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字成语中的词汇型致使构式①

2017-07-24李金妹李福印rgenBohnemeyer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结式及物动词构式

李金妹,李福印,Jürgen Bohnemeyer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2.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3.University at Buffalo,Buffalo,NY 14260-1030)

四字成语中的词汇型致使构式①

李金妹1.2,李福印1,Jürgen Bohnemeyer3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2.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3.University at Buffalo,Buffalo,NY 14260-1030)

词汇型致使;四字成语;构式;事件结构

提出了词汇型致使的定义特征,把构式概念融入事件结构理论,详细描写了词汇型致使在四字成语中的构成方式,研究了汉语词汇型致使的构式类型,分析了四字成语中词汇型致使构式表征的因果关系事件的构成要素。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的组合特点表明:在有限、固定的语言形式的规约下,词汇型致使四字成语构式中,通过语言明确提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致使动词(原因和结果)、受事对象、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事件结构要素。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对事件结构的编码体现了人的普遍认知机制:语言和认知中存在注意力认知系统以及图式-例示组织原则。

1.引言

作为表达因果关系的一种语言形式,词汇型的致使动词如“kill,change,stop”等是认知语义学中一个重要话题。对应在汉语中,词汇型致使有多种构成方式。邵永海(2003:306)认为古代汉语的词汇型致使构式包括两类:用作使动用法的使动词,如“卫人出庄公而与晋平。”中的“出”的用法,包含“动作+结果”义的致使动词,如:“杀”“斩”“拔”等。施春宏(2008:3,44)认为现代汉语中词汇型致使构式有两种形式:词的使动用法和致使类动结式,如“吹黄”“改善”等。本文认为,现代汉语的词汇型致使有三种构成方式:结果自足综合性及物动词、动结式和词的使动用法。目前,国内涉及“词汇型致使”的绝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讨论词汇型致使的某一种类型,如动结式(梅祖麟,1991;蒋绍愚,1999;胡敕瑞,2005;施春宏,2008)、词的使动用法(周法高,1972:70-77;李佐丰,1983;徐通锵,1998)、结果自足综合性及物动词(杨荣祥,2005;2013),而关于现代汉语词汇型致使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比较少。

此外,使动用法是古汉语常用的手段,现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已经不能广泛应用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端正态度”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吕叔湘,1987:2)。而成语是经过长期习用、约定俗成的特殊固定词组。绝大多数成语来自古代文献,保留着古汉语语法句法的遗迹,使动用法、综合型动词等在成语中大量存在。这为学者们研究词汇致使提供了语料和载体。语言学家们从传统短语学(Cowie,1994;Granger&Paquot,2008:43)、生成语法(Fraser,1970:23;Chom-sky,1980:149)、构式语法(Fillmore et al.,1988;Langacker,1987:25,38,94)等角度对成语进行了颇多研究,这些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本体论研究向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转向(刘洋,2013)。但是基于事件结构理论,以成语为语料,系统地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型致使的类型,考察现代汉语成语中的词汇致使特点的成果并不多见。

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词汇型致使的定义特征,以事件结构理论为视角,研究四字成语中的汉语的词汇型致使类型,试图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词汇型致使在汉语成语中的构成方式有哪几种?2)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有哪些组合类型?3)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主要编码了因果关系事件的哪些要素?

2.理论基础

2.1词汇型致使

Comrie(1989:171-174) 根据形式参数,把致使构式分成分析型、形态型和词汇型三种。词汇型致使是指,把原因(CAUSE)和结果(RESULT)的概念编码到一个单句里的表达,如:Alison broke the window(Wolff,2003:10)。根据定义,词汇型致使动词如melt(融化)、break(打破)等是把原因和结果都编码到一个动词里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及物动词。如“翻江倒海”的意思是“使江翻,使海倒”,其表层的语法结构是“(S)-V-O”,但深层结构是“(S)使-O-V”。“翻”和“倒”把动作原因和结果两个语义同时合并到一个动词里了。

词汇型致使动词明确要求一个论元既是受事又是客体,施事者通过作用于受事,使其发生变化。从结果的语义编码的角度来看,词汇型致使动词有两种类型:1)编码状态变化,如cut(剪断),clean(擦干净)等;2)编码位置变化,如bounce(使…弹起来),roll(把…滚动起来)(Levin&R.Hovav,1995:93)。词汇型致使构式的语义关系为:[[x DOSOMETHING]CAUSE[y BECOME STATE]](Levin&R.Hovav,1995:94)。具体说来,x表示施事者(causer),y表示受事对象(causee),DO-SOMETHING表示致使原因,BE-COME STATE表示致使结果。施事者是使因事件的施动者,是致使结果的动力来源,通常是有目的的行为的发出者。受事对象,是承受动作的对象,是受因事件的主体。致使原因包括由于某个事件而使受事对象产生某种结果的动作和方式。致使结果是在使因事件的作用下,受事对象发生状态的改变或移动。

简而言之,词汇型致使构式的定义特征为以下几点:1)从句法形式上看,词汇型致使构式为N1+VP+N2;从语义上看,词汇型致使构式为A+VP+O①符号借用于宋亚云:《汉语作格动词的历时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8页。。在该结构中,VP是词汇型致使动词,其域外论元A为施事者,域内论元O为受事对象。2)词汇型致使构式描述的致使情景,包括原因和结果两个子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Talmy,2000:480-95);3)词汇型致使构式至少包括五个语义要素:施事者、原因、致使力的传递、受事对象和结果。其中,前两者属于原因事件的语义成分,后两者属于结果事件中的语义成分;VP的词义具有综合性,即行为动作(或原因)和结果并入到致使动词VP中;致使力从施事者到受事者发生单向传递(Talmy,2000:410-430;Langacker,1991:283-286);4)由于施事者的动作,受使对象要么发生状态变化,要么出现位置变化(Levin&Hovav,1995:93)。

2.2事件结构理论

事件分为真实世界事件和语言事件(Rosen,1999)。真实世界事件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语言事件是对真实事件的表征。语言事件不仅具有句法结构,还具有事件结构。语言事件的结构包括了事件内部的动词、子事件之间的结构、事件参与者角色、背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Pustejovsky,1991)。

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及事件结构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事件是由动词命名的,动词就是事件(Vendler,1957;Croft,1998:67-70)。最著名的是Vendler(1957)根据动词的终结性、持续性、同质性和间隔性等时间结构特征把英语动词分成状态、活动、完成和实现四种事件类型。Pustejovsky(1991)按动词语义把事件分成状态、过程和变化三种。他把谓语动词分析为事件和子事件两个范畴来研究事件结构,提出“事件结构的句法分析”法。如以“建功立业”为例,有两个词汇致使动词“建”和“立”,其中“建”所代表的事件的结构可以表示为图1:

图1:动词“建”的事件结构图

图1显示,“他建功了。”是一个变化事件,包括过程事件e1“建”这一活动过程和状态事件e2——对象建成之后的结果状态。这样,语义层面的“事件”和“事件结构”分别映射到句法层面的“句子”和“句子结构”。同时,他也认为很多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单一的动词特征不能决定句子事件的结构类型,宾语、附加语或主语等因素会影响整个小句事件类型的确定(Pustejovsky,1991)。因此事件类型的确定具有组合性 (Verkuyl,1972;Dowty,1979)。词汇致使动词是由原因和结果的两个子事件组成的复杂事件,后面一般带有受事宾语。因此,借鉴事件结构研究词汇致使,必须从整体句子语义出发。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一般来源于神话传说、古代寓言故事、历史重大事件、佛经典籍等等(卢惠惠,2011:139),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随意变动词序。大多数成语都与一个或多个事件相关联,蕴含丰富的史实、掌故、诗文等内容,这些要素通过原文照录、断续截取、稍加调整、有所改动、加以综合、整体概括等形式凝练在4(几)个字里面,这势必会造成字面的削足适履,使得成语表达具有不透明性和不完备性(徐盛桓,2006)。因此,成语表达的经济性和形式的固定性与蕴含的事件内容的繁杂性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这样,在语言编码和表征中,人们会根据交际目的,对子事件的数量、参与者类型、以及事件的结构要素进行选择。本文主要考察成语中词汇致使构式的句法结构和事件结构的对应、致使动词以及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3.研究设计

3.1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的判断标准及语料来源

首先,根据2.1的词汇型致使构式的定义特征,选取成语中含有致使义动词的成语,含有“使宾语怎么样”含义的成语是我们的目标词。我们以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成语大词典(最新修订版)》(2012)为主,辅以在线成语词典(http://cy.5156edu.com/)的成语为补充,对其中包含致使义的成语进行穷尽式的统计,一共收集到675条四字成语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语料库与内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封闭语料库中对包含词汇型致使的四字成语进行分析,分析词汇型致使在汉语成语中的构成方式、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的组合类型以及事件要素。

4.分析与讨论

构式语法认为,尽管有些成语是完全不透明的,但大多数习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分析的,整体意义的一些方面可以归属于某个词或语素(Langacker,1987:25)。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的特征主要由致使动词体现,因为它的范畴特征约束了论元的选择,即致使动词必须有主语(域外论元)和宾语(域内论元)。

4.1成语中词汇型致使的构成类型

通过统计分析,从词语的语法-语义的层面,本研究归纳了汉语成语中词汇型致使的构成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词的使动用法、结果自足综合性及物动词和动结式。见表1。

使动用法中的使动词一般由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充任,后面接宾语,表示使宾语如何的构式,属于词汇致使(蒋绍愚,2013:137)。通常情况下,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时不带宾语,名词也一般不用作谓语,有时用作谓语也不带宾语。当这三类词用作谓语且带宾语时,那它们往往就是使动或意动用法(祝敏彻,1981)。而“使动”句式是一种构式(蒋绍愚,2013:137)。即,这三类词用作使动,不是这个词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句中的主语、宾语和使动词的配合决定。凡是进入A+VP+O使动构式的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具有和及物动词相同的语义属性和句法结构表现,后面接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但它们的意义稍微有所不同(王力,1980:376)。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使后面的名词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或者使宾语产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如“祸国殃民”的“祸”和“殃”原本是名词,指“灾祸、灾难”,在这里用作使动词“使国家和百姓遭受灾祸、灾难”。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是指使宾语产生或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精兵简政”的“精”和“简”原本是形容词,指“精锐”“简省”,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精减人员,缩减机构”。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个不及物行为。如“斗鸡走狗”里“斗”和“走”指“对打”和“跑”,为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词,意为“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表1:成语的词汇型致使的构成方式

按照音节数,“动作+结果”义的致使动词分为两种子类型:一是单音节词的“综合性动词”,这种类型的成语占80.74%。如“拔苗助长”,在“拔苗”这个变化事件中,单字词“拔”综合了动作“抽拉”这个活动过程和“苗出来”的结果状态这两个义素。二是双音节词,数量较少。这些双音节词是由两个同义字组成的词组,如“混淆视听”里的“混淆”。“混”和“淆”在上古汉语里都可以单独使用,都表示“混杂”之义,后来变成一个词“混淆”。在这里用作使动,指“用假象或谎言使旁人分辨不清是非”,综合了“实施利用假象”的这种动作原因和“旁人出现分辨不清”的结果。

第三类构成方式是动结式,它与第二类“动作+结果”义的致使动词的区别在于:第二类是指把动作和动作的结果两个语义成分合并在一个词里面,如上文的“拔苗助长”中的“拔”;动结式是形式上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述补结构,分别表示原因和结果,两个组成成分可以独立成词,如“挖空心思”“咬紧牙关”,分别包含了动作“挖”“咬”(造成“空”“紧”的动作原因)和“空”“紧”的结果状态。这些动结式成语一般是在近代汉语里才出现的。些动结式成语一般是在近代汉语里才出现的。

为什么成语里的结果自足综合性及物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大大多于动结式,并且单音节“综合动词”的数量最多呢?这可能是因为,上古汉语属于综合型语言,用一个词来表达两个义素的“综合型”动词很常见,到后代,汉语向分析型句法演变,用两个词构成词组,或是分成两个词来表达两个意思,这种趋势影响到语法的变化(蒋绍愚,1989:232)。“虽然两汉以后单音节构词法虽然日渐衰亡,但单音词是汉语词汇的核心,词义引申分化出新词始终是新词构成的方式之一,只是比例越来越小”(郭锡良,1994)。随着使动用法逐渐衰落,由两个词结合的动结式逐渐兴起并普遍应用(王力,1980:405)。但绝大多数成语源于古代书面语言,而源于近代的成语比较少,存古和仿古成分很多,所以主要保留了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因此,结果自足综合性及物动词和使动用法的成语多,而动结式的成语比较少。

4.2词汇型致使成语的构式类型及事件结构

词汇型致使成语是基于使用而抽象概括出来的构式。经研究发现,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的配价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下面结合动词及其配价说明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的事件结构,见表2。带有致使义的动词记作VC,处所、工具等作为辅论元记作Ad。

表2:词汇型致使成语的构式类型及事件要素

表2显示:比例超过10%的含有词汇致使的成语句法类型的有三类:主谓结构(13.62%)、联合结构(51.85%)和连动结构(16%)。有些成语可以单独成句使用,如“妙语惊人”“彭泽横琴”等,因此主谓结构的成语的数量较多。联合结构的成语如“穷兵黩武”“亲痛仇快”和连动结构的成语如“打草惊蛇”“抽薪止沸”比例加起来近67.85%,可能是因为这两种结构都可以分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反或相似的两个部分,形成对偶,具有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而对偶是古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古人行文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因此,这两类结构占的比例最大。

词汇型致使成语呈现为6大类句法结构类型、8个子类构式或类型或句法表征。联合结构的成语包括两个同等语法地位的及物构式,表征两个平等的因果事件。在语义上,联合结构的成语表征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又可细分为并列和对比两种关系。表征并列的事件关系的成语如“悦近来远”;表征对比的事件关系的成语如“亲痛仇快”。连动结构的致使成语也有两个同等语法地位的及物构式。与联合结构的成语构式不同的是,连动结构的两个谓语部分,V1的终点通常是V2的起点,两个动词的次序不可以发生改变,否则会造成成语意思的改变乃至错误的产生。其表征的两个因果事件在时间上有前后关系、语义上有顺承关系,如“过河拆桥”或目的关系,如“抽薪止沸”。

紧缩结构在形式上与联合结构、连动结构相似,但是从语义上可以加以区别。大多数紧缩结构扩成复句,可以用复句的语法关系进行意义上的解释。紧缩结构的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的谓语部分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陈述内容,两个谓语既不互相包含、也不互相修饰,表征的两个因果事件之间存在承接(如“穿井得人”)、假设(如“养虎遗患”)、条件(如“不破不立”)、因果(蹊田夺牛)等偏正关系。(刘月华,等2004:893)很多时候,紧缩结构中的两个动词的外论元不同。如“汗牛充栋”中,“汗牛”的主语可以是主人,也可以是“运书”这个活动;而“充栋”的主语是书。

另外,包含相同语义的两个成语可能具有不同的句法形式,如“颠三倒四”和“颠倒是非”两个成语中都含有“颠”和“倒”,都包含“[动作+结果]+对象”的事件要素,但前者在形式上属于并列联合结构,后者属于动宾结构。

域外论元实现的成语有仅84个(12.44%),87.56%的成语隐含了域外论元;除了四个字全是谓词的18个成语之外,97.33%的成语实现了域内论元。可以得出,典型的词汇致使构式的句法特征是“使动词+宾语”。

语义上,显性编码“施事者+[动作+结果]+受事对象”成分的成语共84个,占总数的12.44%;显性编码“[动作+结果]+受事对象”成分的成语共573个,占总数的85.01%;显性编码“[动作+结果]1+[动作+结果]2”成分的成语共18个,占总数的2.67%。可见,词汇型致使成语显性编码了因果关系事件的要素有:动作行为(原因和结果)、受事对象、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要素。

5.结论

从汉语四字成语的语言事实来看,存在三种词汇型致使构成方式:词的使动用法、结果自足综合性及物动词和动结式。凡是进入A+ VP+O使动构式的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具有和及物动词相同的语义属性和句法结构表现,但是它们作为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的义位以及相关的用法并没有发生改变。使动构式使这些词衍生出新的功能,即词的使动用法。这也证明了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观点,即: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构式的形式和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直接推知;构式本身能表示独特的语法意义,自身有其独特的语义结构关系(Goldberg,2009)。因此,包含词汇型致使的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分析的。

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式对事件要素的编码体现了人的普遍认知机制:第一,它体现了语言和认知中存在注意力认知系统。语言显性内容的存在与缺失是确立注意力显著性的语言手段之一。在该系统中,语言通过对一部分相关所指场景的明确提及,把该部分置于注意力的前景位置,而通过忽略场景中的其余部分将其置于注意力的背景位置。这里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就是注意力视窗开启。在这个过程中,所指场景里只有某些部分得以明确表述,但如果有恰当语境,读者或听话人能够推断出余下的场景(Talmy,2000:257)。Dirven&Verspoor(2004:78)认为,事件的核心要素有动作、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等。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有限、固定的语言形式的规约下,由词汇型致使的四字成语构式编码的因果关系语言事件中,致使动词表征的原因和结果、受事对象、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事件结构要素通过语言层面明确提及,且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被置于前景位置,其注意力视窗被开启;而施事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本身重要或突出的特征、以及参与者之间的结构关系等要素在成语的语言层面没有出现,被置于背景位置,其注意力视窗关闭。这说明,人们更关注致使事件中的原因、结果、受事对象及事件之间的关系。

第二,图式-例示组织原则(schema-instance organization)(Langacker,1991:55)。认知心理学中,图式是典型情景的心理表征(Zwaan&Radvansky,1998:162)。词汇致使成语构式表征的是一个典型情景或事件。而成语的意义有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之分。一般来说,习语在意义上有概念隐喻机制的作用,习语的句法约束由习语使用概念隐喻的方式产生。如“仰首伸眉”字面意思是“仰起头来,舒展眉头”,隐喻意义是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仰首伸眉”本身是一个事件图式,“司马迁仰首伸眉”和“张三仰首伸眉”是两个不同的具体事件例示。编码了“VC+受事者”事件结构成分的成语在句中作述语成分。在形容某人意气昂扬时,说话者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句法形式进行灵活调试,添加恰当的施事者即可。这是经济性原则在认知和语言层面的体现和反映,同时也证明了Verkuyl(2000:185)的观点,即域内论元与动词的紧密度比域外论元与动词的紧密度更高。

本研究对认清汉语词汇型致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对研究语言中的因果性提供类型学上的参考。

郭锡良1994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A].载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C].长沙:岳麓书社:51-71.//Guo Xiliang1994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rd-formation in early Qin dynasty[A].in Papers from the 1st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Grammar in Early Qin Dynasty[C].Changsha:Yuelu Press:51-71.

胡敕瑞2005动结式的早期形成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3).//Hu Chirui2005The early forms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and the relevant criterion[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3).

蒋绍愚1989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Jiang Shaoyu1989On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9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A].载国学研究(第六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27-385.// Jiang Shaoyu1999The times when Chinese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appeared[A].in Traditional Sinology Research(Volume 6)[C].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327-385.

——2013词义变化与句法变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Jiang Shaoyu2013 Word-meaning and syntactic changes[J].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Edition)(6).

李佐丰1983先秦汉语的自动词及其使动用法[A].载语言学论丛(第十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17-144.//Li Zuofeng1983Intransitive verbs and their causalization in Chinese of early Qin dynasty[A]. in Linguistics Review(Volume 10)[C].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17-144.

刘 洋201321世纪以来汉语成语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3).//Liu Yang2013A review on studies of Chinese idioms in the 21stcentury[J].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3).

卢惠惠2011现代汉语词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Lu Huihui2011Lexicology of Modern Chinese[M].Shanghai:Academia Press.

吕叔湘1987说“胜”和“败”[J].中国语文(1).//Lü Shuxiang1987On the usage of sheng(overcoming)and bai(defeating)[J].StudiesoftheChineseLanguage(1).

梅祖麟1991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A].载语言学论丛(第十六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12-136.//Mei Zulin1991The development of verb-complement construction from“V-sha(kill)”and“V-si(die)”in Han dynasty[A].inLinguistics Review(Volume 16)[C].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12-136.

邵永海2003《韩非子》中的使令类递系结构[A].载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60-312.//Shao Yonghai2003Periphrastic causative pivot constructions in Han Feizi[A].in Linguistics Review(Volume 27)[C].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60-312.

施春宏2008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Shi Chunhong2008Syntax and Semantics of 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M].Beijing: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宋亚云2014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Song Yayun2014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Ergative Verb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徐盛桓2006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Xu Shenghuan 2006Proximity and complementation:Studie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dioms from cognitive point of view[J].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

徐通锵1998自动与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J].世界汉语教学(1).//Xu Tongqiang1998The autonomous and the causative:Two basic sentence constructs in Chinese semantics and syntax and their historic evolution[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1).

王 力1980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Wang Li1980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M]. 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杨荣祥2005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Yang Rongxiang2005The function of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in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syntax[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

——2013论“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之关系[A].载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六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Yang Rongxiang2013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class shift and synthesizing verbs in pre-Qin Chinese[A].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Volume 16)[C].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周法高1972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Zhou Fagao1972The Ancient Chinese Grammar(Sentence-making)[M]. 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of Academia Sinica.

祝敏彻1981古代汉语的使动句和意动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Zhu Minche1981 Causative and conative sentences in ancient Chinese[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1).

Chomsky,N.1980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mrie,B.1989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Second Ed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65-173.

Cowie,A.P.1994Phraseology[A].in R.E.Asher(ed.),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168-3171.

Croft,W.1998The structure of ev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A].in Tomasello,M.(ed.),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C].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67-92.

Dirven,R.&M.Verspoor2004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Dowty,D.1979Word Meaning and Montague Grammar[M].Dordrecht:Reidel.

Fillmore,C.J.,P.Kay&M.C.O’Connor1988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J].Language(3).

Fraser,B.1970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J].Foundations of Language(6).

Goldberg,A.E.2009Constructions work[J].Cognitive Linguistics(1).

Granger,S.&M.Paquot2008Dientangling the phraseo-logical web[A].in Granger,S.&F.Meunier(eds.),Phraseology: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7-50.

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B.&M.R.Hovav1995Unaccusativity: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Pustejovsky,J.1991The syntax of event structure[J]. Cognition(1).

Rosen,S.T.1999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f linguistic events[J].Glot International(4).

Talmy,L.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Vendler,Z.1957Verbs and times[J].Philosophical Review(56).

Verkuyl,H.1972On the Compositional Nature of the Aspect[M].Dordrecht:Reidel.

——2000Events as dividuals:aspectual composition and event semantics[A].in J.Higginbotham et al.(eds.),Speaking of Events[C].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69-205.

Wolff,P.2003Direct causation in the linguistic coding and individuation of causal events[J].Cognition(88).

Zwaan,R.A.&G.A.Radvansky1998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

Lexical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Li Jinmei1.2,Li Fuyin1,Jürgen Bohnemeyer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Hubei 435003,China;3.University at Buffalo,Buffalo,N.Y.,14260-1030,U.S.A)

Key words:lexical causative;four-character idioms;constructions;event structure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lexical causatives in Mandarin.By integrating the constructional notions and event structure theory,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mposing patterns of lexical causatives in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and investigates their constructional types and the event structure factors.The compositional features of lexical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idioms demonstrate that constrained by settled linguistic patterns,three event factors with high frequency are linguistically mentioned explicitly:causative verbs(including cause and result),cause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vents in four-character lexical causative constructional idioms.The event structure encoding lexical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idioms reflects general human cognitive mechanism:the cognitive system of attention and schema-instance organization principle exist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责任编辑 王功平】

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17)02-0081-09

2016-09-19

李金妹(1983-),女,湖北荆州人,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电子邮箱:ljm-hubeidaxue@163.com。李福印(1963-),男,吉林延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电子邮箱:thomasli@buaa.edu.cn。Jürgen Bohnemeyer(1965-),美国人,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事件及事件切分。电子邮箱:jb77@buffalo.edu。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跨语言的因果性研究”(1535846)//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of America:“Causality Across Languages”(1535846)

①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宗世海教授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第一作者还得到陆俭明、马真、赵长才诸先生,沈煜等诸位师友的指点和帮助,统致谢忱。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结式及物动词构式
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研究
结式循环矩阵的运算及性质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