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2017-07-24杨若娟
摘 要:在整个学生时代,语文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让人在语言表达上条理清晰,甚至出口成章,富有诗意。而小学语文是学生进入语文学府的一把钥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基础性与功能性,奠定了小学语文在整个教育阶段的崇高地位。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综合性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凝聚着前人智慧经验,是对生活的总结;语文是我们讲话的基础,是我们在生活中交流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急于求成反而求而不得。所以,要从小抓起,抓紧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督促与培养,学好语文,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都有重大影响,当学生步入社会生活时,谈话得体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梦寐以求的机遇,然而言语不当也会导致自己错失良机。
一、 培养小学生热爱语文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古诗带给我们的震撼,远远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但是我们依旧要用最美的词汇来赞美它。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磅礴。古人赋予宋词细腻的感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勤于通读古诗宋词,在前人的经验里徜徉,久而久之,经过文学的熏陶,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广泛性与基础性是语文本身固有的特点,它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所以,我们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只提高语文成绩。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钥匙,学生只有将钥匙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够打开学习的大门,去领略各个学科的魅力。如果说历史是融汇古今的学科,那么博大精深就是语文的代表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在语文中,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所以,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識,还有整个中华文化的精髓。如此重要的语文文化,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必定要加强学习。
二、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扩宽目标层面,在“三维”目标的前提下,规避传统的标准,不满足于课本内容的传授,要在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教学方式,过程和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鼓励,那么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升,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完善自己的思维品格与人格。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时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可以帮助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歌曲,列举问题等形式,设置相关情景,导入新课。小学生在情境中观看多媒体给出的信息,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欲望,满足小学生易产生的好奇心理。看得认真,听得专注,有利于小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比如《趵突泉》这篇课文,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先播放趵突泉的视频,图片,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通过视觉上的观看,进入内心的想象,从而投身至趵突泉整个环境中,当小学生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时,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讲课会变得很顺畅。
(二) 分组交流,教师总结
小组讨论学习也是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与教师较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首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布置一项任务,引起小学生的疑问,再让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等小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后,首先在自己所在的小组中相互交流与探讨所得收获,分享自己的意见,之后在小组中挑选一位学生,代表整个小组参与全班的集体讨论,经过两轮的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大家的交流中得到答案,从而丰富自己的答案。最后,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补充或总结。由此,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里,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的欲望,在交流中促进情感的发展,得到全新的感悟。
(三) 课外作业,拓宽视野
课外作业是整个学生时代不可避免的任务,教师针对小学语文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于呆板,要具有开放性,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收获的写下来,然后把优秀的心得分享给全班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是最为平常的一种课外作业,可以增长学生的阅历;还可以从兴趣出发,写一篇文章,做一幅画,或者手工艺品;这些课外作业都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拓宽视野,完善思维,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至关重要,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寓教于乐,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饱满的学习情绪步入语文学习氛围,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最后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永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华少年,2016(18):72-73.
[2]李慧.浅议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和未来前景[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47-48.
作者简介:
杨若娟,云南省临沧市,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前锋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