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战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2017-07-24张建华陈海峰

唯实 2017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张建华 陈海峰

“十二五”以来,江苏对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任务,按照“一个核心战略、两个坚持、三个着力”的总体思路,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培育优强领军企业,着力构建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着力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20%,2016年销售收入突破4.89万亿元,是2010年的2.37倍,年均增长超过1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2.4%提高到30%。分产业看,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伏、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同时,以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造经济为阶段性重点的新兴经济业态逐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物联网和云计算、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支撑。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956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推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IGCC)、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正式落户江苏,实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江苏零的突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00家,省级创新平台250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比例超过1/3。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日趋活跃。全省已建有384家省级众创空间,共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567家,孵化面积达300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达32000家,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

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强做大,对一批基础好、带动力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徐工集团、国电南瑞、天合光能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占比超过70%,全省120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中新兴产业企业超过一半,成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总投资300亿元的中电熊猫G108液晶面板项目和总投资35亿美元的苏州三星液晶显示8.5代线项目已实现满产,SK海力士累计在无锡投资达150亿美元。前不久投资达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成功落地南京,生产工艺达到16纳米,水平全球领先。

集约集聚效应放大,成为带动产业高端发展的重要因素。立足技术和市场两大需求,以高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着力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江苏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各类载体集聚了6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產值,已成为产业高端发展的先行区。全省已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城市11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3个,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8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7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3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7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82个。

人力资源结构配套完善,成为人才集聚的重要领域。截至2016年底,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696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家547人,占总数的78.6%。省“双创”人才计划引进省双创人才3129人,全省推进98个专项引才计划,累计资助引进双创团队236个、双创博士2528人,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5%。由“双创”人才新创办企业1230家,157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59家年销售超亿元。2016年共有662个重点产业人才项目入选第13批“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372个,占56.2%。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共培训38万多人,其中信息技术和软件人才约16万人,这些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及深层次矛盾的影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投资增幅持续走低。两年来高新技术投资增幅呈现低位走势,部分行业出现负增长情况,特别是航空航天制造业下降36.2%,另外软件业下降了4.3%,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关政策尚不明朗,人力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导致企业减少投资。二是部分行业受市场环境和政策影响较大。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等行业出现利润下滑、利税率低的不利态势,新能源产业因上网电价政策变化进入三季度后大幅缩减产量,新材料产业缺少掌握产业主导权的领军企业,许多电子信息关键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仍依靠进口。三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仍然不畅,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是有关方面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P2P平台跑路现象不断发生,资金压力造成新兴中小企业回款困难、三角债上升,企业互保资金链断裂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十二五”以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攻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定位,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全力支持,从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全面引导,从研发、示范、产业化各环节全程推动,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协同推进,形成产业发展强大合力。2011年,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统筹组织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2年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明确界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成员单位及办公室工作职责》,明确了办公室和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同时,针对十大重点产业成立了十个专项工作跟踪推进小组,具体负责跟踪研究相关产业重大问题,深入了解各领域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各市发布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或相关政策,建立了推进机制,出台了考核办法,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目标责任体系基本形成。在工作中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省市加强上下联动,形成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规划引领,推进产业健康发展。2011年底,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了江苏“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2012年,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推进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发布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南》,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2014年,出台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初期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2016年11月,发布《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形成新兴支柱产业,培育新动能。

需求导向,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意见主要目标任务工作分工方案》等,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分行业、分阶段、分批次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认定和推广工作,有效拉动市场需求。一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产品近500个,发布省重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超千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占总数的81.7%。二是着力推进示范应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应用示范工程110余项,有效拓展市场应用空间。三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十二五”以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举办了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中国苏州国际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展览会、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等省内重点展会,展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新成果。

深化改革,加快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良性互动,推动新兴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设立10亿元省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推动建设了11个“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备案创业投资机构420家,管理资本规模729亿元,累计投资达449亿元,累计扶持中小企业3514家,有关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近年来,江苏先后推出江苏银行“科技之星”和“基金宝”、交通银行“科贷通”、农业银行“金科通”和“投联贷”、南京银行“投联贷”等科技信贷特色产品60余种。目前,全省科技贷款余额达到834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载体建设。目前,全省共有科技(特色)支行38家,科技保险(特色)支公司3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62家。科技小贷公司实收资本113.02亿元,贷款余额129.0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622.66亿元。全省布局建设26家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11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政策引导,明确产业发展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政策聚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要载体和集聚区建设。一是加大财政支持。省政府制定了《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预算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环节、关键技术、重大工程以及載体建设。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了《江苏省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办法》、《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效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坚持优化环境。突出配套政策措施的支撑作用,在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土地使用、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四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对企业在境外参展、国际认证、技改研发及“走出去”等项目方面给予扶持,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跟踪监测,建立可行管用的考核机制。2012年,制定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确定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2013年,在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重点企业库,建立了常态化研究制度,并按月、季度提出形势分析报告。更为重要的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实绩的重要内容,把考核和激励紧密联系起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绩与项目审批、土地供应、政策资金、环境容量等挂钩,让工作得力的地方有干劲,工作不力的地方受鞭策。

三、“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格局重整,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江苏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和发展空间。

“十三五”江苏战略性业发展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准确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按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发展新经济的总体要求,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重大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着力培育优强企业集群,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着力加强产业链协同,推进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新兴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空天海洋装备、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江苏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7万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发展成为万亿级规模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5%,建设1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00家省级创新平台,培育10000个新技术、新产品,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在重点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优势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培育形成100家左右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500家左右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100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重点创新型企业。建成50个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10个左右标志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发展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有利于产业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的政策措施持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适应新模式、新业态蓬勃涌现的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支持前沿性、先导性、颠覆性科技研发突破。当前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全球范围内产业变革浪潮汹涌,正在发生产业链重构、价值链整合、信息链融合的新变化、新趋势。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準技术前沿、产业高端和未来发展,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专项,突破一批抢占制高点的前沿先导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产业科技融合创新发展。

支持企业、高校院所产业创新重点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格局。推进产业创新重点平台载体建设,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建设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和支持企业不断强化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盟,支持创新战略联盟牵头承担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展前沿先导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开发。

支持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的引培集聚。坚持引进、培养、激励多策并举,加快集聚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活力强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通过“双创计划”等人才专项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并争取更多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人才落户江苏。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员工在岗培训,努力培养更多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探索灵活的方式用好人才,鼓励实施股权和期权等激励政策,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支持原创性及替代进口型高新技术产品拓展产业化市场。加强需求侧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产品示范应用运营模式和工作机制。制定财税制度支持和要素重点保障政策措施,加大对原创性及替代进口型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有效缓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始阶段的市场约束。加强充电设施、宽带网络、基因测序等高新技术基础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融资租赁、保险补偿等方式促进首台套、首批次产品与服务的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区域发展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趋势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