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hina词源新探

2017-07-24蒋婧

读天下 2017年20期
关键词:荆楚粳稻指代

摘 要:China一词,既可指代中国,亦可指代瓷器。不少人认为,瓷器一意与中国景德镇(古称昌南镇Changnan)有着很大关系,因此西方称瓷器以及中国为China。这个说法被很多中国人接受,并且在初级英语教育中普及。然而关于China一词却另有真相。

关键词:China;瓷器;锦;荆

一、 瓷器的双关

历史上有一系列的关于中国的称代词,比如,Cina,Chin,Serica,Chine,Sino,Tabac(拓跋),Kitai(契丹)等等,其中,Cina出现得最早,它和现在的China实属一词,多次在古印度公元前10到3世纪前期间到史书中出现。比如《摩诃婆罗多》,《风神往事书》,《摩奴法点》,《梵卵往事书》,以及《罗摩衍那》。但是中国瓷器的外销开始于唐朝晚期,宋元两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繁荣,直到明代郑和的“海上瓷器之路”才达到巅峰(何志标,吕锡鹏,2012)。由此看来,Cina/China的出现远远早于瓷器的产生,含义另有所指。

二、 关于Cina来源的解读

在对Cina(同sin, chin)一词的深推细敲中,有三个字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们分别是秦,锦(丝绸),荆。

(一) 秦

“秦”目前是最受学术界承认的观点。不少学者认为,秦纵横捭阖,收归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它的威名也通过亚欧大陆传到了西方世界,各国皆以秦指代这个东方大国。《大唐西域记》卷五中提到,一位叫鸠摩罗的国王曾问玄奘:“摩诃至那国”,玄奘回答道:“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胡振东,2005)。

但是这一说法经不住细考。其一,根据之前提过的古印度文献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400年,古印度就称同一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夏商文明国都为Cina,意为智巧。而且在《旧约.以赛亚书》(公元前8到7世纪)也提到“这些从希尼(Cina)国而来的人”。这些史书中Cina一词出现的时候,作为封国的秦都还没有出现,又怎么可能是被西方诸国用来指代中国的秦王朝呢?

(二) 锦

早在关于黄帝元妃嫘祖的传说故事里,就有关于“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的说法。随着桑蚕养殖和生产的发展,丝绸也逐渐出现在流通领域,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经由草原通道来到了欧洲,因此古希腊语中“丝”的发音和中文十分相近,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后来的拉丁语里,甚至在法语里(“丝”和“中国”同为Chine)。

然而这种结论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古希腊语Sinae虽然和“丝”的中文发音接近,但是它与其他语系中用于指代中国的Cina一词发音差别还是很大,不能作为Cina同根词源。二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出现在古印度的《政事论》,也曾提到了“产于Cina的成捆的丝”(唐云福,2003),Cina这里更多的指代着一个地域,认为Cina指代“丝”还是有些牵强。

(三) 荆

在古印度史籍《罗摩衍那》中,印度人划分了“支那”和“外支那”两个国名,分别对应“荆楚”(长江中游稻田文明)和“中原”(夏商周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由于很多人过分刻意的强调华夏文明的正统和中心说,故意将“荆楚”忽略掉。事实上,荆楚文明经历了千年以上的发展,一直雄霸长江流域。早在商殷王武丁时期,就有关于荆楚的记载。不少学者进一步指出“荆楚”从来就不是商周的封国,而是独立于黄帝氏族华夏文明,一个世系绵长的国家(石宗仁,《荆楚与支那》)。这些观点恰好作证了古印度典籍中,划分荆楚文明为“支那”,华夏文明为“外支那”。

然而在对荆楚文明和Cina一词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又不难发现,荆楚的强大,还表现在它的生产力的相对发达和先进。在距今9000到12000年的稻田遗存址发掘表明,当时沿江而作的先民们,将原始的粳稻农业文明传播到长江上下游,珠江流域,黄淮流域,甚至一路带到了滇池之滨。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Cina一词,原指盛产于荆楚地域的粳稻?

三、 再探Cina

关于最早出现在古印度典籍中Cina一词最初实指粳稻的观点,有三个比较确凿的论据。

(一) 粳(jing)

粳稻的粳字,在发音上和Cina/sin/cin十分接近,也与上文中已经讨论过的“秦,锦,荆”非常类同,首先从发音规则上来看,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二) 传播途径

粳稻从荆楚传到印度,是通过了西南苗地作为中间途径的。《离骚》中就有很多语言表达习惯跟苗语如出一辙。另外,据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中国西南地区和古印度之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就存在一条通道,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南丝绸之路。还有现存于三星堆的大量贝币中,也含有一些来自印度洋的贝壳。种种资料都表明,古蜀国与古印度之间的商贸交流甚为频繁,这些发现合理地解释了荆楚的粳稻文化是怎么通过古蜀国以及苗,传到古印度。

(三) 旁证

Cina指代粳稻的推测,还可以基于苗语中,与“支那”同音的词汇“吉那”“子腊”,都有粳稻的含义。二是现在印度东部一些地区,居住着种植水稻的粳稻民族,印度人根据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样称他们为Cina。

四、 结论

在有关Cina词源的探究上,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也有学者对粳稻一说持异议,认为出现在中国最早的谷物应该是粟。人们在内蒙古兴隆沟聚落遗址中,就发现了小米的存在。古人称小米为黍,而且把黍粟和江山社稷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可能性有,但是粟和粳稻分别代表了古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种农业文化,代表外支那和支那的区别(石宗仁,2008)。粟在梵语中叫Cina-ka,正好也和Cina的接近,本就是它们同属于谷类作物科的标志,这也恰好印证了关于Cina是粳稻的大胆论断。

参考文献:

[1]何志标,吕锡鹏.中国瓷器外销与“海上瓷器之路”发展的历史轨迹[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胡振東.China考源与圣经预言中的中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3]石宗仁.荆楚与支那[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汤洪,李诚.1700年“支那”语源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2.

[5]唐云福.中国英汉词源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

作者简介:

蒋婧,重庆市,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荆楚粳稻指代
走读湖北
荆楚老乡敲钟忙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A Great Artist in My Family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粳米价格短期上涨,后市行情难言乐观
荆楚战疫之歌
致逆行者
米粒有长短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