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派传统民居的建筑语言特色研究*
——以杭州五柳巷街区为例
2017-07-25石坚韧高秀秀卢寅柳骅赵秀敏
石坚韧 高秀秀 卢寅 柳骅 赵秀敏
杭派传统民居的建筑语言特色研究*
——以杭州五柳巷街区为例
石坚韧 高秀秀 卢寅 柳骅 赵秀敏
自唐宋以来,杭州的传统民居就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杭州民居在吸收江南民居特征的同时发展出自身的特色。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现存的保较为完备的历史街区之一,本文以杭州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总结杭州传统民居所共有的一些建筑特征。
杭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
传统建筑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杭州目前所留存的建筑多是清代和民国建筑。浙江自古繁华,也是多种文化聚集之地,而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在建筑上也体现了出来,例如在清代初期,浙江的古建筑受到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屋脊升起、梭柱等应用在浙式建筑上;由于徽商南下的缘故,浙江也出现了徽派风格的古建筑,例如宁波、桐庐等地的建筑,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等做法;在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因为距离上海的地缘优势和西学东渐的影响,浙江民居又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征。
由于受到多样地域文化的影响,杭州现存的古建筑既吸收了浙江民居相似的特征,也存在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些精美、风格迥异的古建筑构成了杭州的文化氛围,也形成了杭式民居的建筑特色,组成了杭州的历史文化风貌。2014年,杭州市政府颁发《“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将杭式民居定义为:有人字梁和戗板墙,融入周围自然山水、整体形象呈现天人合一、温婉内敛、精致秀雅的建筑[1]。根据环境和地形的不同,将杭式民居分为“野趣山居型”、“杭韵水乡型”、“诗意田园型”和“都市风雅型”。同年,杭州市规划局开展了《美丽杭州行动规划》系列项目编制工作,总结出了“杭派民居”的特征。
杭州现留存下来的古典建筑以民居为主,所以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杭州民居进行现场调研,发现这些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可能规模不同、装修不同、年代不同,但是有一些在建筑上的共同之处,而正是这些相同的空间特征和装饰特征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杭派民居的特征。
图1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
1 杭州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简介
杭州市五柳巷位于杭州河坊街东段,南起斗富三桥,北至道院巷,得名于南宋在此建五柳园,旧时集聚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贩,渐渐繁华。
五柳巷街区整体保存着较多的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所建的杭州传统民居,包括五柳巷北侧的四维里建筑,就是建立在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其保存规模之大在杭州主城区非常少见,可以称其为“杭州历史建筑博物馆”,所以对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考察对于研究传统杭州民居的建筑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的保护是在居民居住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即在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对民居进行修缮翻修,增加现代的生活功能。在此基础上,上城区政府将整个五柳巷街区打造为爱情主题文旅商业街,吸引了大量游客,形成了完成了“建筑”到“建筑+旅游”的转变,是传统街区建筑保护和改造的成功案例之一。
图2 :五柳巷历史街区效果图
2 杭派五柳巷民居的建筑特征
杭州现存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上城区、下城区等中心旧城区,而城市中的传统民居以三合院为主。杭州民居多采用双层二进院的建筑布局,正方的两端设置厢房,中间的空地建为天井,天井呈“口”字结构,正房北侧再设置正房,形成“口”字的平面结构。一楼会客、就餐,二楼居住。五柳巷历史街区的所留存民居在建成之初是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随着时间的变化,百姓慢慢增加,在进行改造后,现存的民居被开辟为自住、餐厅,旅游商店或旅馆。
2.1 空间特征
2.1.1 大天井
杭州自古繁华,居住人口众多,居住密度也相对较高,且江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决定了建造天井需要满足通风和遮阳的需求;另外侧墙基本不能开窗,天井还有采光的作用。这决定了杭州传统民居的天井基本采用横长型的布局,并且多数是开间大于进深;剖面呈高耸型,高度大于进深[2]。天井在四面檐廊的包围中,与廊道、厅堂等相互连接,形成了流畅的曲线,也起到了空间延伸的效果。徽式建筑中也大量建有天井,不同于徽式建筑中的多为小天井,杭式建筑中的天井基本面积较大,占地比例也相对较高。在一些小型民居中,在天井内布置绿化、花草、池塘等,形成小型的庭院景观,绿化了居住环境。
2.1.2 高围墙
传统杭州民居的院落式庭院通常采用围墙来进行外部空间的隔离,在五柳巷民居中也是如此。高围墙是杭州民居的特色之一,起到了隔绝宅外空间和保护宅内的作用,围墙高度基本在4M左右,还可以产生遮阳的效果[3]。虽然高围墙对于居民宅内有保护作用,但是相邻的院落式住宅通常都采用高围墙的形式,且距离较为相近,就形成了较为狭窄的过道空间,即为“弄”,由于两边围墙较高而弄内比较狭窄,弄内会给人以压抑之感。对于居民的出行和安全性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图3 :五柳巷民居的高围墙和所形成的“弄”
图4 :五柳巷历史街区中石库门
2.2 建筑细部
通过资料查阅和对五柳巷不同民居的实地观测,发现杭州传统民居在细部上有一些必定出现的建筑特征,即简化的石库门、硬山顶、人字线以及粉黛色。
2.2.1 简化的石库门
杭州地处江南地区,又是在近代深受希望文化影响之地,所以杭派传统民居在装饰上也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西方文化对杭派民居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不同于传统汉族民居雕梁画栋的多进门,石库门更讲求简约;在构造上也不同传统的以木制门的方式,采用石头做门框,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更加坚固。虽然在徽派建筑和海派建筑中已有石库门的运用,但是不同于徽派建筑的繁琐庄严,杭式石库门相对比较简洁大气。
2.2.2 硬山顶
硬山顶是硬山式屋顶,即指两山屋面不悬出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外的做法[4],也就是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屋檐没有超出山墙,所以取名为硬山。硬山顶的起源说之一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潮湿,采用砖砌山墙可以满足防水的需求;而随着杭州地区人口居住密度的稠密,采用硬山顶在防火隔断方面也有优势,所以在明清时期的杭州建筑中大量使用。另外从政治方面考量,硬山顶建筑等级较低,根据清朝规定,六级以下官员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使用悬山顶或硬山顶,杭州自明清以来经济富庶,现存的杭式传统民居的原主人多为富商、文人或平民,这类人虽然财富巨大,但是政治地位较低,所以在居住场所的建造上要谨尊法制。由于硬山顶被赋予了这样一种政治意义,故宫、颐和园等宫殿内部的两庑殿房也建有硬山顶。
图5 :五柳巷历史街区中的硬山顶、人字线和粉黛色
2.2.3 人字线
杭州的传统民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屋顶呈现“人”字的形状,即将硬山顶做成一个有弧形的“人”字。从建筑结构上来说,屋顶做成“人”的形状即三角形的形状比较稳定,不容易积雨积雪,同时可以减少雪荷载对房屋的压力,增加房屋的稳定性;另外由于杭州地区潮湿,建造了“人”字形的屋顶,就可以省下专门做防水层的程序,利用屋面就可以直接排水,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有一些传统民居在室内安装天花板,这样可以在屋顶和天花板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空间,形成了一个空气层,起到了冬天保温,夏天还可以起到隔热效果。
2.2.4 粉黛色
“粉墙黛瓦”是形容杭州民居色彩的基本颜色。从文化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强调“礼、仁”,强调尊卑,建筑色彩也不可越级,平民只能使用比较简单的颜色;从实用性角度来看,杭州地处江南梅雨地区,气候潮湿,“粉墙”是因为使用石灰,石灰是简单易得的防潮材料,另外采用白色墙面,利于采光;而之所以呈现黛色,是由于传统民居大量青灰色的小青瓦(蝴蝶瓦)和青砖作为建筑材料,小青瓦材料廉价易得,同时还有防水防寒的效果。
3 结语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杭州的传统民居可能年代不同,规模不同,但是大天井、高围墙、石库门、硬山顶、人字线、粉黛色等建筑特征却是杭州民居所共有的,正是这些共有的建筑构成了杭州民居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
而随着公共建设项目和商业住宅的快速增加,传统民居面临着拆迁的危险,传统民居的形态被严重破坏。而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改造提供了一种保护传统民居的新思路,即在保存传统建筑面貌的同时,对其进行修缮性的翻新改造,增加旅游、商业、文化等其他功能,形成从“传统建筑”到“建筑+旅游”、“建筑+文化”、“建筑+商业”等格局的转变,也有是保存杭州其他传统民居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这类改造的新思路,杭州的传统民居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1]包建峰,谢鸿锋.杭派民居的特征初识[J].基层建设,2015(33):37.
[2]谢冰,王晖,吴黎梅.杭州旧城区传统民居内部公共空间特征及其维护策略探讨[J].华中建筑,2014(09):151-155.
[3]吴琪,俞志英.民居语言在建筑空间中的表达--杭州建筑的传统回归[J].城市建筑,2016(9):217.
[4]郭华瑜.试论硬山屋顶之起源[J].华中建筑,2006(24):94-97.
责任编辑:张吉明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ng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China. Hang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developed the own features at the same time of absor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Wuliuxi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is one of the existing well-preserved district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utho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commo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bout Hang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of Wuliuxi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Hang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Wuliuxi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
TU98
A
1674-4144(2017)-04-91(4)
石坚韧,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
高秀秀,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生。
卢 寅,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生。
柳 骅,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赵秀敏,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3YJCZH102)、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度课堂教学创新项目(编号:ktcx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