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跨境电商平衡国际贸易收支的作用机制
2017-07-24崔丹
崔丹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顺差引发的负面效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贸易顺差的成因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及对外贸易政策。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自贸区跨境电商平衡国际贸易收支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自贸区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大幅度地削减了进口零售商品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跨境電商网络交易平台可以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使得市场更加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同时取得最大值。
关键词:自贸区 跨境电商 国际贸易收支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尤其是货物贸易项目长期处于顺差出超(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态势。国际贸易顺差拉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净出口(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飙升直接刺激国内总需求增长,最终,国内总需求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际贸易顺差也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外汇储备财富,外汇储备财富的积累能够极大地增强综合国力,并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从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期间,我国①国际贸易顺差额由1403.7亿元人民币上升为8374.4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到496.6%,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贸易顺差为国民经济增长创造了红利。在2006年,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差额高达14220.3亿元人民币,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度的,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逐渐地浮出水面。
近年来,国际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缩水、国际贸易争端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黄飞雪(2009)中国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额互为因果,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趋势,提出缓解贸易顺差的建议有加速启动内需、调整对外贸易产业结构;马光明(2012)基于1982-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加工贸易比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货物贸易顺差存在关联性,货物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越大,人民币升值对总体贸易顺差的负向冲击程度就越弱;黄琴芳(2014)在分析巨额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后,提出应对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策略和建议:第一是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二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第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往的文献大多是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成因和治理对策,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微观层面探讨自贸区跨境电商平衡国际贸易收支的作用机制。
一、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
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主要涉及到对外贸易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对外贸易领域的负面效应是指贸易顺差所引发的国际争端问题,金融市场领域的负面效应是指外汇供求失衡(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所导致的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问题和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问题,以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性冲突问题。
1.对外贸易领域的负面效应。伴随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一些欧美国家纷纷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际贸易制裁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我国于2009年取消服装、纺织品行业的出口配额限制,出口贸易额顺差迅速扩大,随后迎来的便是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反倾销制裁,即对我国出口商品除了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外,还要征收附加税(反倾销税)。事实上,我国并不存在国际贸易倾销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服装、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红利因素导致其加工制造成本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成本。按照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反倾销协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某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然而,欧美国家并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调查中,选择替代国的同类商品价格作为评判依据,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处于歧视性反倾销压力之下。
2.金融市场领域的负面效应。国际贸易顺差会使得外汇供给迅速扩张,而外汇需求相对稳定,由外汇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市场均衡汇率将会大幅度地偏离原有的市场均衡汇率,即在短期内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相对于外汇升值,强制性银行结售汇制度在2008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意味着之前官方持有的大量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问题。为了避免人民币剧烈升值带来的外汇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也就是官方要适度地干预汇率形成。官方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大量的回购外汇、抛出人民币,来对冲国际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供给增加,从而保持在常态下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然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却是以国内人民币购买力下降为代价的,这是因为基础货币以外汇占款渠道被动地投放至金融市场,人民币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货币供给超出货币需求势必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所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必然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
(二)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
目前,关于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成因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颇多的权威研究结论,在此,笔者归纳为主要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因素,第二个方面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因素。
1.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因素。长期以来,加工制造业始终占据我国的主导行业,GDP的贡献率也最高,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企业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1950年至1970年是我国的人口生育高峰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又恰好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劳动主力军。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人口红利效应就越大,加工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就越低,我国正是凭借这一比较优势占领国际贸易市场。进入2015年以后,1950年至1970年生人将逐渐变成非劳动力人口的退休人员,这也意味着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国际贸易顺差不具有可持续性。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做调整,根据资源禀赋约束条件,来规划产业结构布局,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模式也要依据劳动力资源变化做调整,用技术红利来替代人口红利,即依靠知识技术进步来带动经济增长。
2.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因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风俗习惯导致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人们的边际储蓄倾向偏高,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却偏低。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当人均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人们仍然不愿意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支出。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创汇,商品在出口环节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并对出口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待遇。当我国国际贸易顺差急剧增长时,对外贸易政策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做同步调整,进口商品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依然很高,国内消费者对优质的进口商品是望而却步、不敢问津。事实上,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非优势商品,我国的加工制造成本很高,而进口商品优质廉价,对外贸易政策就应做相应调整,降低进口环节流转税,鼓励进口商品进入国内市场。
二、自贸区跨境电商平衡国际贸易收支的基本原理
(一)自贸区跨境电商平衡消费者选择行为。进口商品价格昂贵是抑制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在海外市场售价低廉的商品,为什么进入中国市场就变得如此昂贵呢?海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流通交易成本较高,货物到岸价已含运费、保险费,入关后还要按照货物的离岸价征收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奢饰品),这仅仅是进口商的交易成本,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还要在进口商的交易成本加上销售利润和相关税金。跨境电商交易不需要国内进口商的流通环节,国内消费者直接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与国外的卖家成交,电子网络下单后,按规定程序入关缴纳各项税费,海外商品在自贸区内设有保税仓库,进口商品可以迅速地送达到消费者手中。自贸区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大幅度地削减了进口零售商品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必然会做出最优的消费选择,假设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收入不变,在预算约束下,如何在国产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选择呢?
如图1所示,U1、U2为消费者的等效用曲线,R1等于R2为固定收入的消费预算约束,消费者在国产商品L与进口商品F之间进行选择,当等效用曲线与预算线相切时的点为最优消费选择。预算线方程R1、R2分别见式1与式2,假设Pf为进口商品价格,Pl为国产商品价格,Qf为进口商品的消费量,Q1为国产商品的消费量,预算线的斜率等于进口商品价格Pf与国产商品价格Pl之比。等效用曲线即两种商品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其斜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因此,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条件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Pf/Pl等于兩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U2/U1。当海外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后,消费者就会增加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国内商品的消费需求,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就会使得固定收入预算线由R1位移到R2,新的消费者均衡就是等效用曲线U2与预算线R2的切点,这个切点就是最优消费选择。
(二)自贸区跨境电商平衡市场信息不对称。根据官方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国际贸易顺差额出现异常的下浮,其余年份的国际贸易顺差额都是处于上涨趋势。我国进口需求始终处于低迷状态,除了前文提及的进口商品价格因素外,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进口商品市场需求的关键性因素。信息不对称是指由于买卖交易双方所学握的市场信息不一致,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有利地位,从而,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并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跨境电子商务简称跨境电商,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买卖交易主体分属不同关境,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交易支付结算,商品通过跨境物流运送给买主。跨境电商网络交易平台可以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生产者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市场价格公开透明。
大数据时代的跨境电商网络交易平台使得市场更加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的进口消费需求,同样也能够带动出口消费需求,不同国家根据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产业结构。出口国生产者的最优产量(如图2所示)在边际收益MR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MC的交点之处,当实际交易价格等于市场供求均衡价格时,边际收益曲线MR与市场需求曲线Q相互重合,这时的最优产量为Qe,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CPeB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曲边图形OPeB的面积,全球经济福利等于二者之和。然而,当实际交易价格Pt高于市场供求均衡价格Pe时,边际收益曲线MR位于市场需求曲线Q的左下方,这时的最优产量为Qt,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CPtA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曲边图形ODAPt的面积,这时全球经济福利的减少额为阴影曲边图形ABD的面积,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减少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干预。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分析,得出负面效应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贸易顺差所引发的国际争端问题;另一方面是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供求失衡问题,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性冲突问题。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成因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及对外贸易政策,第一是我国人口红利因素导致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成本;第二是我国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偏高,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第三是当我国国际贸易顺差急剧增长时,对外贸易政策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做同步调整。
自贸区跨境电商平衡国际贸易收支的作用机制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自贸区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大幅度地削减了进口零售商品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必然会增加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国内商品的消费需求,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就会使得固定收入预算线发生位移,新的消费者均衡就是最优消费选择,最优选择条件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Pf/Pl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U2/U1;第二方面是跨境电商网络交易平台可以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使得市场更加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的进口消费需求,同样也能够带动出口消费需求,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同时取得最大值,即全球经济福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