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有新意不如有心意
2017-07-24
从广义上看,教研不仅仅囿于表象化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的直观教学研究活动,也不仅仅包括学校及其上级部门组织的主题培训研讨活动,而是只要教育者按照预定教学研究目标来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及提高培训活动,只要是管理者或教师在反思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教学认知和成果,那么就可以说教研已经发生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把教研局限于那种需要几个人按照要求的程序有板有眼地走下来,不必非要拉开桌子、摆开阵势,不必非要搞那么大的场面。其实只要教育发生了,教育者能够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就是一种内在和有效的教研,这种边教边研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所谓的“桌边教研”更实用和高效,其最大的好处来自于能够激发所有教师的教研自觉,使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的路上不断地丰富自己,贴地而行。
我想管理者和教师也都需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要有把教研常态化的意识,教研并没有那么复杂,也不要把它看得过于神圣。教育者在教育中思考教育,朝向善好去做教育,这是一种自组织的教研,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教学分工和学科需要,去发现和确定自己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教育问题,去探索和实践,并进行共享,在笔者看来,那就是最好的教研。
整体而言,一所学校的工作纷繁芜杂,千头万绪,如果教研活动的开展过于频密,势必会对其他工作产生干扰和影响;准备得不够充分和深入,也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和情绪抵触,从而使教研效果大打折扣。教研活动也未必是多多益善的,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管理者是应该把握好度的。每一项教研成果被教师接受并付诸实践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去内化吸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研成果真正落地。
在教研课题的选择上要慎重,作为管理者要深思熟虑,要在关照学校整体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确定教研目标,把握教研方向。同时,教研主题要具有连贯性和長远规划,形成序列,不能过于随意,更不能仅仅为了教研而教研。
目前,各种教育理论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花样翻新,各地的大型培训培养研讨活动此起彼伏。管理者和教师在各地不断刷新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的熏染下,不断建构对教研的新的认知,从而形成新的教研主张,于是有的管理者便在这种影响下想要紧跟所谓的“前沿教研”步伐,并美其名曰“与时俱进”,从而抛弃了原有的研究。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大家总希望多出成果,快出成绩,殊不知教研是急不得的,更需要慢下来。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学校进行教研也应如此,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要“掘井及泉”才行。如果浅尝辄止,只是一味地贪多求新,这不是真教研,是假教研和伪教研,既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提升,也不利于管理者提高自身的教研领导力,更不能达到教研本身所应有的成果共享、整合、吸纳、利用等活动目的。
(《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17日 周顺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