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再设计
2017-07-26徐海霞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三记”以其独到的写景,深刻的思想在众多篇目中独放异彩。《小石潭记》以其环境清幽,凄清幽寂而动人心魄,《岳阳楼记》因其气势恢宏和博大胸襟而深入人心,《醉翁亭记》因其欢快和谐与民同乐的美景而传诵千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宣扬者。本着语文教学既要不忘根本深入挖掘思想又要常教常新的原则。对于《醉翁亭记》的教学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当回导游过把瘾
《醉翁亭记》的第一段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第二段为经典的写景范例。从“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峰回路转”“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这些字里行间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文笔简练,但描写内容丰富,可以作为训练学生丰富想象锻炼表达的载体。如果单纯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不免丢失了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精妙之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是一名慕醉翁亭之名而来的游客,人地生疏,请同学们依据原文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给我当一回导游吧!在同学们确认角色之后,我以一名游客的身份追问了两个问题:1.你能帮我介绍一下去醉翁亭的路线吗?(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梳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2.你能有条理的帮我介绍一下去醉翁亭的沿途以及到了醉翁亭可以欣赏到哪些景色吗?(可以提出要求,既要客观又要吸引人,这两点要求,让学生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展开想象丰富自己的表达。)学生大多有外出旅游的经验,这个环节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开动脑筋,积极投入到了课文的分析之中。
二、曲径通幽寻宝藏
《醉翁亭记》达到了“醉”和“乐”的统一,“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在教学中如何由表及里呢?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文中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样的描述。“颓然”是解词的难点。于是我故意说太守年龄又大又贪杯,没喝几杯,就精神不振了。学生立刻反驳说:“颓然的意思是醉态”。也有学生说:“醉翁并不太喜欢喝酒。”我借机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说:“文中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心里一喜又问道:“太守为何而醉呢?”学生说:“是因为自然山水的美景呀!”我假装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陶醉在自然美景中了啊!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太守宴饮的场面呢?”“太守喜欢看到他的人民生活快乐!”一名学生抢着说。“哦,原来太守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才快乐的,才醉的呀!”“太守的此醉非彼醉,太守因为心中有乐事,所以醉了,同学们请你们梳理一下文章当中都写到了太守的哪些乐事呢?”“欣赏山水乃人生一大乐事。”“与百姓一同出游也是他一大乐事。”“老百姓这么快乐,他自己心里也感到非常的快乐。”同學们一层一层的揭开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发现语文分析中抽丝剥茧寻找真相的乐趣,获得更多学习的快乐。
三、环肥燕瘦显性情
“三记”均为经典名篇,其隽永的语言让人过目难忘,但更加熠熠生辉的是处于逆境中的文学家们的达观态度。《小石潭记》的写景可谓经典范例,但作者终因沉浸在个人的小悲痛中而限制了此文的气度。虽从柳宗元的《江雪》中可以窥见作者的孤高独绝,但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思想上的启迪毕竟有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作者追求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他最终却将目光落在民间,我们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看到的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意境开阔了许多,但不免有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沧桑。欧阳修和范仲淹同处于“庆历新政”失败的阴影之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表露的心迹就要宽厚仁和多了。他将政治上的失意抛之脑后,治下百姓和乐安康为他所喜闻乐见。同样的写作背景给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的基础。于是我在学生掌握两文主旨的基础上补充介绍了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抓住《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进行了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境与压力,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应对选择,这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一个收获。
《醉翁亭记》的教学告一段落了,但这种尝试却会持续下去。我们不应固守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而应不断研究发掘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有利因素,铺路架桥,将语文学习变成一趟不断思索,不断收获的发现之旅。
徐海霞,甘肃华亭县皇甫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