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的器械操控能力

2017-07-24张晨晨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拍球接球器械

张晨晨

器械操控活动是指在徒手运动的基础上操控各种物体。学前儿童在器械操控活动中可发展手眼、脚眼的协调性,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平衡性,培养对物体移动的知觉和控制能力,形成大小、形状、方位等空间概念,提高意志力、坚持性、自信心等。

一、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的相关概念

1.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

器械操控能力(object control skills)是基本动作能力(fundamental motor skill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操纵或控制物体的能力,具体是指个体用拍、投、抛、接、踢、击、顶、踩、踏等各种方式主动作用于各种物体,并有意识地使之在位置、方向、速度、状态等方面发生改变的运动能力。此外,器械操控能力还包含个体完成生活自理、写字、绘画等任务所需要的精细动作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大肌肉动作中的器械操控能力。从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其器械操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操控球、沙包、绳子、呼啦圈、铁环、竹竿之类的物品上。

2.器械操控能力与身体素质和运动负荷

器械操控能力是在幼儿掌握身体姿势控制和身体移动这两个运动核心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并与各种身体素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以幼儿用手接别人抛来的球这一动作发展为例,熟练的接球者能够跟踪和预测球的运动轨迹,调整身体的位置和姿势,控制手以成功地接住球,这其中就会涉及幼儿对身体的控制和平衡、位移的速度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大多数器械操控对协调性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接球时需要手眼协调,踢球时需要脚眼协调,投球时需要手眼协调和上下肢协调。这种协调能力是幼儿较为准确地完成操控任務所不能缺少的,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在器械操控活动中,幼儿除了需要身体姿势控制和身体移动外,还需要操控器械,因而运动量比较大,会产生较大的生理负荷,同时还要集中注意把握器械的运动方向、速度等,因而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负荷。例如,直线奔跑动作与边跑边滚铁环动作相比,后者就需要幼儿更加努力地控制身体重心,保持身体平衡,在身体移动的基础上,集中注意保持铁环的平衡、速度和前进的方向,因而会产生更大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二、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一个复杂过程,而不是某一个因素影响的结果,个体的成熟和性别、运动的环境、任务的难易、操控的物品、练习的机会、教师的指导等因素都会对幼儿器械操控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教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有关幼儿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规律。本文根据有关动作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Newell,1984),从个体、环境、任务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因素。

1.个体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内在因素,如成熟、年龄、性别等。神经、肌肉的成熟以及感知觉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在器械操控方面的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肌肉组织不断成熟,身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这就为幼儿有效地操控各种物品打下了基础。例如,幼儿手臂力量的增加可以改善幼儿投掷的水平,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幼儿接住球的概率,下肢肌肉力量的提高有利于幼儿连续跳绳。

大量的研究显示,男孩在器械操控技能方面的表现一般要好于女孩,尤其在投掷能力方面,不管是在投掷的动作模式发展方面,还是在投掷的距离和速度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如投掷时5~9岁的男孩比女孩更善于使用骨盆、躯干、肩组块旋转(Stephen A., Rose M.& Craig A.,2012)。男孩在踢球的表现上也要好于女孩,并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为明显。一般男孩在54个月时就会出现上步踢球或加助跑的动作模式,会做出将腿摆动到躯干后用力踢球的动作,而女孩则要在74个月时才能达到这一发展水平(Haubenstricker,Seefeldt,Fountain&Sapp,1981);86个月大的男孩中有60%在侧击球时能运用有力的、分段式的旋转这一复杂的动作模式,而女孩要到102个月才达到相同的水平(Seefeldt & Haubenstricker,1982)。对双手接球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普遍认为针对3~6岁的幼儿,年龄因素比性别因素对幼儿接球的影响要大得多(Morris G. S. D.,1976),即个体的成熟对接球能力的影响更大。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幼儿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外界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运动空间的大小、背景的色彩、材料等物理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器械操控能力的发展。例如,开展投掷运动需要合适的场地,如果场地过小,幼儿容易使用不成熟的投掷模式,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此外,投掷的物品的大小、形状和重量也会影响投掷动作,由于幼儿的手掌较小,教师一般会选用沙包、小篮球等适合幼儿使用的物品。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球也会影响幼儿接球时的动作和成功率。幼儿早期接大球的成功率要高一些,而且倾向于抱球而不是接球。但是,随着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追踪物体能力的增强,其用手接球的能力得到提高,此时如果依旧投放大球,幼儿就会倾向于去抱球而不是用手接球,这不利于其发展用手接球的动作。所以,教师发现幼儿已能用手接球时,就应该逐渐为他们提供体积小的球。在有关球的颜色的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在接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球时往往成功率比较高,并且蓝色和黄色的球比白色的球更容易被接住(Morris G. S. D.,1976)。因此,在幼儿刚开始学习接球时,教师可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球,以增加幼儿接球的成功率,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社会文化环境对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幼儿获得教学指导和练习的机会上。在幼儿的动作学习中,特别是在规范要求高、难度大的操控动作学习中,教学能够改善幼儿的动作方式,提高幼儿的器械操控能力。例如,带有标准示范和专门指导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幼儿接球的成功率,改善幼儿在投掷运动中的步伐和手臂后引动作。除了专业性的指导外,给予幼儿充足的练习机会也非常重要。练习能丰富幼儿的动作经验,从而提高幼儿的操控能力。男孩和女孩在器械操控能力习得的过程中获得的练习和指导的机会是不同的。很多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球类运动对于女孩来说太难,他们并不鼓励女孩参加。在户外活动中,被要求参加球类运动的往往是男孩,教师也会给男孩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很多父亲更倾向于鼓励儿子参加球类运动而不是女儿。其实,这在无形中就减少了女孩练习和接受指导的机会。但也有研究显示,如果对女孩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和练习的机会,其器械操控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因而在学前期,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女孩和男孩同样的关注和指导,让男孩和女孩都获得学习器械操控能力的机会。

3.任务因素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任务作为一种运动任务,是指主体对客体所实施的操控方法、操控要求和要达到的操控目的。下面以投掷、接球、踢固定球、拍球为例加以说明。(1)投掷的任务因素主要指向精确度和力量。精确度是指投得准不准,而力量则影响投掷距离的远近。幼儿会根据投掷任务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动作,如让幼儿把沙包投到1米远的线外,由于距离很近,对精确度的要求也不高,一般情况下幼儿只需要做出手臂砍切的动作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而不需要运用腿、躯干、手臂等连贯一致的动作把沙包投得更远。因而,教师应该发现幼儿投掷动作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设置合理的投掷任务。(2)接球的任务因素主要指向球的位置、球的运动轨迹、球速、抛(投)球的距离、球的高度。4岁幼儿容易接弧度较低的球,年龄大一些的6岁幼儿则善于接中等水平弧度的球,到了8岁时接不同轨迹的球就没有差异了(Durandt,1985)。不同的球速也会影响幼儿接球的成功率,幼儿对球速的预测能力有限,在接速度过快或过慢的球时往往难以成功(Haywood,Greewalh&Lewis,1981;Isaacs,1983)。随着抛球人离幼儿越来越远,幼儿接住球的成功率也会降低(Belka,1985)。(3)踢固定球的任务因素主要指向踢球的距离和精确性。例如,让小班幼儿把球踢进10米开外的球门里,往往会因力量不够而发生球在球门前停止滚动或者球偏离球门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给幼儿设置踢球的任务时,要根据幼儿已有的水平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4)拍球的任务因素主要指向拍球的节奏、连续拍球的数量、控球的方向、操控的方式(用手还是用球拍拍球)。5岁之前的幼兒只有少部分能连续拍球,幼儿到了大班以后才能较好地完成连续拍球的任务。用球拍拍球属于间接操控,如玩乒乓球,比直接用手拍球的难度大。由此可见,对器械操控能力还处于发展中的幼儿,教师应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动作经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改变任务要求来发展其器械操控能力。

三、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学习与发展的内容

器械操控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一种活动能力,而童年早期至中期(大约3~8岁)是形成多种基本动作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都非常关注学前儿童基本动作能力的发展,并把器械操控能力的学习与发展纳入该年龄儿童运动学习标准。例如,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在接球动作上的要求是3岁幼儿可以伸展手臂去接住一个大的软球,5岁幼儿可以用手接住一些小的球。我国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器械操控能力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涉及投掷、抛接球、拍球、跳绳四个方面。在单手投掷沙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投掷的距离要求逐渐提高,3~4岁为2米左右,4~5岁为4米左右,5~6岁为5米左右。对抛接球、拍球的要求是,3~4岁能双手向上抛球,4~5岁能连续自抛自接球,5~6岁能连续拍球。对5岁之前的幼儿没有提出跳绳的要求,对5~6岁幼儿的要求是能连续跳绳。通过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等国在幼儿器械操控能力学习与发展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其共同之处在于关注幼儿对球的操控能力,包含踢球、接球、击球、盘球/带球/运球、投球等内容;不仅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操控能力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各年龄段之间还体现衔接性和层次性;不仅有上肢参与的操控能力,还有下肢参与的操控能力;不仅有身体直接操控的内容,还有间接操控的内容,如用球拍或球棒击球。与之相比,我国在器械操控能力的学习上对幼儿的整体要求较低,以上肢参与操控和直接操控的学习内容为主,比较缺少下肢参与操控和间接操控的学习内容。

幼儿在器械操控活动中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可以发展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操控能力,例如,如果幼儿不会运球(带球)、投掷,就不能参加足球、篮球、排球、壁球、羽毛球、橄榄球、网球等球类运动。早期器械操控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测幼儿成年后的运动表现,如若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幼儿以后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总之,给予幼儿学习器械操控能力的机会能使幼儿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拍球接球器械
大树的日常
精密器械集中处置风险防范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单元教学微型专题
肌肉锻炼机
我们成了好朋友
拍球真好玩
健身器械
拍球接龙
大班健康活动:快乐拍球
抛接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