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寝室“冷暴力”解决对策研究

2017-07-26岳成娥黄振华李少斌马迪高超

科技视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冷暴力宿舍新媒体

岳成娥 黄振华 李少斌 马迪 高超

【摘 要】高校大学生“冷暴力”事件频发,宿舍更是“冷暴力”的集中爆发地。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的对策,通过主题宣传教育、案例分享等,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冷暴力”的认识;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育人作用,帮助被“冷暴力”同学走出阴影;构建和谐有爱的寝室氛围,拒绝、消灭“冷暴力”;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畅通心理咨询渠道,实现大学生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冷暴力;新媒体

【Abstract】Emotional abuse is a growing problem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and the dormitory is the most intensive place for emotional abuse. Methods of resol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emotional abuse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note Speech and case sharing, etc.,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cognition about emotional abuse. Diversified forms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s were taken full advantage of helping these students suffered emotional abus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was construct and there were no place for emotional abuse in dormitory.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ust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and the road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ust be opened to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Key words】Undergraduate; Dormitory; Emotional abuse; New media

0 前言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暴力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高校的普遍重视。无论社会、高校、还是家长对于这样的校园暴力有了足够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减少或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但是,对于校园暴力频发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这一问题的背后,往往能发现“冷暴力”的影子。“冷暴力”就属于一种不健全心理的行为表现。“冷暴力”是指:“双方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较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1-2],主要包括孤立、冷漠相向、关系攻击、置之不理等不作为手段。冷暴力的实质是一种精神虐待。

另外,隨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qq,微信,微博,各类直播平台,游戏交流平台等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影响下,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表现为淡化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分依赖新媒体平台。例如:有问题先找网友倾诉而不是找同学沟通解决;在寝室不是聚到一起交流谈话,而是拉一个帘子把自己隔绝出来玩直播;喜欢在网上发表心灵感言,诉说孤独,而不愿意跟舍友聊天……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助长了“冷暴力”的发生,因为被“冷暴力”的人只能是越来越依赖新媒体平台,同学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沟通和解决,结果导致一件小事被无限放大,最后矛盾聚集爆发。其实新媒体平台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合理的利用,在解决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问题上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甚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大学生校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3-7]

1.1 学生的成长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孩子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际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研究表明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之间感情冷淡,长期以冷漠方式相处或解决矛盾的,其子女在进入大学后,也倾向于选择同样消极冷漠的方式来解决人际冲突,因此,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或者施暴者。

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自身发展不够成熟,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行为上都存在偏差,容易导致极端、不健康情绪的产生。虽然现在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受限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这些同学往往比较内向,朋友少或者不愿意向熟人倾诉,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释放手段,所以不良情绪累积,一旦爆发,后果严重。

1.3 大学生本身的特点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长辈宠爱,往往有求必应,受到的挫折较少,所以个性比较突出,自我意识比较强,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在集体生活中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冷暴力”的认识,很多同学不认为“冷暴力”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反而觉得比“打架”要文明:它既能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达到惩罚他人的目的,又不用负法律责任和产生太过于明显的人际冲突。殊不知,这种所谓的“文明方式”,其反作用是巨大的。使用冷暴力解决人际冲突,既符合大学生这个群体成熟和幼稚并存的特点,又与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有关。

2 解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的对策研究

当代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性格往往比较自我。大学生活的开始,通常也是第一次离家的开始。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不同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这种情况下,适往往应过程不顺利,容易产生矛盾。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宿舍“冷暴力”随之而来。没有耐心有效的沟通,替代的是言语的嘲讽、威胁、冷漠、无视……受害者在心理、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让原本比较敏感的神经持续紧张,当遭遇到宿舍“冷暴力”的时候,这个危害就更加的明显。

2.1 采用问卷调查法,摸底“冷暴力”

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本校大学生对于冷暴力的了解情况以及目前学生遭遇的冷暴力情况。问卷调查的设置问题主要围绕大家对冷暴力的认知情况,对常见的冷暴力行为的了解情况等;自己是否遭遇过冷暴力;自己是否也使用过冷暴力;遭遇被冷暴力以后,自己心理的变化;以及遭遇冷暴力之后,会采取的办法等。

2.2 重视前期宣传教育,普及“冷暴力”知识

基于“冷暴力”自身所具有的隐蔽性的特点,难以被发现,许多“冷暴力”的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往往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跟“冷暴力”握手了。其实,更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对于“冷暴力”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够准确识别“冷暴力”,也不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冷暴力”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主题宣讲会、漫画展、“冷暴力”事件模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冷暴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2.3 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育人作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多优点[8-9]:首先能够加深互动,拉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能够实现多种沟通渠道的交流,打破时空限制;传播交流行为更人性化,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从学生自身而言,也更倾向于选择这种隐秘安全的交流方式表达自己。

开设专门的宣传栏目,讲述身边的“冷暴力”。比如“我和我所认识冷暴力”等专门介绍大学生“冷暴力”,特别是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冷暴力”事件,让大学生能够有直观的理解——原来这就是“冷暴力”。另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网上心理咨询平台,提供服务和指导。当代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自尊心强,不愿意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身边的人,包括家长、朋友、老师。网上心理咨询客服了上述缺点,便于大学生接受。

2.4 采用谈心谈话法,帮助已确定的冷暴力对象。

通过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时时了解学生中可能存在冷暴力的学生案例,采用逐个谈话法进行了解。谈话过程中,注意分别真假冷暴力,并分别记录。这一过程的侧重点在于帮助。一旦确定学生被“冷暴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对于施暴双方都要进行心理约谈,要把问题及早解决。

2.5 加强大学生宿舍文明与寝室文化建设

在宿舍生活中,积极倡导“宿舍是我家”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融入“新家庭”,建立团结互助、有爱和谐的室友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例如寝室幽默小品大赛等,团结寝室同学,增强集体荣誉感,获得更高的集体认同。建立良好有序的宿舍协调机制,寝室内部成员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的沟通解决,而不是相互不理睬的消极做法。

2.6 疏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状,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实是各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有限。因此,应该加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增加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才能够更有效的帮助更多的有心理困惑的同学,避免因为心理问题引发产生更大的悲剧。

3 结语

通过解决寝室“冷暴力”,既能帮助大学生和谐相处,快乐成长,也能避免很多因为同学间“冷暴力”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通过教育引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寝室“冷暴力”的认识,拒绝做施暴者,也避免做受害者,是有利于校园和谐,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功课。

【参考文献】

[1]马方圆,王晓英.大学生“冷暴力”的成因及组织管理措施[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6)453-454

[2]孟凡启.“90后”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现象分析[J].南方论刊,2015,(4):86-87

[3]赵红霞,郭倩楠.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现状调查[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4),84-88

[4]王德恩.谈高职大学生宿舍冷暴力[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14(6),27-30

[5]曾凡富.高校校园冷暴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124-128.

[6]杨永芳.家庭、校园和职场冷暴力本性探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2):52-54.

[7]李鹤,高蕾.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冷暴力现象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4,04:11-13.

[8]韓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68-71.

[9]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27-29.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冷暴力宿舍新媒体
热得快炸了
家庭冷暴力引发离婚诉讼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
班主任工作应杜绝“教育冷暴力”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一个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