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合:有效性学习的理性回归

2017-07-26倪松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7期

倪松美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最好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适合,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就需要教师重组教材,设计适合孩子的练习;梳理提炼,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把握契机,开展适合孩子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有效性学习真正回归。

关键词:适合教学;有效性学习;适合练习;适合方法;适合活动

课堂教学的圭臬是以学为核心,而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是适合性。所谓“适合”,百度汉语的释义是“符合”“合宜”,教学适合性是有效教学的主要载体,适合性是教学规律性的表现之一。课堂教学适合的关键是既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又要合宜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还要使教学的内容、要求、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适合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1+1=2”的知识传授,我们要提供孩子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还适合孩子,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教育。

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我们平日教学追求的是高效、实效,要让每个孩子在短短的40分钟内扎实掌握好每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适合的教案,选取适合本班孩子的教学例题,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使学习真正有效。

一、重组教材,设计适合孩子的练习

教材、教参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依据,它们自身有着较好的编排体系,但却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所处地区的区域差异,所以我们在预设教案时,不能纯粹依赖于教材、教参,在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多变地重组教材中的一些例题、练习,根据本班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加工、处理、开发、挖掘,重组出更适合学生,更具典型性、针对性,更具魅力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一分”一课时,教材中在让孩子认识到可以按不同标准给一些事物进行分类后,就安排了“连一连”的题目(如图1)。

但是对于刚刚入学还没一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是有困难的,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学过如何用直尺画线,手部的肌肉发育还不到位,所以画的线都是歪歪扭扭的,还有的孩子没有把对应的树叶对准对应的篮子。对于分类的方法,孩子们已经掌握,明白可以按颜色或形状对树叶进行分类。所以在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笔者没有急于让孩子在书上进行连线,而是将这道“试一试”改成了“动手做”,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书上的这些树叶图,先让他们自己动手移一移,看看可以把哪几片树叶放在一起,再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这样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就不存在任何困难。笔者随后就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一写,依次给这些树叶编上序号1-9,让孩子们把序号写在篮子图上。一周以后,笔者先教孩子们如何用直尺画线,再在书上进行连线,这样孩子对于这类用连线的方式给物体分类的完成情况明显就好了许多。

看似小小的微调,却大大减少了孩子们学习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特点,适合的重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梳理提炼,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对学习的效果产生着质的影响。教师教的方法得当,孩子学的方法巧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效果。

例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的时候,教参上鼓励让孩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进行计算,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孩子更易接受“破十法”,所以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多强调哪一种算法更好,而应让孩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实要想算得快,利用规律计算是个很巧妙的方法。教师在新授第二课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及时给孩子总结,让能理解的孩子掌握并会运用这个计算规律。减9得的数就是比十几的个位上的数多1,因为10减9多出1,减8多2,以此类推,利用规律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都会大大提高。

又如:在一年级刚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孩子就是区分不了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他们的思维比较凌乱,面对情境中的众多信息他们没有能力抽取有用信息或者根本不能理解问题的意思,导致面对问题时的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搜集信息,理解问题。

(1)小红跳了67下,小明比小红多跳17下,小明跳了多少下?

(2)小明跳了84下,小红比小明少跳17下,小紅跳了多少下?

(3)小明跳了84下,小红跳了67下,小明比小红多跳多少下?

像这类题目,教师应抓住关键句分析题目,深入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这里小明跳的其实就是大数,小红跳的其实就是小数。

要求小明跳了多少下,就是把小明和小红跳得同样多的部分和小明比小红多跳的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即求大数用加法。

要求小红跳了多少下,就是从小红和小明跳得同样多的部分里去掉小红比小明少跳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即求小数用减法。

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多少下就是求相差数,即用大数-小数。

遇到这类题目,其实也可以教孩子画线段图(如图2)来解答,这样思路会更清晰,孩子更易理解。

这样一画,数量关系就很明显了,这样的方法也易于孩子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掌握适合每类题型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使画图分析、解答成为一体。

三、把握契机,开展适合孩子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教师在实施的过程要用得巧妙。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群体合作能力,能优势互补,使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把大课堂变成自己的“小天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人人参与,学有所获。但教师在实施前一定要先对小组进行优化组建,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搭配,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

低年级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较浓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元角分》这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笔者充分把握时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生硬的讲解,而是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贯穿在一个“小小商店”的活动中,让孩子模拟讲解员,介绍不同的人民币,让孩子模拟营业员,买卖各种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掌握了兑换钱币以及找钱。这样的活动使孩子不仅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还掌握了知识。

高年级可以开展一些探究性较浓的学习活动。动手实践操作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和表面积变化时,很多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欠缺,笔者就让孩子们自己做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在学习过程中跟着笔者一起拼、搭、剪。这样不仅理解了知识,还记得特牢。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样才学得不累,也才会促进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四、对小学数学适合性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适合性的呈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重组教材,设计适合孩子的练习;二是梳理提炼,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三是把握契机,开展适合孩子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的适合性应凸显方法儿童性、问题情境性、训练科学性、教技艺术性,做到教学不但要适合全体学生,而且还要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适合中体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花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适合。有效的教学,需要适合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合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合的“温度”,而孩子的独立思考则是学习的适量“水分”。

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小学教学适合性的关键,教师是教学适合性的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为了更好地使教师的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腾笼换鸟”,在“适合性”教学的方法上应“爬罗剔抉”,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变为学生的学习智慧,使数学有效性学习真正回归。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学会等待、适时地给予指导、适恰的例题呈现、适宜的评价点评、适度的课后训练,一切的教學行为都要适合孩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适合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达到有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