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农村扶贫实践与创新研究
2017-07-25叶帆欣
叶帆欣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期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机制设计理论探求在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条件下,设计出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利益与设计者目标一致的经济机制。文章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通过对位于大别山区霍山县的贫困村凡冲村的实地考察,分析其扶贫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提出了综合从贫困人口动态调整、人才引进、金融扶贫、集体合作等方面进行创新扶贫机制设计的方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扶贫机制设计与创新,对广大农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 农村扶贫 经验审视 制度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明显增快,2011年到2014年4年间,年均减贫人口规模2388万人,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9.3%,《2014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的极端人口比例已有大幅下降,从1990年的60%下降到了2010年的12%,农村扶贫成效非常显著,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政府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所作出的努力和付诸的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习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强调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并提出在2020年之前确保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意味着要在六年时间内,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每年减贫1170万。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个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工作进程中的一块“硬骨头”,加之新阶段下扶贫开发形势变化,扶贫对象多元化,贫困人口分布由片区型分布向边缘点状型分布转变,这使得扶贫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因此,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2011-202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首次将14个片区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大别山区是规划中确定的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山区农村致贫因素复杂,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般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减弱,常规的扶贫经验难以奏效。新形势下贫困山区的扶贫攻坚和发展需要弥补制度和机制设计上的缺陷。
机制设计探索如何在信息分散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设计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设计者既定目标相一致的机制。当前,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的纵向扶贫是我国农村扶贫治理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机制影响着各项扶贫机制运行的效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法的方法,理论联合实际,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研究建构符合山区发展模式的复合型扶贫机制,实现机制创新,使精准扶贫效应常态化,促进山区贫困农村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设计理论在扶贫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沿革
由赫维茨开创,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
其思想溯源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大论战,辩论的焦点集中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否可行。1972年,赫維茨首次提出“激励相容”的概念。次年,发表《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一文,提出有效整合私人信息与激励问题是该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并构建出一个框架用以分析和比较各种经济机制,基本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迈尔森的“显示原理”将该理论发展到应用领域,马斯金解决了完全信息条件下纳什执行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逐渐发展完善起来。该理论目前已进入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部分,广泛的应用于拍卖理论、垄断定价、最优税收等诸多领域,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制设计、分析、比较等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有益启示。近年来,在产权残缺、合谋以及委员会决策的信息获取等领域内也得到发展。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内涵
机制设计理论可看做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即假定人们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并按社会选择理论在各种情形下设定相应的社会目标,则机制设计就是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约束条件下,能否及如何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设计者的既定目标一致。即相当于一个可执行的契约,是由机制设计者根据所收集到的分散的信息所选择的一个最优契约,其他的参与者便按照契约中规定行事,最优即代表着最有效率。
机制设计理论包括两方面问题。其一显示原理。显示原理是在参与者掌握,证明了一个机制的任何均衡结果都能重新表示为一个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因此委托人只需考虑直接机制。显示原理的形成降低了机制设计问题研究难度,将其转化为博弈论可处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缩小了社会选择问题的筛选范围。其二激励相容。是整个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概念,一个好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区分不同的参与者,给拥有不同类型私有信息的参与者提供不同的选择行动。赫维茨将激励相容定义为:如果在给定的某个机制的博弈中,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是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则该机制是激励相容的。
(三)对扶贫的研究
当前在对扶贫的研究中,机制设计理论的运用成为一个新方向,但相关文献仍较为少见。现有文献主要是选取当前农村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某一具体问题,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而展开研究。例如:文章《山区农村贫困机理及脱贫机制实证研究》,引用机制设计理论,强调农村交易成本与山区农村贫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信息传递成本、激励相容、博弈等的角度对山区农村脱贫机制的设计进行论述。文章《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的路径安排》,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信息效率、资源配置、机制协调等内涵对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文章深入剖析中国农村扶贫机制的基本缺陷,强调机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减缓农村贫困的内生因素。
现有研究多是借鉴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内涵做规范研究,而非注重其中的数学推理过程。
三、霍山县凡冲村扶贫实践的分析
(一)凡冲村贫困及扶贫发展现状
1.凡冲村贫困现状
安徽省霍山县凡冲村位于大别山区的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主导产业以林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产业落后,基础设施差。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余户近3000人,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户有165户,380余人,其中五保户36户,低保户59户。
致贫因素:主要致贫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然因素:凡冲村位于大别山区,自然灾害频繁且种类多,地质构造复杂,山高坡陡。受风化侵蚀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环境恶劣,农产品产量低,大部分山场缺乏经济效益。
②人力因素:青壮年外出为主,缺乏务农积极性,村内老年人口居多;残疾与患病人口较多,缺乏生产能力,且承担较重的医药费负担;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条件的制约,长期自我封闭,山区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且保守,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存在“等、靠、要”思想,市场观念淡薄;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大部分村民知识文化水平低,人才缺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③经济因素:山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凡冲村村级集体经济为空白,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成为最大的生产部分,主要以林木、竹为主,且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占比较少,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全镇中下等水平。
④社会因素:受山区复杂的地形地势影响,交通运输与信息交流不畅,凡冲村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不便,商品交易成本高,资源开发受阻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保障体系机制不健全,因病致贫返贫成为常见现象。
2.霍山县扶贫发展现状
霍山县因地制宜推行各项扶贫、惠农和社会保障政策,在扶贫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典型做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霍山县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改善山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①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2011-2014年,四年问,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净减少1.98万人。
②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县新建及改建扩建乡村公路里程数近600公里,3.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4200户的危房得到改造,2000余户贫困户进行了扶贫搬迁。
③山区农民收入水平提高:201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和2011年的6023元相比,年均增幅达1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④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得到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水有效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改善。
⑤贫困村经济实力增强:贫困乡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快速,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增强。
(2)着力推进扶贫攻坚,把握扶贫工作重点
①实施“整村推进工程”:2012年,霍山县开始推行“整村推进”工程,采用“村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工实施”的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和行业资金,根据制定的整存推进五年发展规划,分阶段解决““行路难、环境差、建房乱、村民活动难、产业发展难”等仍待解决的问题。五年问,整存推进项目共实施418个,投入项目资金6300万元。
②推进产业扶贫和行业扶贫:霍山县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市場为导向,相关产业部门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依托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并整合各项扶持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五年问,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整合行业扶贫资金近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71个,累积投入资金达2682万元,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③实施扶贫助学的“雨露计划”:通过扶贫助学行动帮扶贫困学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的培训,培养其发展意识并强化其市场观念,力图有效遏制贫困的代际传递。五年共计扶持贫困大学生2000多人,近3000人参与培训,转移就业人数2500人。
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优先对一部分居住地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搬迁安置。并对安置区群众的就业创业进行统筹安排规划,支持其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推进“双包”扶贫
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完善霍山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和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制度,扶贫工作队进驻贫困村。按照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工作队在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深入了解贫困户需求、制定扶贫工作规划开发方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精准对接,精准帮扶,重点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其利益。
4.推进扶贫工作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扶贫考核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与资金资源使用管理机制。
(二)凡冲村扶贫机制设计存在问题及成因
在精准扶贫理念的基础上,凡冲村为巩固提升扶贫工作成效,推动扶贫工作到村到户,开始尝试建立各项扶贫机制,并推动其落实。由于扶贫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凡冲村现行的扶贫机制暴露出诸多问题。
1.扶贫开发机制缺乏长效性与精准性
返贫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制设计上存在短视、粗放的问题。从长效性来说,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存在偏差。地方政府较与中央政府达成既定扶贫目标更注重于发展地方经济与增加财政收入。凡冲村制定大量短期的激励项目,缺乏能够具有持久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发展项目,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为空白,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从精准性来看,扶贫目标瞄准机制精度不足,目标选定存在问题,例如评审机制不科学,缺乏动态监测机制等,导致扶贫进程的低质低效。
2.扶贫工作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扶贫工作机制由四部分组成:
扶贫考核机制,考核指标单一,主要依据贫困线、贫困户收入与消费指标,缺乏综合评价。存在短视主义,易忽视贫困村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影响长期发展的健康态势。
帮扶机制实行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一对一”结对帮贫扶困的形式。帮扶机制主体单一,工作内容集中于“济困”方面,缺乏从发展的观点采取措施帮助贫困户提高自身的脱贫能力。
帮扶督查制度不完善,帮扶的实际效果缺乏保障,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反馈与整改,先进的经验难以进行及时总结与推广。
资金资源使用管理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单一,从而在扶贫过程中资金资源的配置、投放及使用的方面都是由各级政府计划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且易出现寻租行为,造成对扶贫资金包括专项扶贫资金及地方财政扶贫等使用的整合集聚与监督审计力度较弱,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资金流向安排不合理。
3.社会参与机制不畅通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贫困户的话语权处于不充分的状态且得不到保障,群众的参与程度低。这里的话语权主要指,贫困户对扶贫管理的参与权、对利益分配的监督权以及公平的诉求权这三个方面。实践证明,这种不畅通的机制使得贫困户在与扶贫主体的互动中本就存在的信息分散与不对称的弊端和問题凸显和恶化,增加了实现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成本,同时阻碍实现社会利益格局优化的可能,制约主体与对象问的合作,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其二以政府的纵向传递为主导的机制存在的缺陷,社会力量未能动员起来共同参与扶贫,导致政府扶贫负担过重同时陷入扶贫资源与动力不足的境地。
4.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农民被排除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因而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等损失是农民面临的一大风险。凡冲村致贫和返贫因素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由于山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市场风险的长期存在,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呈现广覆盖低保障特点,加上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山区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常出现“病倒一个人,塌下一个家”的现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还影响贫困户自身的脱贫精力和信心。目前,凡冲村因患病致贫的贫困户即占总贫困户数的1/3。最大化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成为当前工作的一大核心。
(三)凡冲村机制问题解决路径
根据机制设计理论的理念思想,一个有效的扶贫机制的设计需要确定一个目标,构建一种博弈形式,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机制设定者所确立的目标相一致。故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立足于动态的发展态势,针对贫困现状设立扶贫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调整,在已基本搭建起的机制框架内,从建立长效开发项目、完善扶贫工作制度、引导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扩大和提高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的角度对现有机制进行缺陷弥补。
1.设计产业扶贫开发项目
凡冲村位于大别山区,境内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多山,可耕田地较少,生态系统完备,事宜种植茶叶、石斛、毛竹、中药材等作物。“霍山黄芽”和“霍山石斛”代表着霍山县的产业特色同时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为凡冲村的产业开发开辟了道路、提供了优质经验。
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可加强引领,帮助凡冲村因地制宜,依据本地资源及地理优势,开发特色种植产业与乡村旅游业。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又能够推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最大程度发挥村内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构建自己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凡冲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此外,对带动本地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贫困村户获得长期、持久性的集体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多层级的、垂直的扶贫工作管理体系效率愈发低下,信息传递不畅。以政策主导、政府包揽、纵向传递为重要表现的扶贫机制具有严重的封闭性,因而在扶贫过程中贫困户处于被动接受、参与激励不足的状态,且社会力量无法参与其中。政府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导致道德风险例如寻租腐败、弄虚作假、资金滥用等行为,阻碍了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因此转变政府在扶贫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能,由主体转向引导者,重新进行职能定位。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现有机制进行改进:
(1)完善督查考核制度。机制设计理论认为可通过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督查机制,使当事人如实反映真实信息。—个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真实无扭曲的信息。严格实行扶贫工作责任制,各尽其职,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包括驻村的党员干部在内的参与扶贫工作的政府各层级定期实行全方面监督考核,将群众监督与效能考核相结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使行为目标与扶贫最终目标最大限度的贴合。
(2)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机制设计理论指出,任何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需要一定成本,则要设计出信息成本最小化的社会参与机制就需使机制的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同时信息的横向沟通相对于上下行沟通其传递环节少,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通过政府引领搭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重组扶贫主体,通过竞争机制激励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工商企业等参与扶贫进程中,并为其提供参与途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其主体性与经济利益。
(3)资金资源的使用管理。各级审计部门应定期严格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审计。针对当前政府主导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情况,形成上下级部门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定期向外部公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的方式防止挪用、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如若发现应立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通过建立地方性法规保证机制的有序运行。
(4)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系统构建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体系,并加强建设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精准确定保障对象,加强对贫困户的动态管理,科学确定贫困户的保障水平,密切监测由于物价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贫困户生活状态的变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并注重培养贫困户的参保自觉意识,从而真正使机制起到“托底”的作用。
四、霍山县凡冲村扶贫机制设计的创新
通过创新构建符合当地實情、动态发展的扶贫机制体系,真正实现凡冲村的扶贫战略转型。
(一)提升扶贫目标瞄准精度,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机制
赫维茨提出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分散下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即代表参与者的福利状况并不会因该机制的存在而受到负面影响同时机制仍能在道德风险存在情况下达到原设目标。因此提高识别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评议精准度并加强动态更新,有利于引导各类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精准管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由于凡冲村致贫因素种类较为复杂,首先应根据凡冲村独特的地理与经济社会因素设立综合贫困识别指标,形成精准、科学、公正的扶贫目标筛选机制。其次通过编制形成扶贫信息网络,施行动态监控与调整。
(二)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凡冲村现有基层人员知识结构偏老化,扶贫工作中单纯依据上级指示与政策行事,创新性与灵活性不足;贫困村户众多且缺乏知识技能,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引领。明确激励的政策目标,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建立可持续性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经济型激励和非经济性激励并举,制度激励为代表的刚性激励和组织文化为代表的柔性激励共进的方式,即使人才在攻坚克难的工作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又使集体的扶贫目标圆满达成,努力使两者的既定目标相一致。
(三)创新产业化扶贫融资渠道,引入金融扶贫机制
当前凡冲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金融体制的不完善的限制,由于山区贫困农民自我积累的能力有限,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匮乏,导致产业化扶贫容易出现农民缺乏配合与积极性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关注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机制有效运行的理想条件往往不存在,要实现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和最优,关键是要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金融体制在农村的建立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引领作用可使贫困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便捷,提升其投入集体产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与信心。通过金融体制在农村的改革与创新,亦将促进金融扶持特色产业,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产业发展可以有力扶助贫困户收入的增加,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穆罕默德。尤努斯在1978年创立的小额信贷模式,该模式的运作机制实现了扶贫工作与制度创新。
在建立起一套扶贫机制体系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运行,并依据机制运行的性能和状况判断是否需要对目标或机制进行微调和修改。
五、小结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机制设计与创新,为解决霍山县凡冲村及其他山区农村的扶贫机制设计问题开辟了新的探索道路与方向,同时为我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广大农村的脱贫致富和发展繁荣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