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7-07-24商波涛
商波涛
无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传承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无锡产业的“四化”进展,弘扬无锡工匠精神是当前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一、无锡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
无锡工匠精神是吴文化的精神积淀。吴文化历史悠久,是无锡文化传统的深厚根因。无锡生长自江南水乡,东临东海,内包太湖,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自然赋予吴文化以水文化特质,灵活多变,小大、内外、静动、刚柔互换。地理特征赋予吴文化以柔性气质,化刚为柔,化坚为软,崇武且尚文。水柔则精巧细腻,崇文则博采众長。也就是说,“水文化是一种以精巧细腻、智慧灵动而见长的文化”。同时,吴文化又是开放的、包容的,善于借鉴吸收。每当机会来临,吴地人民总能先人一步抓住机遇,无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崛起,还是改革开放后乡镇经济的超常发展,抑或是21世纪初的经济结构大转型、大调整,吴地人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吴文化的上述特点与无锡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特质相契合。
无锡工匠精神是近代工商业的赓续继承。实业报国与务实进取是近代工商业文化的基本精神。实业主要指制造业,工匠精神就产生于制造业之中。历史上的无锡就有重工恤商的传统。从地理环境看,无锡所在的长江三角洲人多地少,加上水路交通发达,就刺激了无锡工商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从文化传统看,工商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又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求实、逐利要求。甲午战争后,无锡工商业者有好的机遇期将工商实业做大做强。他们既务实肯干又积极进取,主动与外界接触,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快速跟上时代步伐。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实业家主动接受了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产品的扩散,主动接轨上海。无锡的工业产值一度位居全国第三,超过上海和广州。1895年,无锡第一家工厂业勤纱厂建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1912年,已有20家民族企业在无锡成立,形成了面粉加工、纺织、缫丝三大工业主体。无锡迈出了近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步。在此背景下,无锡人不忘实业报国。报国就要稳健务实、精细作业、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不忘回报社会、修路架桥、投资教育,为无锡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做贡献,以改善人民生活。无锡工匠精神正是这种工商业文化的延续。
无锡工匠精神是无锡乡镇企业崛起的经验积累。无锡乡镇企业崛起的“四千四万精神”实质是“敢于吃苦,勇于开拓”的精神。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在当时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无锡所在的苏南地区发挥市、县、乡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踏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苏南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新局面,开创了农业工业化的新道路。“四千四万”精神实质是“敢于吃苦、勇于开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拔和一往直前”,体现着“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创造精神。本着这种精神,一个个乡镇企业建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因此,“‘四千四万精神植根于无锡大地、源自于历史传承、立足于群众自发、契合于时代特征,凸显了先进文化的精髓”。这种开拓进取精神与无锡的工匠创新创造精神一脉相承。
无锡工匠精神是“锡商精神”的文化延续。锡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敢为人先、崇德厚生”。锡商对无锡城市的崛起和繁华功不可没,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锡商精神更是无锡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锡商”,顾名思义,是指活跃在无锡地区的工商实业家。锡商们在祖辈父辈积累了一辈子的财产和地租收入基础上,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将关注点投向可发展的面粉、纺织等实业方面。他们大胆选择近代实业,确定“敢创人先”的行为准则;他们对先进文化和技术积极吸纳和大胆革新,在企业管理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理念,成立董事会,聘请职业经理人,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技术,注重提高工人的劳动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他们确实是敢于吃螃蟹的一代人。也就是说,无锡有着“一大批民族振兴推动者、敢为人先开拓者、义利兼顾实践者、依法经营自律者、共同富裕促进者的新锡商”。锡商们普遍具有“儒商”的气质和风范,注重道德修养,崇德向善,极尽道义。经营中,他们奉守诚信,义利兼顾;生活上,他们恪守克勤克俭。荣氏家族正是锡商精神的典范,他们“治家立身有之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荣德生的座右铭“立上等愿,结中等愿,享下等福”很能体现这一精神。因此,锡商精神与无锡工匠精神有着内在的勾连性,二者相互契合,相映成趣。
二、无锡工匠精神的内在实质
专心专注,这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造物”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使命,其复杂性在于经验、知识、器物、审美四方面工匠技艺的相互融合,融合的关键在于用心,用心的含义就是聚精会神和全心投入。专心专注就是聚精会神,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不三心二意,不好高骛远,不为名利喜,不为己身悲,守得住冷清寂寞,耐得住酷暑寒冬。“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制造企业的工艺设计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匠们专心的态度、专注的目光,一锤一刀,一琢一磨,点滴成就优质产品。对于产品质量不能“差不多”、“将就”,要时刻紧绷弦,把好质量关。差不多其实差很多,一丝一毫的将就懈怠都是对产品的亵渎。方寸之间显良匠风范,良匠首先需要对手中事专注。产品的优劣可能仅仅是发丝之细微的差别。专心专注不单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工匠的重要精神。“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北京同仁堂药店创始人乐显扬的一句话,成为这个百年老字号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工匠文化的历史上,出现了鲁班、庖丁、马均这样的人物。他们专注于方寸之间,任胸中沟壑万千,在手中千变万化,优良的工艺在一代又一代匠人手上、心中流传下来。
至精至善,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至精至善的具体含义是,追求产品的精致和技艺的精湛,把握细微之处,把细节做到极致。关于于细微处见精神,古语就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说。古代工匠师傅们制作器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今的无锡工匠凭着十几年、几十年的技艺和平和的心态,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和顾客的审美标准,心无旁骛,认真打磨每一件产品以求尽善尽美,每件产品在师傅们眼里都有生命。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基本技艺要求上,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超越自我。在不好、好、更好的分级上,他们极力向更好迈进。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这精益求精之中。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人指出:“太湖明珠,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比起湖光山色,重工恤商恐怕更能代表这座古城的文化精髓;兴办实业并崇尚至善、诚敬、创新,追求精细、精良、精湛,形成了独具地域特征的工商基因。”这一工商基因的追求精细也是工匠精神至精至善的应有之义。
创新创造,这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与传统简单继承的手工业相比,工匠精神展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即将新思路、新方法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奇思妙想。传统的工匠技艺需要创新,传统的“子继父业”、“师徒相授”、“口传心授”的传授方式更需要创新。能工巧匠不单表现为所制器物的完美,更体现在制作过程中的新点子、新思路。逢山搭路,遇水建桥,受阻处不避不绕,试错,创新,化腐朽为神奇。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和空中楼阁,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扎根于实干者的底层实践。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产品需要创新,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需要变革,这些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创新创造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行稳行远,这是工匠精神的目标追求。行稳行远的含义是逐步打下事业坚实基础后向做大做强或国际市场迈进。这是工匠精神的目标追求。真正的良匠需要承受时间的考验和环境的变迁。片面追求短期、眼前的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是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的,无法使企业行稳行远。只有行稳行远,砥砺奋进,不忘披荆斩棘开路之难,才能力戒好高骛远;也只有不忘匠心、不忘卓越品质造就之坚,才能力斩粗制滥造。事实上,无锡许多工商企业具备行稳行远的优良品质。马马虎虎、凑合凑合、一般般、差不多的工作标准在无锡真正的匠人那里是较少看到的。他们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地学,一年一年地练,没有走投机取巧的捷径。他们以稳为基石,用踏踏实实的态度把产品做到完美。
敬业沉浸,这是工匠精神的思想境界。敬业沉浸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境界,指对工作怀着敬畏之心,并以热情和执着深入其中。敬业是把一项工作做到完美的唯一秘诀。敬业的實质是忠实背后的根底。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敬业沉浸,心无旁骛,则无名利之乱耳。沉浸其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则可学、可知、可乐,这就是敬业沉浸。敬与畏相关,与爱相连。只有怀敬畏之心,对待工作严肃恭敬,对待职业才能“干一行,爱一行”。敬业要先爱业。“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由爱升敬,则能专注于己事,提高己力,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沉浸其中才能坚守,才能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敬业沉浸是获取优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更是个人价值实现和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无锡工商业优秀能工巧匠所持有的精神境界。
三、新形势下无锡工匠精神的弘扬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无锡经济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无锡这种以工业为主导的外贸型城市,只有继承和发扬前辈吴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业,才能重振产业雄风,打造产业强市。
加强政策支持。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先导的作用,以保护优秀工匠与优秀技艺为目的,以激发工匠活力为归宿,制定相应保护和激励措施。首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以严谨态度研发的企业。其次,破除行业垄断。鼓励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平竞争,破除垄断行为,为工匠精神的推行营造市场环境。通过残酷的市场经济倒逼企业去接受和践行工匠精神,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实施激励政策。在职业晋升方面,可以为具有高超技能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工匠提供晋升的渠道和个人发展的空间,让真正的工匠也能走上领导岗位,以激励广大的劳动者,从而达到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本着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目的,改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参考科研人员的津贴制度,提高具有高超技艺和特殊贡献工匠的待遇,让生产第一线的高技术产业工人获得更多的报酬,大幅度提升工匠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使企业和行业留得住人才,使工匠精神能够得以弘扬。
完善培养机制。本着培养一流工匠的目的,构建导师制等培养模式,培育大批满足和适应现代产业要求的新型工匠。改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无锡有职业技术院校近百所,有着许多优秀的专业教师,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场所。要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基金、资金等方式加强财政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大力推进高校职业化转型,尝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高端制造业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推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产业化,面向企业本身设置科学、合理、务实的课程,同时严格落实各项学习考核标准,把工匠精神内化为新一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品质。完善现代师徒制度。现代师徒制的核心是必须以企业为单位展开师徒的具体制度。首先,企业需要确立待传承的行业和工作,确立师傅的人选,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广泛召集徒弟作为传承对象。师傅可以团体的模式传授技艺。其次,确立培训模式。培训时间和模式必须以现代合同制的方式订立,这是现代师徒制和传统师徒制的本质区分。合同必须界定师徒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设定目标,制定内容,确立培养方法,分析培养的环境。最后,丰富培养方式。师傅收集相应的书籍、视频等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内容,开发多种培训方式,并定期对师徒制进行相应的评估,及时改进和修订。
建立职业规范。只有严格落实职业规范,才能尽可能地使符合岗位需要的人才上岗。严格的职业规范也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保质完成的重要前提。一是统一职业资格认证体制。把属于国家管理的资格认证部分、当地人事部门和当地劳动部门的认证机制整合起来,规范职业认证的程序,杜绝滥发证件和相互扯皮等行为,切实保障国家对资格认证的权威性。二是发展特色认证。在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上,行业的种类实在是数不胜数,有些具有无锡地方特色,如惠山泥人与宜兴紫砂壶的工艺技术认证,这些都由国家来执行认证程序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充分依据无锡特色,建立由政府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参与的认证机制。三是提高认证含金量。就是要提高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含金量,使其得到企业的认可。为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要求的研究和更新,从而使职业认定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完善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的方式,更为全面地考察参评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
强化宣传引导。实施精美产品展示与树立工匠榜样相结合,选树典型,推广先进,在全社会形成重工匠、做工匠的浓厚氛围。更新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平台的巨大影响力,通过评选“无锡优秀工匠”、开展“工匠精神”用语征集活动等形式,让工匠精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工匠的文化品质,让我们的孩子们愿意做工匠,中国才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弘扬先进典型。无锡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市,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不断追求产品的卓越品质,才使得无锡制造享誉全国。当前,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豆、法尔胜、透平叶片厂和“大国工匠”顾秋亮等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热潮和风尚。开展精美工艺展示。从传统工艺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弘扬民间的优秀工艺和传统文化。比如,无锡的惠山泥人和宜兴的紫砂壶,这些传统的技艺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演示和精美产品的展示,向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把祖先们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传承下去。
植入产业链条。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建立“工匠精神”基金、实行名优工匠企业税收抵扣等办法措施,引导无锡产业的每一个链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深深地烙印工匠精神,植入工匠基因。首先,产研结合,在生产与研发环节植入。通过政策调控,充分鼓励企业以工匠精神的内在气质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号召在锡企业向透平叶片厂和阳光集团等优秀企业学习,通过技术研发、产业结构升级和管理更新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具体而言,积极为有需要的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把科技内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其次,税资支持,在资金流通环节植入。税收支持政策对于加大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以及促进技术进步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减税、低息贷款,甚至资金扶持等资金扶植手段,加大对处于创业阶段新型产业的扶助力度,培育出一批类似于博世集团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小巨人”企业,并帮助其扩大生产和打开销路,鼓励其做大做强,成为无锡产业的新兴力量。最后,工匠认证,在营销环节植入。建立“工匠产品认证体系”,对于技术和质量过硬的产品给予认证,为这些产品做工匠产品标识。同时,在全市宣传工匠产业认证体系的严格性与权威性,以这种方式为真正优秀的产业打开销路,也鼓励了无锡企业专心专注做王牌產品。总之,政府应该在各行各业、各大产业链条中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让每一件无锡制造都变成臻于至善的工艺品,使无锡匠人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