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
2017-07-24冷德生王启帆
冷德生+王启帆
摘 要: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单方面的医疗层次上,而是已经呈现出了如康复、养生等更深层次的需求结构,这种社会环境下中医药院校该怎样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因此,通过对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探讨与分析,发现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所呈现的弊端和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学科交叉、整合院校教育与中医传统师承教育为一体等多方面的对策,意在为中医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力求对于我国未来中医药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84-02
近期,我国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于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医药已经从一种医学学科转变为一种兴国战略。我国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50余年的快速发展,间接带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充实在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优秀人才。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群众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中医药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出现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缺陷,就当前社会的需求来看,更为需要的是一种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一、我国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模式现状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就开始逐渐的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在这之前主要都是以中医药传统师承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直到21世纪初期,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发展改革,全国高校相继开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得到了进步和完善,把中医药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比如开设中医实践课程、中医经典班、中药实验班等多种手段。当前社会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是处于一种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時间能力的教育教学,以普遍的素质教育为主,对于不同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培养目标基本相似,培养方式和手段有所区别但殊途同归,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相比之下较为固定。
(一)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在教学方式方面,目前中医药院校主要实行的是高校教育,只有个别院校采用院校教育和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次,在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学制方面,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是三个方向:中医学及相关专业、中西医及相关专业以及针灸推拿相关专业,学制为5年。再次,在课程设置的方面上,中医药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比例约为1:0.8。最后,在考核方式上都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方式,临床技能是在实习的过程中进行临床实践考核。
(二)发展与就业环境需要中医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在校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基本就业状况来看呈现出并不理想的状态,西医医院一般并不会录用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同时一些中医医院对于人才的筛选更为严格,导致就业的人数也就相对较少。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很多中医药高校毕业生不能得到理想的工作。当前,由于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结构也有提升,同时一些和中医相关的产业人才也呈现出一种短缺的状态,比如医养结合与中医康复等。医养结合把中医养生的优势恰到好处地应用到了养老服务当中去,体现了中医的特色,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很多高校基本都没有开设这类的专业与课程,所以当前社会需要中医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第一,忽视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的地位。早些年,对于中医人才的教育培养主要应用师承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当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的是一种强调专业和学科的院校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降低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在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脱节现象。普通高校的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色与优势并不明显,对于人才素质的总体把控也相对较差,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实现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
第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不足。目前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中西医结合课程设计会导致学生二者都会但是二者都不精的现象。同时,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相对便捷,所以对理论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多;相反,实践课程的开展相对较难,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或者临床实践,所以对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使得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二者分离,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间接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有所限制。
第三,教学方式陈旧化。当前高校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一种单纯的讲授过程,这种过程单一陈旧,没有在各方面做出更多的创新,使得一些课程索然无味。当前国家多数的中医药高校都实行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调整,开始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仅仅只有小部分院校开设中医创新班,还有一些院校通过开设数量更多的实践课程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的目的,但是并没有在教学方式的角度上进行思考。
三、中医药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对策
第一,实行普通院校教育与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结合的教育体系。当前全国中医药院校主要都是实行普通高校院校教育,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所占的比重甚微。院校教育相比之下更加强调医学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相对减少了中医实践与创新的比重;同时,院校教育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学生,对于每个学生的素质很难做到全方位的把控。而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就能弥补这些缺点。中医药既然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那么就有必要得到中医人的传承,所以,中医药院校也就应该把普通院校教育和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更为严谨的教育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与实践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及师承教育的优势,实现中医药文化精髓的传承。
第二,加强专业及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师资力量的建设。以目前医养结合工程为例,医养结合强调的是一种学科的交叉,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大力发挥中医药在养生方面优势的同时发挥医学作用,实现医疗与养老的合二为一。但是目前我国从事医养结合的专业人员人才呈现出一种短缺的现象,很多中医药院校并没有在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关于老年问题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并未开设一些类似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师资力量方面也显出了匮乏的状态。所以,各个中医药有必要根据目前各自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的现状,及时开设人才稀缺的专业,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注意教学中学科的交叉性,做好专业以及课程方面的顶层设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实现为社会及时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目标。
第三,注重学科交叉性,加强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改革。首先,可以凭借现有的考核系统,加大对于学生所掌握理论深度和广度的考核。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中医性质的前沿与动态,通过与学生的讨论与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利用网上的一些精品课程资源,加大现代网络教育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完备的学习素材。再次,中医药高校有必要实行考核方式改革。对于医学基础课程可以实行一种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于一些临床实践课程可以采用选题论文、临床实践以及临床研究报告三结合阶段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应用、发现问题以及临床实践等多方面的基本素质,体现中医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四,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加强教育硬件建设。教育的硬件主要包括专业教材的编撰、科研管理、临床实训基地等方面。当前所使用的部分教材更新不足,与医学进步相对较为脱节,需要及时更换新教材来促进教学效果,具体的教材以及相关编写工作可以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同时,部分学校由于一些原因没有临床实训基地,所以在一些课程上没有设置实训课,使得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医药院校有必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积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设施与课程场所。部分院校可以借助发挥附属医院的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中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走近临床实践,同时要求不同科室的定期轮换实现多方面知识的交流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敏州.传承联动创新,培养中医药特色复合型人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135-136.
[2] 王烁,汶希,焦润艺,冯毅.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十年 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6):41-43.
[3] 曾元儿,汪玉梅.高素质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4):23-24.
[4] 陈立群,谢海涛,周锋.论广西中医药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27-129.
[5] 董发勤,王基生,谢鸿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4):23-24.
[6] 杨希全.发挥企业优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2011,(5):3-5.
[7] 葛立军,朱振洪,万海同.多学科交叉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4):5-7.
[8] 王梅英.如何培養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C].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一),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