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技术范式的非线性转型
2017-07-25魏江
魏江
对于“中国制造2025”,不能仅仅狭隘地理解为“互联网+”、智能制造,而是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和文化生态融合在一起的系统。“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全方位的赶超型战略规划,我们一方面要补课,补大工业的课,另一方面要赶超,而这种赶超需要一个前提条件:技术范式的非线性转型。
国家已经制定了迈向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则是第一个10年期行动纲领。如何系统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如何前瞻性地布局未来制造业全球竞争的战略?政府如何从政策层面为制造业实现战略突破提供支撑?
补课大工业
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制造2025”。很多人把“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英国制造业2050等进行比较,认为是相同的战略和规划。但是,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我理解的“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美国、英国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两个产业为例分析。第一个是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动汽车,显然,美国的技术是领先于德国的,但美国要在传统汽车产业赶超德国几乎不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美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乏力。那么,高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越德国的美国,为什么传统汽车搞不过德国呢?而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动汽车,却是美国走在前面呢?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汽车产业技术已经出现了非线性跃迁,美国已建立了全新的汽车核心技术范式,只有在全新的技术范式下,美国的汽车制造业才可以赶超德国,而美国的传统汽车产业为什么就没有办法赶超德国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德国在传统汽车领域已经建立了强大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这种体系是深入到德国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生产方式、运行模式中的,而美国不具备这样强大的生态体系。
第二是服装产业。中国在过去30、40年来一直引以为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装制造业,比如温州的服装产业、皮革产业、箱包产业、纽扣产业,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产业集群,在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上,并不落后于欧美。但高档的次轻工产业,包括各种服装、箱包等奢侈品,仍没有办法与没落的意大利竞争。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我们的产品没有品牌,没有一流的工业设计,但本质上,不仅仅是品牌和设计的问题,它是上百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果,人家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品质文化及其由此所形成的产业基础,不要说我们没有办法与它们相媲美,连美国、日本也一样难以望其项背。
再看“中国制造2025”,就不会仅仅狭隘地理解为“互联网+”、智能制造,而是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和文化生态融合在一起的系统。“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全方位的赶超型战略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一方面要补课,补大工业的课,另一方面要赶超,这需要一个前提:技术范式的非线性转型。而德国的工业4.0本质是物理信息系统,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则依托其强大的科学技术,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并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一條主线
中国制造业2025的主线就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看一下温州几大支柱产业的创新能力现状。我担任了10多年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组的组长,及国家技术中心认定组的专家成员,参与对温州几十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评估,不客气地说,即使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真正从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企业大概也就只有二、三家,这几家企业在做关键共性技术时,整合的也主要是国内的创新资源,还没有去关注国际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
第二、设计制造创新能力。以温州为例,温州的产业一直以轻工见长,包括服装、皮具、鞋革、眼镜在内,都非常强调创新设计能力。那么,温州有没有建立起针对轻工产业集群需要的设计驱动的创新平台呢?温州企业家有很强的拷贝能力,会很快地模仿欧美的时尚设计,这种路走久了,会路径依赖,不愿原创设计。当然,温州也有不错的企业,如森马服饰和美特斯邦威等。
第三、制造业的标准创新体系建设。我建议是抓紧时间做好大数据平台。温州人的头脑非常聪明,而温州人有个非常好的条件,就是温州人经济。有了这样的市场意识和分布全球的温州人经济,为C2B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要做好C2B,根本上需要依靠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针对温州现有产业去建构大数据平台,去打造适合未来30年发展的数据基础设施。
第四、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很多温州企业家告诉我,温州的知识产权被模仿太快了,温州企业对于申请专利兴趣不大。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失效,还有一个是企业原创性技术、前端性技术太少,也没有多少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可以申请的。制造业要上去,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它们是构筑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认真读“中国制造2025”,可以看到这个战略中贯穿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要贯穿到2049年,那就是让我们的制造业真正打造出具有创新驱动能力和动力的新业态。我国的制造业创新能力跟德国、美国相比,当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产业生态体系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结合我国的制造业特点和中国国情去提高创新能力,这条核心主线还要坚持30年。
未来30年规划,重点是打造足够强大的产业生态体系。第一要素,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其实,我认为这个提法是个伪命题,是有意把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分法,实际上,一个真正具有超前性的领先企业而言,它根本无所谓信息化跟工业化是否融合,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国家和产业界提出“互联网+”到“+互联网”,我认为要做到“互联网×”,为什么?千万别把互联网简单地当作工具,因为它是一种理念,是战略的思维方式。比如说,现在的安卓系统,大家知道谷歌凭借几百人的安卓研发团队,统领了上百万应用开发公司,也统领了几十万规模的企业做应用制造,是典型的垂直整合产业。从垂直整合系统来理解现在的互联网,正如一个生命体的血和肉,两者是自然而然地融在一起的。去看阿里巴巴,它不会讲信息化跟工业化融合,去看华为,它也不会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什么?因为它们本来就融在一起的。但是,我们大量的企业,现在还在说要不要用互联网做销售,好像自己开个网店,就可以通过网上卖东西。这显然是把互联网看得太简单了。
如果把互联网看作工具,是不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因为“互联网+”、“+互联网”都不是战略。互联网改变的是整个产业的思维方式。
阿甘精神
坚持做好传统产业,不是要放弃互联网和大数据,正是互联网的发展,才使得传统产业更加有强大生命力,关键还是要有企业自己的战略。我看了任正非的一个讲话,他说:“我们没有去搞所谓的互联网,我们也不去制造概念,我们就是阿甘精神。”什么是阿甘精神?华为做的过程中,三个字—傻、傻、傻。什么叫傻?我就潜心地做好我的技术,潜心地做好我的知识产权,不管你外面是互联网,还是信息化。当我们明确了战略突破重点,就要几十年如一日地把这些产业做好,走在国际前列。
我们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要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追赶,需要找到有效的战略路径。我个人的建议有三条。
首先,要做传统产业的高端化。要充分地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优势,发挥温州人的市场意识和金融意识优势,把制造业与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把国企跟民企结合起来,把大中小企业融合起来,尤其是要发挥小企业的作用。去过以色列的人会发现,以色列的小企业非常有创新能力,以色列几乎没有大企业,但是他们在每个领域,军事也好,航空也好,农业也好,就凭借小企业,确立了以色列工业全球领先的地位,人家就是讲创新,小企业非常有活力。
其次,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一是做制造业服务化,发挥温州人的市场化优势,把制造产品推上去。二是做好设计、创意、研发一体化。我建议温州市尽早地取消所谓的一产、二产、三产的划分,一二三产的划分害人匪浅。说三产占GDP的比重表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那是不对的。原因很简单,今天农业还是一产吗?如果说做农业是一产,开餐馆是三产,那么我在后面开个农庄,前面搞个农业旅游,是一产还是三产?再看,鞋革或服装是不是属于制造业?如果是的,那么服装设计创意和鞋革研发服务又是服务业,到底红蜻蜓、康奈是几产?实际上,由于一产、二产和三产的分离,已经严重阻碍了温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最后,今天全中國都拥抱国际化,而温州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现在为止,以为国际化就是做OEM,就是把国外的设计拿进来模仿,或到海外开餐馆,国际化层次太低了,国际化就是要把我们的产业生态体系、人才体系、创新资源体系实现全球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