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味“主旋律”越拍越顺畅

2017-07-26陈文

环球时报 2017-07-26
关键词:林超贤威虎山主旋律

本报特约记者 陈文

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我的战争》,到正在拍摄中的《红海行动》,背后主创都是香港导演。28日上映的《建军大业》,成为香港导演主旋律大片中的一个新章节。传统观念中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性的主旋律电影为何飘出港味?曾有香港电影人说,“与拥有13.7亿潜在观众的内地市场相比,有生意头脑的电影投资人怎么可能要投资一部仅面向700万居民的香港电影?”这背后的原因,远非这么简单。

从徐克《智取威虎山》开始

根据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内地合拍片享受国产片同等待遇,香港优秀电影人如徐克、陈可辛、成龙、许鞍华、周星驰、杜琪峰、吴宇森、陈木胜等陆续进入内地拍片。2009年,172位明星零片酬出演《建国大业》,标志着主旋律电影创作进入商业大片时代,也是在同一年,香港导演陈可辛监制拍摄的《十月围城》,最终收获2.93亿元票房。后来,又陆续出现麦兆辉、庄文强的《听风者》,彭顺、彭发的《逃出生天》。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2014年《智取威虎山》成为香港导演拍摄主旋律大片的分界点。徐克将传统样板戏改编为充满港味的动作片,吸引大量年轻观众——2014年岁末首周3天破3亿,累计票房达到8.8亿元人民币。

此时的林超贤,正默默准备《湄公河行动》的剧本。徐克的成功,让《湄公河行动》很快获得立项。2016年国庆期间,这部改编自震惊中外的“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的影片,20天报收10亿元人民币票房,创造主旋律电影叫好叫座的新纪录。至此,从行业到观众,都对香港导演执导主旋律大片建立足够信心。林超贤正在拍摄的下一部大片,依然是“主旋律”——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讲述中国海军某护航舰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红海行动》。这部影片也被视作是《湄公河行动》的姐妹篇。

商业手法讲“红色故事”

有影评人认为,香港导演能拍好主旋律,恰恰是因为他们跳出传统主旋律的条条框框,带来新的角度和拍摄手法。徐克拍《智取威虎山》时并不在乎“主旋律”的标签,只想着如何把电影拍得好看,“只要故事足够精彩,就一定能打动观众”。曾与刘伟强在《无间道》中合作的香港资深制片人庄澄表示,香港电影业一直把娱乐因素摆在首位,所以香港导演能把娱乐价值注入到内地观众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中去。港式动作片《证人》《线人》带他攀上事业又一高峰。邀请他担任《湄公河行动》导演的博纳总裁于冬曾说:“林超贤导演非常擅长动作场面,在《湄公河行动》中有飙车、丛林潜伏、汽艇大战与空中支援,现在华语导演中能够驾驭这种题材和场面的不多。”

香港导演+内地制片人

从某种意义来说,主旋律大片正进一步磨平香港导演和大陆导演的划分,无论他们之前在哪里拍电影,现在都有一个统一的前缀——中国电影人。在打造主旋律大片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人渐渐创造出一套“香港导演+内地制片人”的合作模式。

黄建新曾执导《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与港台导演合作,这些年他担任《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和《建军大业》监制。拍完《智取威虎山》时,他和徐克做了5次试映,最终决定将原有样板戏中讲道理的部分去掉,取而代之的是徐克擅长的武侠风格,这种改变最终收获市场和官方的双重认可。拍摄《湄公河行动》时,他告诉林超贤不要太受干扰,“要坚持你商业电影的判断”。最终这部电影出现了彭于晏扮演的卧底,这个与以往主旋律电影正面角色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

对于香港导演而言,这种与内地电影人之间的互动也推动着他们的创作,从而反哺中国电影,也不失为一个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林超贤威虎山主旋律
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
徐克携徒孙林超贤:一起北上“长津湖”
小朋友们一起学党史,阅读“红色经典”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
毕福剑 饭局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