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与《论语》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

2017-07-26吴恒高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庞德译法小人

吴恒+高洁

内容摘要:译者主体性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出现而日益受到翻译界的关注,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入手进行具体分析,试图探讨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如何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从而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

关健词:译者 主体性 论语

一.引言

随着翻译研究更多地关注译入语文化,翻译研究空间不断拓展,译者的主体性及其文化创造性开始凸显出来。翻译文本都是经过变形和改造,融入译者的主观审美意向和历史存在的一种自足的艺术创造产物。本文试图通过韦力和庞德的译本的对比分析,说明译文的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二.译文对比

《论语》作为中国的经典古籍,包含着大量具有文化特殊性的词语。语言和文化永远形影不离,互为依存。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汇,文化的最直接反映自然也是词汇。某些词汇浓缩了说这种语言的人们所特有的文化思想和习俗,可称为文化负载词。下面笔者拟从两位译者对几个文化负载词的译法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原文解析时的影响。

1)“仁”的译法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韦译本:The Master said: He who can himself submit to ritual is Good.

庞译本:He said: Support oneself and return to rites that makes a man.

相比之下,韦利首先将“仁”固定译作大写的“Good”。他参照的是刘宝楠的解析。刘宝楠对“仁”的注解为,“仁字从二人会意。言己与人相亲爱也。”这里的“仁”已并不强调“全德”,而是突出与人为善这一好品质的普遍含义。

庞德把“仁”翻译成了一句话,“that makes a man”。他在其它译文中“仁”的译法多种多样,有“manhood”,“the complete man”,“human”,“humane”,“humanity”,“humanize”和“humanization”。可见庞德把“仁”理解为“一个真正的人,有血有肉、心地善良的人”。这么多不同的译法,也正体现了庞德意象派诗人的随意。同时,庞德翻译《论语》时,西方正处于二战前后,价值观受到极大的挑战。庞德正是希望利用儒家思想挽救当时社会的危机,让人们回归真、善、美。

2)“君子”和“小人”的译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韦译本:The Master said: The true gentleman is conciliatory but not accommodating. Common people are accommodating but not conciliatory.

庞译本:The proper man is pleasant spoken but not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The small man is identical but not agreeable.

韦译中,小人译作“the small man”,“common people”,和“lesser man”,也不像“mean”那么令人可憎。牛津字典上对“gentleman”的解释是“受人尊敬的温文爾雅之士,他们在做事时总能体察他人感情。”“gentleman”与“small”“common”“lesser”之间的对比不那么强烈,只是展示出两者之间量的差别。这正符合《论语正义》理解的君子小人之别。

庞德的译法则比较随意。庞译本主要有,“high breed”,“a proper man”,“a gentleman”。可见他参照了前人的译本。但是庞译本中还出现过“the right kind of man”,“the right fellow”,“one in whom the ancestral voices speak”。而“小人”的译法主要有,“small man”, “mean man”。但是偶尔也有“the lesser folk”,“the lower people”和“a nitwit”等。这种随意多样甚至夹杂着口语表达的译法,也体现出诗人的随意。例如庞德对“君子敬而无失”一句的译法为“The man with the voices of his forbears within him is reverent”(用克制的声音说话的人是尊敬他人的人。——笔者译)。这正是使用了析字法,突出了“君”一词中的“口”字,顿时给人意象之感。这种析字法的使用,也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韦利作为20世纪的学者,出于文化传播的目的,努力用流畅的英语再现中国古老的文化经典。庞德于二战后翻译《论语》,力求挽救社会危机,他的译本中充满着意象派诗人的写意和译者积极主动的理解创造。译者主体性帮助译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翻译的整个过程,也给《论语》这一经典古籍烙上了不同的时代印记,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霍恩比,(1989/199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第四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Fourth Edition)),李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贾文波(2002),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中国翻译》25(4):18-27。

[3]蒋洪新(2001),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外国语》134(4):77—80。

[4]李文革(2004),《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清]刘宝楠(1982),《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空军预警学院外语教研室)

猜你喜欢

庞德译法小人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指印小人来了
木勺小人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