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追寻
2017-07-25周梦依
周梦依
写下这个题目,已觉得有太多的话语,太多的记忆,蜂拥而至,却又清晰可辨。近旁的,远处的,记得的,消逝的,钟爱的,憎恶的,语言文字之于我,是感知这个世界的一扇大门,亦是通往自己内心的一条小径。
惠特曼的诗里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呢?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看见了什么?什么又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让我成了现在的我,而不是其他的模样?
记忆里最先响起的,是那首童谣《月亮粑粑》。夏夜的星空里,外婆摇着芭蕉扇,坐在竹席上,我躺在外婆怀里,用稚嫩的童声,呀呀地学: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那时候还不认识字,只觉得读起来的韵律好美妙,就像煨在炉灶里的豌豆,噼里啪啦,一颗一颗欢快地蹦出来,是一种带着温暖的舒畅。当我渐渐长大,遇见了那么多的诗词后,每每念起这首童谣,儿时的味道又会在瞬间苏醒,温柔地将我包裹、围绕。
然后从远方飘来的,是妈妈的歌声。如果说童谣传递给我的是节奏的美,那么歌词则带给我最初的感动。当时正热映《新白娘子传奇》,妈妈常会唱起里面的主题曲:“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妈妈的声音悠长,柔美,她那微颤的尾音和皱起的眉头,给我小小的心打了一个结,怎么解也解不开。看见白娘子撑着伞在雨中独行的背影,我又想起妈妈唱的歌来。歌里唱的等待我不懂,爱恋我也不懂,我却开始有了期待,期待他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再不必分开,再无需等待。
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不寂寞。因为我有两本书,一本《安徒生童话》,一本《格林童话》。这是我童年里仅有的两本书,读了好多好多遍。留着男孩子一样短发的我,搬着一张小木凳,坐在台阶上,捧着书看,常常看得眼睛发酸。尤其喜欢有阳光的天气,让光洒在书上,好像这样,故事的人物和色彩也变得更加明亮!读着读着,我常幻想自己是书里的某个角色。读《豌豆公主》,我幻想自己睡在那几十层的棉被上,是不是会察觉到一粒豆子梗在那里?读《莴苣姑娘》,我巴望自己的头发能快速变长,长到能从楼上垂到楼下,就像一根绿色的藤蔓;读《海的女儿》,我踮着脚尖走路,仿佛也能感觉到刀扎一样的疼,当她变成泡沫的那一刻,我的心也随着她的灵魂一起飞了起来,看着银光闪闪的海面,波涛将那些泡沫淡漠地卷向远方……故事让我变得不再是自己,我可以成为任何人、任意事物,去到不同的地方,做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童话里无处不在的真、善、美,就像一块块宝石,将我的童年点缀得熠熠发光。由此,我的整个身心逐渐丰富、充盈,有了好多不曾有过的感觉,开始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度过了快乐无忧的童年,跨入了迷茫矛盾的少年。因为好朋友春的推荐,我读到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名著《简·爱》。我很庆幸,那本书是它。青春期的我,身材矮小,还有点胖,没有什么过人的特长。和所有爱美的女孩子一样,当我永远只能站在做操队伍的第一排时,当我笨拙的身躯无法跳出优美的舞蹈时,我是自卑的。在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阶段,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个这样的女孩: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却自立自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幸福有着坚定的追求。她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赠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种凛然无惧、不卑不亢的态度,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扫除阴霾,让我为之一振。我想,当这样纯朴、自由的她昂着头站在罗切斯特先生面前,他一定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吸引与召唤。是她让他明白: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双方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是她让我知道:当你拥有了这种不可战胜的人格力量,你就会有一个完整的灵魂。如此,就可直视自己的平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切。
高中阶段,是最纯粹的学习时光。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只零散地读了一些杂志:学校统一订购的《高中生》,青春类读物《花火》、《萌芽》、《最小说》,大众读物《读者》、《青年文摘》等,偶尔翻一翻,也算陪伴了课余的间隙,实在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当时非常流行的作家是郭敬明和韩寒,我也曾经一度沉迷其中,尤其是对郭敬明笔端里那些伤感的故事、繁复的文字,当时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仰望45度天空发呆”,也许是那个年龄段的标准化动作,也曾多少人自诩是“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我常蹲在田径场旁边,坐在简易的秋千架上,荡来荡去,或看一棵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喃喃自语。“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就是那时的自己吧,因为一些莫名的情愫,和说不出的惆怅,无法排解,而陷入情绪的泥沼里。幸而,身边有许多好伙伴,远方还有信件往来,依然让我的内心保持着温暖。“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寄信、等信、拆信、读信、回信,慢慢地等,慢慢地看,慢慢地写,真是最纯粹的时光啊!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在第一专业的每一个格子里都郑重地写下:汉语言文学。说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想法,就是喜欢,想一想以后的四年要与文字为伴,不需要再学数学,就觉得日子很美好。然而,大学的生活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有滋味,不是每个课程都像我所想的那样充满吸引力,不是每个教授都如我所愿的那样充满魅力。是的,我承认,我上课不够专心,走神是常有的,但更多时候是在漫无目的地看书。我开始陆续从图书馆借书,老师上课时提到的书、古今中外的名著,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杂书,都囫囵吞枣地看。我看书的速度很快,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的质量自然也不高。但就像你每日浸润在美酒的香味中,当你再喝一口白开水,或一杯甜得发腻的饮料时,你会觉得寡淡无味甚至本能排斥。所以,当你读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你将不会轻易被滥俗的悲剧情节所感动;当你读过泰戈尔的诗集,你的心不再那么容易为假意的句子颤抖;当你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于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变幻或许会有全新的感悟。回首,我感谢那段幸福的读书时光,不带任何的功利性,没有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一颗心,一本书,就是一次最干净的相遇。我也有过追悔,在最适宜静下来读书时,我太随意、随性,不曾真正地走进去,竟像一个过客,匆匆地掠过那些伟大的著作、令人尊敬的名字。但再想一想,除開读书以外,我还收获了今生最宝贵的爱情,过着孩童般自由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两样东西怕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吧。
毕业之后,我比较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的阅读之旅,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在即将踏上讲台的那个暑假,我无比惶恐,不知道怎样转变角色,该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那一群充满期待的孩子。这时,我读到了第一本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如干涸的鱼儿遇见甘露一般,它成为我信念开始的源泉。书里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教育方法,没有教条、说教,他的语言是那样亲切、自然,带着自然泥土的芬芳。在我因孩子的屡次失败而灰心时,他拍拍我的肩膀:“相信孩子”;在我即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他静静地看着我:“尊重孩子”。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每一个句子都曾在教学过程中黑暗的角落里,焕发持久的光亮。有了这光亮,我继续在阅读教育类书籍的路上行进,叶圣陶、佐藤学、于永正、李镇西……一个个名字如灯塔,让我虽行进缓慢,但终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走。
在教学的四年时光里,因为这三尺讲台,因为这一群孩子,我与语言文字的情谊,是再也割舍不开了。教科书里的文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一起读动听的诗歌,我们一起讲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写生活的点点滴滴。春天来了,我们到外面去看雨,寻找眼中独特的“春雨的色彩”;夏天到了,我们画一幅荷花图,用文字为它描摹顾盼婀娜的身姿;秋天到了,我们捡起地上的落叶,用诗句记录“一片叶子落下来”的美丽;冬天到了,我们来到雪地里,用脚印书写我们跳跃的欢乐。我们飞过绘本的天空,看着天边灿烂的云霞;我们穿过童话的森林,偶尔留下自己的故事;我們走过诗意的田野,与最真实的自己对话。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牵着我的手,带着我走进了儿童文学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天地,在那里,你会读到童心,读到成长,读到爱,读到所有词语都不足以形容的美。当你读好的儿童文学时,你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搬着一把木椅子,坐在阳光下。你的睫毛投影在书上,你的眼睛一眨也不眨,世界变得静悄悄……
静下来的时候,我常想:何为语文?叶圣陶先生这样解释:“说出来是语,写下来是文。”语言文字的密码,太美,太深,值得一生去追寻。最后,我想以苏翁的一句话自勉:“教师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处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的所有过往、现在和未来,语言文字所带给我的,我将用柔软的方式,带给我的孩子们。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桂花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