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赶考”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7-07-26赵明珠

时代青年·视点 2017年5期
关键词:赶考西柏坡当代价值

赵明珠

摘要: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形成的“赶考”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追寻西柏坡“赶考”精神的由来、分析西柏坡“赶考”的内容,对于增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西柏坡“赶考”精神;当代价值

位于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之一,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其铸就的西柏坡“赶考”精神,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踏上了执政的征程,出发前他对周恩来等人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进京赶考去!”,“赶考”这一比喻,寓意着一系列新的考验的开始,老一辈革命家们在考验中答出了一份份让人民满意的试卷。

60多年过去了,西柏坡“赶考”精神仍在继续。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场考试的继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重温西柏坡“赶考”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西柏坡“赶考”精神的由来

毛泽东提出的“赶考”命题,源于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以及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的谈话。1944年3月,延安时期间,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进入北京城、成功取得政权后42天就败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骄傲思想与享乐之风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将此文以延安整风文件的形式发至全党学习,并在当年4月12日给高级干部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时,着重提到了这篇文章,告诫党内同志一定不要犯李自成那样的错误。

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对话,期间谈论到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初期艰难时聚精会神、后期环境改善却出现衰败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坚定地回答:“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两次经历给共产党人进京敲响了警钟,为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形成和从严治党一系列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赶考”命题的准备

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即将进军北平。为了迅速适应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1949年3月5日至1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和“六项规定”,即“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的这些提议是“赶考”前的准备,总结了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和教训,为西柏坡“赶考”精神提供了制度保障。

除了全面落实七届二中全会的要求,党中央在进京前还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积极部署和安排进城工作,另一方面对全党进行入城教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习城市的有关知识,并制定了进京守则,这一系列“赶考”准备工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启了赶考征程。

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

尽管西柏坡“赶考”精神形成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在西柏坡形成的“赶考”精神仍然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奋发进取,激励着全体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历史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赶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上,铭记历史、重温西柏坡“赶考”精神,对于增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忧患意识是共产党人的担当

1949年,在党即将踏上执政之路这一重大胜利的前夕,党的重要领导人提出“赶考”这一命题,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组织的那种应有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就是对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呼应,也是“赶考”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在当代的生动体现。这“四个意识”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共产党人“赶考”的忧患意识,体现着共产党人的担当。用增强“四个意识”凝神聚气,在全党齐聚发展动力,教育党员修身做人,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西柏坡“赶考”精神的重现,也是党不懈的价值追求。

(二)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西柏坡“赶考”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这场无止境“赶考”的途中,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路线以及所提方针、政策的重要信息反馈源,他们在这场“赶考”中起着考规、考纪、戒尺的作用。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西柏坡“赶考”精神的精髓之一,针对现在个别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公私不明的现象,西柏坡“赶考”精神的作用又有所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组织并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弥漫在党内的不良风气,尤其是作风问题进行了全面清查。同时,重温党的历史传统,传承党的思想精髓,采取了一系列联系群众的举措,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柏坡“赶考”精神一脉相承,强调联系群众、以人为本,是西柏坡“赶考”精神在新形式下的深刻体现。

(三)深化“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的集中体现。党带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场“赶考”的长期性,“赶考”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追梦的过程就是我们党“赶考”的过程,是执政党作为这场大考的“考生”接受历史检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矛盾与艰辛。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推进民生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赶考”的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戒骄戒躁、敢于斗争的创业精神与西柏坡“赶考”精神相契合。因此,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对“四大考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好“赶考”的每一道题,是对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弘扬,是“赶考”精神的集中体现。

(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赶考西柏坡当代价值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律师“赶考”法官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