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策略与控制引导
——以景德镇为例

2017-07-25李祎梅钱贵宽

中国名城 2017年4期
关键词:昌江历史性景德镇

李祎梅 钱贵宽

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策略与控制引导
——以景德镇为例

李祎梅 钱贵宽

以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的基本理念,系统分析景德镇历史城市的形成过程及其景观特征。面对现代开发对历史城区整体环境和历史景观带来的威胁与挑战,基于景德镇整体布局和街巷体系的基本现状,从城市格局规划、空间形态等方面,探讨整体性保护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原则及保护策略引导方法。

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原则;保护策略;控制引导;景德镇

1 背景

历史性城市景观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的,代表着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产力,是整个城市的记忆,并凭借着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城市中不断延续。同时,因为历史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景观在今天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由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点及其在保护、发展过程中面临特有的问题,使得保护的原则、策略,控制引导的措施显得 尤为重要。规划过程中既要保护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结构、景观风貌,又要延续当地历史城区的生命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使其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在实践中探索适应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策略与控制引导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景德镇这座城市拥有千年制瓷历史,是中外著名的瓷都,1982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 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建设发展都与当地的制瓷业发展息息相关,不仅反映了城市千年来形成的空间特征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当地悠久的制瓷历史文化,它是瓷都这个城市中极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风俗风貌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景德镇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传统风貌和文化正面临着严重衰退的现实。因此,在景德镇城市发展中如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进行保护,结合景德镇的景观特征与保存状况,本文从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原则、保护策略及控制引导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 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原则

2.1 以深入现状调查研究为原则

2.1.1 现状调查的重要性

在我国目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规划中对前期调研工作往往不够重视,一些编成的成果或多或少的忽视了这一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一个地区的规划并不是推倒重新建设,而是城市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不是最终成果。今天编制的内容在以后城市自然地发展中还会面临新的问题,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在进行新区建设时,现状条件较为简单,前期调研看起来不那么重要,但是,当面临着广大的建成区甚至是历史城区的时候,如果前期调研不足,该地区的价值特色研究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到规划的质量,并带来将来实际操作的困难。

历史城区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从而更加突显出对前期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对前期的资料研究作为基础,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只能是空谈。只有现状调查清楚,才能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只有真正把握当地地方特色,才能对当地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1.2 从现状调研到提取价值特色

现状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环境方面的调研和人文景观方面的调研两部分:

首先,物质环境方面的调研主要指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空间要素的调研,如土地使用现状、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建筑评定等等;人文景观方面的调研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建筑风格特色、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地方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等方面。

由于历史性城市景观是长期发展起来的,因此,各个时代城市的功能特点、建筑风貌也参差不齐,加之后期居民自发的改建、加建,使得院落边界、产权边界也混乱不清,因此在景德镇地区的价值特色研究主要通过对城市空间特色的挖掘、历史城区功能变化的挖掘、历史城区街巷空间的演变挖掘。

2.2 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原则

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规划的定性要切实转化为历史文化的保护,而历史文化的保护应在提取或者说挖掘价值特色中充分的体现出来。结合景德镇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城市空间、城区功能、街巷体系、传统文化控制,来实现历史文化保护的手段。因此,在城市景观保护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保护的概念贯穿始终,它不仅是文本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深入体现整个规划控制方法和指标体系当中,是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规划区别于一般城市地区的主要方面。那么针对以上价值特色具体来阐述一下景德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及原则: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江南雄镇”之称,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以瓷立市、因瓷兴市,陶瓷产业至今仍是城市的主导产业,在同类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属于孤例。在长达千年的陶瓷生产历程中,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逐渐形成了类型复杂、工种多样的陶瓷生产、包装、运输、外销体系。陶瓷产业对景德镇的影响长久而深远。

2.2.1 产业发展与老城空间演变的关系

从景德镇的发展历程看,城市发展的脉络因瓷而立、连贯完整。从唐代开始,昌南镇(景德镇前身)隶属浮梁县,一直以来作为浮梁的“产业开发区”存在。由于这一产业的完整连续,景德镇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不断扩大,在明代中晚期甚至成为“中国最早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 这一发展历程直接导致了景德镇与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特征迥异:城市格局相对随意,功能分区不明确,没有围墙与护城河。在元代以前,景德镇的老城区只是一个陶瓷出口的集散地,制瓷作坊和窑房等工场还没有集中于城域之中。到了明代,随着御窑厂的设置,而促进了老城区瓷业的发展。据文献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 年)在景德镇设陶厂,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御器厂。由于该处地势较高,可免洪水冲袭,所以这里从明代到清代都是御窑厂所在地,而官窑为便于管理民窑之需求,把分散在郊外的各个民窑向城区集中。民窑为了避免水患,也向珠山以北较高的地方搬迁,在那里开始兴建制瓷坯坊和烧造瓷器之窑房。因此从明代开始,现在的老城区便成为当时以制瓷业为主的工商业集中地,随着民窑生产发展的加快,明末至清代景德镇的瓷业更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明、清以后,景德镇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随之在景德镇里弄格局和房屋建筑等形式中展现出来,形成了各种风格和品味。

2.2.2 历史城区功能变化

历史城区的空间格局与其功能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其功能的变化又与其制瓷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景德镇历代城区功能的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图1 景德镇城区功能区域示意图

(1)南宋时期

南宋景德镇街区大致为东起十八桥,西濒昌江,南起老关帝庙,北至里市渡之南,大致东西约里许,南北约3千米。镇区主要处于沿河建窑、沿窑建市阶段,以南北向平行昌江道路为主轴,次要道路垂直于昌江布置,与昌江联系密切。城外主要有刘家弄作坊群及刘家码头。由此推断,景德镇城区在南宋时期的丘陵地貌相对明显,城市建设的组团性较强(图1)。

图2 刘家弄地区现存传统窑坊-坯房-民居布局模式图

(2)明清时期

由于沿河设场置窑无法避免昌江水患,窑厂逐渐向距河尚有距离的珠山北麓、东麓等较高地段迁移。明代末年,继续沿着五龙山南下,经薛家坞、药王庙至青峰岭下。明代后期,景德镇的街区北起里市渡,南到小港咀,东达马鞍山,西滨昌江,隔江与三闾庙相望(图2)。

(3)清代晚期

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格局在清代晚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生产手段和运输工具的演进,传统的依河建窑方式不再成为景德镇地区陶瓷生产的唯一选择。随着级差地租的出现,景德镇老城中前街后街一带成为陶瓷销售和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传统的功能格局由窑房-坯房-民居的中心散布式变为具有现代城市布局意味的功能分区式(图3)。

图3 “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传统街巷体系图

2.2.3 历史城区街巷体系的演变

景德镇历史上沿河建窑、沿窑成市,受两侧昌江与五龙山制约,城市成南北带状格局。陶瓷生产运输多依靠昌江,因而城市的主要街巷多垂直昌江布局。到明代后期,逐渐有“四山八坞、九条半街、一百零八弄”之称,街巷里弄名称大多是人文地理组合,多与陶瓷产业相关。丰富的街巷名称也展示了景德镇这个陶瓷产业城市的人文形态(图4)。

2.2.4 传统陶瓷文化与技艺在历史城区内缺失

(1)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承载空间

景德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因陶瓷产业而生的开窑节、风火仙师祭祀等文化遗产为景德镇地方独有。但是,作为景德镇历史城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基本丧失。

(2)陶瓷文化与技艺的集中展示空间缺乏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影响深远,在民间有“七十二行”之称。然而,整个景德镇城区内鲜有表达,河西的古窑则因为失去历史环境的烘托而变得相对尴尬。作为景德镇历史城区应当承担起陶瓷文化与技艺展示空间的职能,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贡献力量。

图4 景德镇现存街巷体系图

2.3 以城市设计引导为原则

城市设计的手法应用在历史性城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其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它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利补充,有助于改善控规过于注重土地开发和物质空间建设的基本功能以及实施的“可操作性”而带来的城市环境混乱和特色的丧失,而这些问题对历史街区来说是较为严重的。其次,城市设计本身就与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从兴起之时,就开始关注城市中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组织的问题,培根在《城市设计》中指出,“好的城市设计,能在城市的自然形态方面产生一种逻辑和内聚力,一种对赋予城市及其地区以性格的突出特征的尊重。它与保护和开发都有关系,而从不顾此失彼”

以昌江与景德镇城区的的关系为例,因为没有以城市设计的引导作为其建设的原则,以至于高层和多层建筑的建设、传统街巷的破坏以及防洪堤的建设使城市与山体、昌江受到割裂,自然环境与城市生活失去关联,也使得景德镇的城市品质整体下降。防洪工程堤岸断面设计,与传统堤岸形成了较大变化,导致堤最高点35.69与常水位(22~23)之间存在13米左右的落差,十分不利于滨江亲水环境的形成。防洪堤内工程设计未考虑绿化处理,不能形成良好的滨水景观;滨江大堤没有绿树庇荫,不能形成宜人舒适的滨水景观环境。混凝土防洪堤与昌江景观形象不符。高度约4~5米的防洪堤采取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堤未经过景观处理,形成僵化、人工的滨江景观意象,十分不利于塑造昌江作为城市核心景观带的形象。

图5 昌江与景德镇空间关系现状图

3 保护策略及控制引导

3.1 山水格局保护策略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随着景德镇建成区范围的逐步扩展,五龙山及昌江不断被侵蚀。景观的动态变化反映出多种自然和人为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在历史城市发展过程中,传统山水格局仍具有生存的可能,再规划中应把握传统山水格局的特征,通过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重新组织城市景观结构。结合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保护山水环境,达到景观结构的动态平衡。

在新的景观结构中,传统的山水格局应予以保留,保留传统山水格局中具有景观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河道、山体,将其作为重要的景观廊道,穿插在新的城市景观结构之中。并通过打通保存较好的地段与昌江的联系,从而建立横向联系,轴向置入现代城市功能,展现当年内涵。

3.2 历史城市空间形态保护

3.2.1 功能延续传统产业分布特征

尊重延续景德镇传统产业布局特征,划分生产与生活结合区段、御窑带动的陶瓷生产展示区段以及生产与商贸结合区段三大主题功能区段。

图6 景德镇功能区段分布图

东侧以明清窑作、葡萄架传统窑作等历史遗存为依托,作为生产与生活区段保留展示片区内作坊等生产空间,改造生活片区居住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整治传统民居建筑风貌,营造陶瓷从业者生产生活空间氛围。中部以御窑博物馆为依托,形成御窑带动的陶瓷生产展示区段,御窑厂博物馆为核心,布置景德镇典型陶瓷生产历史展示介绍、传统生产工艺展示介绍以及相关的高端陶瓷艺术品展览、艺术品拍卖市场等功能。西侧以中山北路传统商业街为依托,通过东西向传统街巷游线组织串联传统作坊、商铺等历史遗存,作为生产与商贸结合区段则保留小作坊式生产模式,与现代小型私人作坊定制、陶瓷制作体验等功能相结合,并延续传统商铺特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文化空间,销售景德镇特色产品。

3.2.2 路网布局传承传统街巷格局

交通上,将前街、后街依然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用单向二分路来取代原来的大尺度道路,以保证街区的活力和空间适宜尺度。

在解决老城交通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原有历史街巷格局与职能。

景德镇老城区以中华北路及中山北路两条南北向道路为骨架,以密集的东西向里弄形成鱼骨状路网。规划路网充分尊重保留传统街巷路网格局特征,对于传统街巷保护其走向、尺度及风貌。

而在道路功能上,也充分传承景德镇“前街”(中山北路)、“后街”(中华北路)各自商贸及生活道路的职能,作为生活性道路。而这两条道路承担了老城区最主要的南北向交通疏散,为满足现代城市车行道路的需求,可采用单向二分路的道路交通组织方式,在现有道路宽度的基础上,将中华北路及中山北路规划为单向二分路,于现珠山区政府东侧结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4 结语

综前所述,在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规划中应以详细的现状调研和分析为基础,并在规划过程中始终包含历史文化保护及城市设计引导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在规划原则和内容上,保护是贯穿始终的概念。其次,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内容在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规划中显得更为重要。针对这些内容和方法再提出相应的保护的研究策略。

[1] 曹颖, 吴婧姝, 史芳.青花瓷韵——瓷文化在景德镇里弄改造中的再现及重构[J].工业建筑,2012,42(1):74-77.

[2] 曹颖, 张培.景德镇里弄改造中的窑房保护和改造设计[J].工业建筑,2011,41(2):133-137.

[3]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0.

[4] 景德镇市建设局. 景德镇市城乡建设志[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1-64.

[5] 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7] 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 贾鸿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凌宇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 city of Jingdezhen. Aimed at the threat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has produced to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 landscapes, and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layout and street system of Jingdezhen,the paper explores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design guidence for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Jingdezhen’s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so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 conservation strategies;pattern study; regulatory guide; Jingdezhen

TU2

A

1674-4144(2017)-04-49(5)

李祎梅,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钱贵宽,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工程师。

猜你喜欢

昌江历史性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昌江烟雨高岭泥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Molecular mechanism study of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by plasma and plasma-activated water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进展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