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民办高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
2017-07-25孙自强
孙自强
摘要:民办高校创新发展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继续深化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刻不容缓。民办高校要抓住机遇,突出自身特色,实现长远发展。建立基于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创新主体的科研运行机制、建立切合创新驱动需求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等措施有助于推动民办高校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奋斗方向,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了全面部署。在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的新态势下,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使自身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与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作用。
一、面对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民办高校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由量向质转型的重要阶段,即从过去粗放型、扩张性的发展进入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型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全面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引领和支撑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推动经济成功转型升级和换挡调整的重大战略之一。
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肯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国家在招生、办学层次、自主办学等方面都给予了民办高校重大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经济的助推力和国家“绿色通道”的资助政策,极大地保证了民办高校的生源,使民办高校在办学设施、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民办高校先行先试、自主创新,有助于民办高校革新办学理念、打破传统束缚,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实现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创新发展的问题。比如,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面对挑战,民办高校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理解透彻创新驱动战略精神,进一步梳理社会变革时期对教育改革政策的影响,并分析民办高校创新发展转型与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变化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确立办学方向和目标。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突出民办高校办学特色
民办高校的主体是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也相应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民办高校更要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方向。
首先,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灵活的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顶层设计意愿强,领导团队凝聚力强,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利益更易协调,整体执行力和效率更高,这些都为改革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办高校应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地域特色的科研领域布局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民办高校要通过自身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势,打破原来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面对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拐点,实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变,积聚动能实现阶段性的跨越。
其次,民办高校应主动结合地方发展战略,寻求错位发展,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有目标、有动力。比如,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应紧紧围绕着河南国家粮食生产基地、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三大国家战略区域定位,向地方经济和社会急需人才倾斜,将其融入到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和建设的轨道上来。民办高校在加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改变现有的路径模式依赖和思维依赖,避开一直以来的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向雷同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学生学习偏重理论化的弊端,要积极探寻当前改革深化和经济转型时期地方经济发展紧缺的应用型专业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结合各自校情,补足短板,建立新的发展思维与现状错位发展机制。
再次,民办高校要突出自身特色,提高发展速度。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下,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寻找内涵式的发展路径和实现加速跨越。而民办高校现有的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科研水平低等状况急需改变。因此,选择特色化发展,寻找尽快改变这种现状的捷径,才是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民办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将开展科研活动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将科技服务作为民办高校紧扣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逐步形成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
最后,特色发展就是有针对性地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实现专业特色区域经济化、教育特色素质创新化、教学特色产学结合实用化、课程特色实践项目化、师资特色双师双能化,为我国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国家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战略下,民办高校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民办高校的路径选择
总体来说,民办高校的创新驱动发展,在路径选择上应紧密结合综合改革、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進行,突出以创新为驱动、以特色谋发展的思想理念。
(一)建立基于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作为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基地,同时也是国家创新创业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以提升就业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高核心课程建设的标准,着力打造和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其次,民办高校还应积极深入探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重视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和塑造,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外部教育环境。再次,民办高校应积极关注创新主体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化要求,善于吸取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切实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型”向“应用创新型”转变。特别是大力倡导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民办高校还应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民办高校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也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实验训练、课外实习环节的指导,从而实现学生从高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无缝对接,特别是要建立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多途径寻求教育教学资源使用依托,增强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建立面向创新主体的科研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民办高校应着力克服阻碍民办高校科技创新的困难,全面提升创新效率。目前,民办高校科研活动的突出问题是规模较小、力量分散、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因此,民办高校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应深化科研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
首先,民办高校应着力拓宽办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改变办学资源的配置方式,切实破解民办高校“重申报、轻建设”“重投入、轻产出”等科技创新难的关键性问题。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应以创新与应用为导向,强化科研活动的方向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对接,创新成果的内容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对接,提高民办高校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度。科研成果的转化首先是转化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上。民办高校应当围绕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来展开,破除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其次,民办高校应重构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科研保障机制。民办高校要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研组织架构,重构科研投入、产出、评价、收益分配等保障机制,加快科技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用科研计划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基础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与研究全过程,全面探索科教、产学、校企联合育人新机制,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同时,民办高校应积极完善教材体系更新机制,加快最新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推动学科领域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编写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教材,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定期更新机制,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民办高校要把科技资源纳入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建立各类创新平台向人才培养开放的长效机制,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再次,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与企业、政府等共同创办的各类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民办高校应大力推进创新机制建设,力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合作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考评机制上,民办高校要制定引导创新的业绩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三)建立切合创新驱动需求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目前,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流于表面,并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积极建立创新驱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的作用。民办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校企共建资源为切入点,从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整体出发。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实现校企合作的过程衔接。校企合作过程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民办高校针对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开展协同攻关,共享知识产权。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可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教育管理和教学授课,以及参与考核评价学生。这种方式实现了企业的岗位需求与教学标准的对接,突出了企业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校企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
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开启“互联网+”教学改革新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创建“互联网+”的教学平台,重构教学模式和实训体系。在教学上高校应全面利用“互联网+”,积极推动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专业共建模式,以深化教学改革,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教学内涵、凸显教学特色,通过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此外,民办高校和企业应深入开发共建智慧教室、网络教学班,在“一专多能”“职业证书+学历”基础上实施“职业技术创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融合。
通过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互动平台,重构特色教学课堂。民办高校要逐步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室+实验实训室”方式向企业“岗位情境”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上岗的适应期。同时,民办高校要推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平台,将企业内部真实的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运用到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同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实现草根创业打下基础。
创新驱动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服务面广、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程序与生产程序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而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驱动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民办高校建立任务导向型校外创新教學基地,在“双师型”师资培育基础上实施“创新驱动导师”培训,满足不同行业企业的需求;有利于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建立紧密、稳定、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四)建立侧重创新内涵建设的创新创业新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应全面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创新创业空间的服务和支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逐步形成“一建立,两开放,三依托”的新型创业服务模式。民办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大学生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探索大学生学习、创业相结合的弹性学习制度。民办高校要全面开放校内科技资源、体育设施、生活设施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要开放高校科技讲座资源,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辅导和职业继续教育。民办高校要依托有利资源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共享空间,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门槛;依托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逐步推进与其他创新主体的规模协同效应
民办高校在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同时,应不断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建立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常态化的技术创新对话制度。民办高校要积极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中心,组织大团队联合攻关;有效推进科技资源整合,推动构建校校、校所、校企等横向联动平台和研发服务网络;改革完善创新平台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和高校图书资源与校外图书资源间的传递机制;推动电子资源和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规范开放服务流程,实现创新平台资源共建共享。
民办高校作为“体制外单位”,本身就是创新与创业的结果,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门槛降低了,制度创新的条件更加宽松,创新不再局限于少数知识精英而是面向普罗大众。民办高校作为创新创业载体的平台,应力促产、学、研各方紧密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挖掘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资源库,联合企业与产业各方展开技术创新攻关,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民办高校的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冬林,李捷,赖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 (2).
[2]刘克勤.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