APP下载

例谈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7-26纪正婷乔学先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天游峰课题文本

纪正婷 乔学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中高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下面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紧扣课题。导入文本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从课题中不但可以了解一些文本信息,发现一些线索,甚至可以读出文章的大概。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可以直接了解到文本的两个信息,即天游峰和扫路人,那么就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交流和讨论:你了解天游峰吗?你知道扫路人是干什么的吗?你们长大后愿意当一名扫路人吗?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既对天游峰有了一定的了解,又能大胆说出自己对扫路这项工作的看法,从而为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不平凡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出主线。一脉相承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中心议题是体现平凡的扫路人的不平凡。理出主线,就是避开繁琐的提问,提出一个中心议题;一脉相承,就是让学生根据中心议题,充分思考。

在文本中,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从外貌到内心,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关于人物的外貌描写:首先粗略一看,穿着简朴,透出勤劳,然后将镜头拉近,着眼面部,眼睛炯炯有神,面露慈善。关于人物的行为描写:为作者沏一杯浓茶,体现了热情好客。所謂茶香情更香,茶浓情更浓。关于物语言的描写:“我舍不得这里的一切”,体现了扫路人对大山的一种依恋,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可以说,山离不开人,人离不开山,这就是大山情怀!因此,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细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三、巧设情境。深化主题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生成点:老人每天要一级级扫上去,又一级级扫下来。先让学生理解“每天”就是天天如此。风和日丽时如此。风雨交加也如此;烈日炎炎如此,天寒地冻时更如此。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再进行引读,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能渲染课堂氛围。

其实,每篇文章都会有这样的生成点,只要我们老师用心研读教材,便不难从中找到一两个突破口,利用好这些生成点去创设情境,语文课堂才会更美。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崔峦老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会议”中提出,语文课不能一味地讲解,大量地分析,把一篇原本优美的文章分析地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学生学起来也就索然无味,甚至痛苦不堪。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写中感受,从而升华主题。例如,学习了课文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观察和认识,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得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天游峰的扫路人啊!你手拿一把笤帚,弯着腰,躬着背,扫去了山路的落叶,扫净了道路的尘土,扫去了游人心灵的疲惫!而你呢?一天天,一年年,默默地扫着,默默地扫着……你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听了他们的肺腑之言,谁又能不为之震撼。是啊,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做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平凡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做伟人不能做的事情。

五、渗透学法。授人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人文性的地位,要重视其工具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学到一些写作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值得渗透的学法就有很多。像进行人物描写时,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让我们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本文的环境烘托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天游峰的高与险,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明明是写扫路人,为什么作者要过多地渲染天游峰的高与险呢?此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环境烘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扫路人却能泰然处之,并视为享受,不正衬托了人物的豁达乐观的性格吗?把这种写作方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语文老师批作文,也将不再是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享受了!

总之,阅读教学方方面面,这仅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乘着课改的东风,去发掘阅读教学的魅力,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生命之花!

编辑 张晓楠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游峰课题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化遗踪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理解课文的小妙招:比较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