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与拳头
2017-07-26孙静
孙静
[片段一]设境激趣
师: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看看它们的形态,想想它们在学习、劳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然后选出“我心中的最美手指”,并说出理由。(学生观察,同座交流)
生1:中指最美,它长得修长、端正,算得上手指中的“高富帅”。
生2:食指虽没有中指长,但作用大,最勤快,按门铃、开电脑、开开关等日常事情上总是一马当先,有时还帮人指引方向。
生3:当人们取得成功时往往竖起大拇指点赞,大拇指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片段二]探究解惑
师:大家说得好,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你是五指中的一员,愿意做哪根手指?为什么?请大家自读课文,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生1:我愿做大拇指,虽然形态不美、个头矮胖,但力气大,关键时刻帮人排忧解难,像一座靠山。
生2:我愿做食指,虽然不太窈窕,但机敏灵活,写字、打电话、解纽扣等生活琐事都离不开它。
……
[片段三]启迪明理
师:五根手指到底哪一根更重要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表达的方式很丰富,比喻也很恰当。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并大声读出来。
大屏幕播放:班级拔河、舞蹈、体操比赛等感人场面。
师: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1:手指就像我们六年级一班全体同学一样,只要人人努力,个个争先,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优秀的班级。
生2:手指就像拔河比赛的队员一样,只要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生伸手演示)
[片段四]总结拓展
师:平平常常的手指,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描写得准确生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拇指特点的?(生读)
生1: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他”“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最肯吃苦”等拟人的修辞方法,更生动、更有趣。
生2:作者先总写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再用例子具体写,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使大拇指的长处一目了然。
生3:作者用排比句准确地写出了大拇指的作用,使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课文的表达效果。如……(学生读)
师: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才使文章语言准确生动,我们要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假如让你写一个人的五官,应该怎样写?
[案例反思]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切入,巧设情境,使学生愿思、善思、会思,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学生智慧之光得以闪现。“我心中的最美手指”推选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材和自身精神世界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激发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言语实践。悟情明理
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可塑性。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教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交流,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外化,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联系自身思想实际论证了教材的观点;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感受。对于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师适时点拨,并借助直观而富有感染力的影像,使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言自明,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解惑、在交流中提高、在深思中明理,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凸显。
三、总结提高,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在阅读和习作之间为学生搭桥,运用朗读、比较、体会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會课文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将具体的语言材料内化感悟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对它进行描述,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精妙语句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习作训练,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情、得法。
编辑 张晓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