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超前谋划 精准调控有序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2017-07-25张宏明
文/张宏明
吉林省超前谋划 精准调控有序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文/张宏明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国家取消东北四省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吉林省委省政府坚决拥护中央决定,从确保改革成功大局出发,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关部署,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坚持一个导向、抓好两个服务、做到三个确保”。省粮食局会同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超前谋划,周密安排,精准调控,合力攻坚,全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总体情况
2016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喜获丰收,国家核定粮食总产量743.4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4位。为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吉林省提出“坚持一个导向、抓好两个服务、做到三个确保”,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和主抓手,全面推进粮食收购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抓好为农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使农民方便售粮、择机售粮、售好粮、增加收入,使企业多收粮、快收粮、收好粮、提高效益,真正做到惠农利企;确保不发生农民卖粮难、确保不出现大面积坏粮,确保不发生社会敏感事件,全力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吉林省取得成功。
全省粮食收购进度快,秩序平稳,市场活跃。截至今年4月30日,全省累计收购新粮突破700亿斤大关,达到718亿斤,其中,玉米635.2亿斤。全省粮食收购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取得的以下成效:一是玉米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东北与中原产区、产区与销区、国内与国际玉米价格倒挂问题得以解决,呈现出“区域从南至北、价格递远递减”的市场规律,有效顶住了国外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二是南北粮食贸易购销活跃。多元主体入市积极性提高,南北贸易企业互动频繁,产销关系更加紧密,吉林省玉米由临储政策时的“就地储”变成“全国销”,全省外销玉米280亿斤以上,相当于临储收购政策时期一整年的粮食外销量,没有发生农民“卖粮难”、大面积坏粮和社会敏感事件。三是玉米产业得以有效激活。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采购成本较上年同期下降近40%,在产的15户企业开工率达到98%以上,具备了与中原地区企业同等竞争的优势,是近年来经济效益最好时期,深加工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自去年11月国家实施玉米深加工企业奖补政策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累计加工转化玉米106亿斤,实现利税19.4亿元,比上年增加20.6亿元。四是粮食库存增量锐减,去库存成果明显。
主要措施
面对玉米市场化收购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吉林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早谋划、早部署、早动手,实行政策调控与市场化收购同步推进,积极推动工作落实。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一是落实工作责任。2016年10月26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粮食收购工作(视频)会议,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人卖粮、有人买粮、有车运粮”6个方面内容,全面部署粮食收储工作。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强化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统筹抓好粮食收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开展农民售粮意愿和售粮需求调查,全面掌握本地玉米收购的实际情况。排查调度区域内各类主体收购情况,加强农企对接,指导企业加快收购节奏。加大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户适时售粮。二是建立监测预警机制。12月2日,副省长隋忠诚组织召开粮食收储企业座谈会,围绕“粮食收购运行、市场价格、收购资金筹措、运输、‘地趴粮’整治、库存安全和生产安全”等6个方面,梳理出28个重点问题,每周听取进展情况报告。吉林省粮食局实行日监测、周调度,每周专题分析,及时上报情况。三是开展专项行动。12月28日,针对粮价下行、市场贸易萎缩、多元主体入市减少,省粮食局召开全省粮食收购专题(视频)会议,重点围绕市场主体减少、深加工企业收购外省粮、“地趴粮”整治、政策及市场形势宣传等具体问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组织全行业启动玉米收购“40天攻坚行动”。针对春节后农民售粮高峰,2月24日,隋忠诚组织市州及重点市县和中省直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做好玉米收购工作,启动实施玉米收购“百日会战”,计划用100天时间收购玉米280亿斤。组织各地各部门突出关键时段、重点区域、难点问题,采取超常规措施,协调各类收购主体,精准调控库点布局,加快收购进度,满足农民售粮需求。4月12日,“百日会战”收购玉米280.7亿斤,提前38天完成会战任务。四是加强督导检查。百日会战期间,省政府组成三个督查组,赴“地趴粮”问题突出的重点市县进行专项督查。在收购期内,省粮食局组成七个督导组,局领导分片包保,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深入基层帮助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组织各级粮食部门严肃查处“打白条”、压级压价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二)统筹各类主体入市。一是充分发挥储备调节作用。协调中储粮吉林分公司从满足农民售粮需求出发,将一次性划转储备及中央储备粮轮入计划分解落实到382个收储库点。在“地趴粮”问题突出、排长队售粮、偏远及贸易不活跃的乡镇,适时增设库点,调整收购计划。按照“涨价不抢、掉价不跑、均衡在市”的原则,组织收储库点多开仓房、多设机组、多派人员,在售粮高峰时延时收购,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售粮。在春节前收储矛盾最为突出的关键阶段,主动担当,全面入市,维护市场稳定。实行收购化验、检斤、结算“一站式”服务,应用“一卡通”收购系统,实行网银结算,确保粮款及时安全兑付。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参考市场价,每周合理调整收购价格,释放积极市场信号。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过程中,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充分发挥了宏观调控和“稳压器”“压舱石”作用。二是全力促进加工转化。落实国家对玉米深加工和饲料加工企业奖补政策,收购加工玉米每吨补贴200元。在此基础上,省里对产能5万吨以下饲料企业收购加工玉米每吨补贴120元。鼓励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多收购、多加工、多建库存,增加生霉粒超标和等外玉米的消化。全省15户深加工企业满负荷生产,设立延伸收购库点57个,月加工转化玉米20亿斤。截至今年4月底,企业已经建立保证80天加工用粮的库存,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售粮需求。三是指导中直企业落实收购计划。组织中粮、中航等央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128亿斤国家贸易粮指导性收购计划分解落实到44个库点,加快收购进度。一些中直企业基本实行保本运营,多收粮扩大贸易粮销售,做到始终“在市”收购。四是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为积极推进玉米收储改革,加强产销对接,去年8月11日成功举办了“2016吉林省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全国31个省区市粮食部门和企业千余人来吉林省对接洽谈,签订购销协议190亿斤。新粮上市后,组织各地跟踪落实协议,为企业搭建购销平台,引导贸易企业短线经营、见利就走、快购快销,扩大市场流通。
(三)协调落实运力保障。一方面,实行公路运输运费减免等政策。交通部门设立粮食公路运输快速通道,不随意拦截检查,不长时间扣留违规车辆,保障路面通畅。实行玉米外销整车运输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政策,明确整车外销玉米车辆在五里坡、大湾、下排3个省际高速出口减免通行费。截至4月30日,全省公路免费通行10124台次。另一方面,加强铁路运输保障协调。与沈阳铁路局建立保障铁路运输联合工作机制,沈阳铁路局优先保障吉林省玉米外运。截至今年4月30日,铁路发运玉米13.9万车,日最高外运玉米1533车,有效地满足了玉米外运需求。
(四)实行“地趴粮”专项整治。组织各地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抓安全储粮减损耗”促进农民增收的部署,开展全省农户安全储粮暨“地趴粮”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跟踪西部白城、松原地区和长春、四平地区局部等13个重点县市整治效果,深入实际共同研究解决措施。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四平、白城、松原、公主岭市和农安县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地趴粮”专项整治现场会,加强示范引导,指导农户立体储粮。市州政府突出重点市县,采取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层层落实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各级粮食部门从11月下旬起密集监测“地趴粮”质量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霉粒检测,加强技术指导。松原市拿出100万元,在所辖每个县市重点抓200个“地趴粮”专项整治典型示范户,给予劳务补助。白城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定责任状,明确“地趴粮”整治目标任务,对未达标的进行问责;白城地区各县市政府纷纷组织企业优先收购“地趴粮”,特别是对贫困村屯组织村企对接,做到精准收购。同时,利用党委网站、微信群,发布收购库点、收购价格及质量要求等信息,引导农户及时售粮。其他“地趴粮”重点市县也采取利用流动宣传车宣传、租用钩机及翻斗车帮助种粮大户整理“地趴粮”、出资为贫困户建设科学储粮示范仓等措施解决农户“地趴粮”问题。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到今年3月10日,提前10天完成“百日会战”中的“地趴粮”整治任务。
(五)加大收购资金筹措力度。坚持“政府引导、风险共担,市场运作、粮贷挂钩,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由省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注资,设立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提供增信服务。目前,审批信用保证基金贷款6.5亿元,实际发放贷款2.18亿元。充分发挥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主导作用,开展银企对接,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玉米收购贷款业务。农发行审批玉米收购贷款159.6亿元,实际发放111.2亿元。商业银行贷款解决收购资金84.6亿元,企业自筹159.1亿元。企业收购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
(六)抓好粮食储存和生产安全。一是抓好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全员岗位责任。开展安全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采取网格管理、逐企清查的方式,落实领导包保、巡视督导、明查暗访、集中曝光、通报约谈等措施,清查各类安全隐患,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二是抓好政策性粮食监管。落实监管责任,通过采取数量质量验收、驻库监管、定期巡查、质量检查、远程监控等措施,保证储粮安全。三是抓好企业规范化管理。推进“四无粮仓”建设,在全省粮食收储企业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主要内容的6S管理模式,带动全行业提高管理水平。
(七)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和网站、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密集宣传粮食收购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发布市场信息,及时报道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持续释放积极信号。组织地方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吉林省粮食局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关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玉米收购政策》的宣传片,开辟专家访谈栏目,解读政策。利用基层粮食部门和企业贴近群众的优势,发放宣传单,面对面宣讲。同时,建立舆情监测平台,针对收购期内农民一度反映粮价较低问题,省粮食局负责人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访谈、报刊专访等形式,正面回应社会关切,为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基本经验
在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探索创新,逐一破解难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证。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玉米收储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节点、关键时段乃至整个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破解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保证了全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二)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是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积极力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建立工作机制,上下协同联动,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服务措施,做到精准施策,有效地解决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力量。
(三)中储粮始终在市稳定预期是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压舱石”和“稳压器”。中储粮积极支持配合全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自觉服从改革大局,强化责任落实意识,体现企业担当精神。结合市场形势变化,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不断调整工作侧重,完善收储工作措施,玉米收购有序进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始终“在市”,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夯实了基础。
(四)政策扶持引导是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助推器”。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的奖补政策,激励企业多收购、多加工、多建库存,推进了“地趴粮”整治和生霉粒超标玉米销售,有效地防止了农民“卖粮难”。高速公路运输费用减免、绿色通行政策和铁路运力的充分保障,方便了企业玉米外运,降低了运输成本,激活了贸易流通。建立玉米收购信用保证基金,为解决中小型玉米收购贸易企业资金筹措进行了积极探索。政策的扶持引导效应对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增添了动力。
(五)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是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导向、服务功能,着力解读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策,引导农民心理预期,消除政策依赖心理,增强市场流通意识,提供惠农信息服务,持续释放积极信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扩大改革成效之举措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工作的部署,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抓手,坚持市场导向,通过改革引领、品牌带动、服务功能提升等措施,实现粮食行业全面发展。
(一)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机制。围绕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种粮积极性、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落实保障措施等6个方面,全面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继续抓好玉米收储改革工作。总结改革经验,探索完善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运行模式;统筹推进粮食收购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补贴机制;促进贸易企业走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扩大流通数量、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中省直大型企业稳市调控作用,为市场化收购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粮食“去库存”,推进产销衔接和加工转化。按照国家和省里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以消化临储玉米库存为重点,在不打压市场、不影响农民现有余粮销售的前提下,积极向国家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竞价销售、定向销售、储备划转、省间移库等粮食“去库存”政策。提前谋划产销合作,组织各市县粮食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到南方销区省份对接洽谈。充分利用吉林-浙江对口合作机遇,围绕粮食流通设施建设、代储、代收、代加及合作等方式,搞好对口合作,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在农博会期间围绕玉米贸易及储备、饲料用粮、大米推介三个专题,邀请中央储备粮、中粮、重点饲料用粮省份企业集团及销区企业,召开产销协作会,扩大粮食外销。激励玉米深加工企业改进工艺技术、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新形势,积极开展粮食产后服务。
充分发挥吉林省粮食收储设施资源优势,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民出售粮食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将吉林省列入国家粮食产后服务试点范围,选择粮食主产区,特别是西部“地趴粮”问题突出市县,在“粮食银行”的基础之上,开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业务。继续抓好“地趴粮”专项整治工作,在西部“地趴粮”问题突出市县建立2000个示范户,新建农户储粮示范仓1万套。指导农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搭建简易储粮装具,实现离地通风、立体储粮,带动农民自建储粮装具10万套,使全省农户庭院立体储粮90%以上。
(四)为“吉林玉米”品牌建设提供服务。复制“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黄金玉米带”优质玉米品质优势,完善品质标准,协同打造优质“吉林玉米”区域供应基地,为区域优质玉米基地建设提供检验监测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吉林玉米”走出去,提供优质玉米信息服务,促进玉米产业经济发展。
(作者系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