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渗透内容
2017-07-24刘丽婷
摘 要:高中生物课本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知识,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等,全面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尊重生命等方面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物学课程的发展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与生态的观念和意识。高中生物教材中蕴藏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没有明确标记出與德育相关的教学内容。笔者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进行探讨如下:
一、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渗透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良好素材。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让学生知道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确实是化学的,不是空洞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物质性观点。通过“生物的进化”“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衰老和凋亡”和“群落的演替”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永恒发展的观点。再如核DNA“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知道物质和结构要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命现象及其规律,而且可以推翻封建主义的观念,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理解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 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国在1965年全球首次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合成、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并顺利地完成了其中1%的基因测序工作、我国科学家曹雪涛课题组发现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新机制、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这些科研成果为国家增添了荣誉。通过渗透这方面的知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 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含有大量的环境教育知识点,如对“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沙尘暴会导致溶酶体缺少而引起硅肺;“光合作用”一节中,放眼社会栏目提到塑料大棚种植和养殖,有些薄膜无法降解,造成白色污染;“遗传和染色体”一节,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到环境会影响基因表达,对性别分化的影响,环境中化学物质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再如选修三第5章《 生态工程》中,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利用;生物氧化塘是净化污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等,专门介绍生态工程相关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四、 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生物教材中的众多科学发展史、研究历程和试验方法等都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素材。如“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显微镜的发明”“遗传密码的破译”“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发现”“赤霉素的发现”“酶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我国科学家在早期胚胎干细胞研究上的贡献”等,它们都包含了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严谨科学作风、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家认识真理的具体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 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团结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能促使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集体主义观点,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平台。例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一节,可以向学生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又如“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深入探究其他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每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点评和总结,得出结论;再如“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拟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内容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组间学习和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还能利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六、 伦理道德观念教育
注重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判断能力,引领学生走进健康而积极的世界。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为背景,引发学生思考事件背后的道德问题;学习“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时,可以播放与艾滋病有关的视频,展示HIV的结构和艾滋病患者照片,并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样将生物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再如“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等的问世,给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医学医疗等方面带来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技术的不正当使用对人类的危害。
总之,高中生物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这些德育知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伦理道德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和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刘恩山.21世纪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发展策略[J].学科教育,2001,(2):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张桂梅.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探究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35-36.
作者简介:
刘丽婷,贵州省毕节市,毕节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