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注性副词“似乎”的肯定与否定①

2017-07-24巴丹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句首连词现代汉语

巴丹

(1.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2.右江民族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评注性副词“似乎”的肯定与否定①

巴丹

(1.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2.右江民族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似乎;评注性副词;肯定;否定

“似乎”是表或然性的揣测类评注性副词,具有表主观揣测、委婉肯定和语用否定三种功能。主观揣测和委婉肯定是“似乎”的肯定性用法,“似乎”的语用否定功能属否定性用法,可分为有标式语用否定和无标式语用否定。本文着重从事态类型和量性特征等方面讨论无标式否定用法。

1.引言

现代汉语表揣测的评注性副词大概有30多个,如“似乎、也许、大概、多半、好像、一定、想必、莫非、恐怕”等。学界通常将揣测副词分为两类:必然性揣测副词与或然性揣测副词(张谊生,2000/2014;齐沪扬,2002;史金生,2003;罗耀华、刘云,2008),“似乎”属或然性揣测副词。《现代汉语常用词表》(2008)显示,“似乎”的频序排620位,在揣测副词中居第3位②频序居于“似乎”之前的揣测副词有:或(81位)、一定(120位)、应该(191位)、或者(287位)、几乎(494位)。其中“或、或者、应该”排位居前,很可能并非是揣测用法。据此,“似乎”的揣测用法仅次于“一定、几乎”。,是揣测副词中的高频词。但是传统对“似乎”的研究较少,不仅《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没有收录“似乎”,各类虚词词典对其解释也是说法不一。

宗守云(2002)最早关注到科技语中“似乎”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王冬梅,赵志强(2007)则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对“似乎”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杨荣祥(2007)指出“介词‘乎’发生重新分析前附于‘似’,‘似乎’成了一个副词。”叶双(2014)系统讨论了“似乎”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认为“似乎”形成于宋代,并在明清发展成熟。此外,王芳(2012)、李小军(2015)从对比的角度,比较了“好像、仿佛、似乎”的差异。李小军(2015)还对“似乎”的来源、词性归属以及预设否定等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前贤的研究对本文的启发颇多,笔者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如下几个问题:a.描写“似乎”的分布组合与共现连用的句法表现;b.归纳“似乎”肯定与否定用法的下位类型,分析其语义和语用功能,并提出相应的鉴别标准;c.从事态类型和量性特征等角度对无标式否定用法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所有例句来自CCL北大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为方便核实,所有例句均标明出处。

2.“似乎”的句法功能与共现成分

2.1组合与分布

现代汉语副词“似乎”在句中的位置较为灵活,通常出现在句中(例9)和句首(例5),处句首时后面可有停顿(例1)。“似乎”可与修饰的谓词性成分一起共同充当定语(例2)、状语(例3)甚至是补语(例4)。例如:

(1)似乎,这个被单独囚禁的人,并不欢迎新来的伙伴。(罗广斌《红岩》)

(2)那么奔驰公司为何要花如此代价来做这件似乎毫不相干的事呢?(1996年《人民日报》)

(3)女孩似乎有些害怕地跟在他身后,她不时偷偷看他侧面的脸色。(余华《爱情故事》)

(4)实际上,舆论认为,目前,本来很复杂的事情弄得似乎太简单了。(1994年《报刊精选》)

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似乎”的典型分布是充当状语。BCC语料库显示,“似乎”放在句首的比例达33.72%①截止2016年9月19日,据笔者对BCC语料库统计,“似乎”用例共有167948例,“似乎”前有连词的例句共有2198例,“似乎”前有标点符号的用例为54431例。据此,“似乎”居句首的比例约为:(54431+2198)÷ 167948=33.72%。。“似乎”是具有一定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因而也可以修饰单句或复句。例如:

(5)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这不仅是天色的黑暗,这还是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黑暗。(巴金《家》)

(6)然而,似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情况慢慢地起了变化。(1994年《报刊精选》)

2.2共现与连用

“似乎”与连词、副词配合使用时,大致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似乎”位于句首时,与连词配合的比例很低,约为3:23②“似乎”与连词配合的比例:2198÷167948=1.31%。。“似乎”与连词连用时,只出现在连词之后。例如:

(7)在新世纪前夕,地处欧洲北角的芬兰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瑞雪,晶莹洁白的雪花不仅使北国大地银装素裹,显得分外妖娆迷人,而且似乎预示着更为美好的明天。(2001年《新闻报道》)

“似乎”虽初步具有一定的衔接功能,但同时还兼有评注功能,语法化程度不太高,相比典型的连词③笔者统计CCL语料库显示,典型连词“于是”居句首的比例可达到63%,“似乎”居句首的比例只有33.72%。,意义更为实在,因而与连词连用时因语义较实、辖域较小,一般只能居后。

其次,“似乎”主要对句子起全幅评注④张谊生(2000/2014)认为“凡是既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首的F(副词),大多是全幅评注,也就是对整个命题进行评注,但有时也可以半幅评注;凡是只能位于句中的F,只能是半幅评注,也就是只对述题部分进行评注。”的作用,因而与其它副词连用时,通常位居前面。例如:

(8)何况,在这一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一审法院所“忽视”的似乎也太多了一点。(1994年《报刊精选》)

(9)养动物、爱动物,宠动物,本属于个人的私事,他人似乎无须横加指责,戳戳点点。(1994年《报刊精选》)

例(8)“似乎”在程度副词“太”和评注性副词“也”之前。例(9)“似乎”位于否定副词“无须”之前。

再次,“似乎”常与“像、好像、仿佛、恰似”等词语配合使用。例如:

(10)她的目光非常奇特。仿佛她此刻内心十分紧张。而且她似乎在向他暗示,似乎在暗示附近有陷阱。随即她就匆匆离去。(余华《四月三日事件》)

(11)阿爸的惨状,珊丹的命运,恰似两条无形的绳索使我挣扎不得,似乎只有乖乖俯首就擒!(冯苓植《雪驹》)

总之,由于受源语义的影响,“似乎”在语义上还残留着“相似”义的动词用法,但是从分布、搭配、共现、连用等方面来看,“似乎”早已是个高频使用的、典型的评注性副词。

3.“似乎”的肯定性用法

“似乎”的肯定性用法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表主观揣测,另一类是表委婉肯定,也可称为委婉性结论。两者的区别取决于说话人对命题的确认程度。前者表现为说话人判断未定,是真性揣测,属于语义层面;而后者则是说话人判断已定,出于礼貌的考虑或是为了避免行文过于绝对而采用的交际策略,是假性揣测,属于语用层面。例如:

(12)这时他听到一阵踩着枯叶的声音隐隐约约传来,似乎有什么朝他走来,他凝神细听了一会,声音越来越明显。(余华《祖先》)

(13)这种要求似乎太高了,因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再吃0.138元1斤的米已不可能。(1994年《报刊精选》)

例(12)表主观揣测。因为声音是隐隐约约传来的,所以一定听得不太清晰,当事人只是在猜测可能“有什么朝他走来”,因而需“凝神细听”才能判断。例(13)是委婉性结论。说话人就是觉得“要求太高了”,理由已在后文交待。但为了增强话语的委婉度,说话人有意不将话语说得过于绝对,采用退一步说话的方式。“似乎”起到委婉表达和缓和语气的作用。

结论与揣测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有关联的,与说话人对事态的确认程度有关。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不是“非真即假”的二元标准,而是一个由真到假的渐变的连续统。因而在揣测事件的结果、原因、方式时,说话人的确定性表现出有程度的变化。吕叔湘(1982)将与认识有关的语气分为“直陈”和“疑问”。直陈语气不一定出现在陈述句中,它主要表达说话人对事实的态度是确定无疑的,完全可以确认命题为真。疑问语气主要是表达说话人对事实无法判断或难以判断的态度,需要别人给予告知或确认。揣测语气则界于“确知”与“不知”之间。可以表示如下:

疑问揣测直陈

从疑问到直陈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不是离散的集合,例如:

①他是做什么的?②他是老师吗?③他是老师,是不是?④他是做老师的吧?⑤难道他是老师?⑥他似乎是做老师的。⑦他可能是做老师的吧。⑧我想他一定是做老师的。⑨听说他是做老师的。⑩他是做老师的。

①到③是真性疑问,是从中性疑问到有倾向的疑问。④到⑧是揣测用法,从或然性揣测到必然性揣测。⑨“听说”是表传信的成分,肯定的态度有所保留。⑩则是直陈语气。从疑问到直陈,是一个疑问度不断降低,肯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因而,在揣测的内部也不是匀质的,可因确认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图示为:

图1:主观确认程度等级图

具体使用时,“似乎”到底是主观揣测用法还是委婉肯定用法,主要取决于说话人对命题的确认程度。两者处于连续统的两端,表现为两端清晰而中间交叉。例如:

(14)我问他:“您近来似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谷苇《你好,巴金先生》)

(15)妻子能刺探到的敌意的气味。然后她打开所有灯,在床单上细细地找。似乎有什么疑点,似乎又是一张无辜、贞洁的床单,几乎没人睡过。(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

(16)他不想赚大钱,也不愿成家,所以钱对于他并无太多用处,似乎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正常运动而已。(聂鑫森《天街》)

(17)其实,与电影界相比,文学中最新潮的一族,也还只达到“第五代”导演的“新”度,似乎还没有出现如张元《北京杂种》这样“触目惊心”的“新生代”的标志之作。(刘心武《你只能面对》)

以上四例疑问程度不断降低,主观确认程度不断增强。例(14)没有“似乎”便是真性疑问句,有了“似乎”则是疑大于信,属揣测用法。例(15)是半信半疑,是“似乎”的揣测用法。例(16)是信大于疑,处于两可状态,既可理解为主观揣测,也可归为委婉肯定。例(17)从语气副词“其实”不难看出,后面是说话人确认的事实或结论。此处是委婉肯定用法,以达到避免表述的片面性,为话语留下余地。

4.“似乎”的否定性用法

现代汉语中,“似乎”的肯定性用法和否定性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法得到鉴别。例如:

(18)吐出虎毛以后,他好象呼吸畅快了一点。喃喃地发出声音,似乎要说什么。“你慢慢说,一句一句地说,我能理解的。”……“我的伤……不重……”他凄然地但是很有信心地笑了笑,费了很大劲才说出几个不连贯的字。(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

(19)从长计议对,但如此惊慌,磨刀悬赏,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了。(张炜《柏慧》)

(20)杜平的身体总是那样瘦弱,似乎随时都可能病倒,然而他并没有病倒,却牺牲在敌人的枪弹之下。(李晓明《平原枪声》)

例(18)是主观揣测用法,例(19)是委婉肯定用法,前两例都可以删除“似乎”,句子的意思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而例(20)是语用否定用法,不能删除。如果删除,语义则完全相反。

“似乎”表语用否定的功能①李小军(2015)指出:“似乎”“之所以能表达否定,实则是建立在说话人事先对‘(S)VP’否定的基础上。……说话人为了让受话人做出否定性推导,就必须把自己的预设否定显性化。即需要通过具体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似乎”句之后有转折词语或短语,我们称为有标式语用否定。另一种是上下文不出现表转折义的词语或短语,称为无标式语用否定。例如:

(21)胡梦安仰在椅子上若无其事地微笑着:“林道静呵,不要逞英雄喽!那有什么好玩的呢,许多的娃娃子刚被捕的时候都要耍耍这套坚不屈服的玩艺,似乎是时髦,其实呢,是傻瓜,大傻瓜!”(杨沫《青春之歌》)

(22)待他离去甚远,那思念也瓦解得很干净了,似乎他从未有过那一段消魂的时光。柳生并未返回街市,而是步入了一条僻巷。(余华《古典爱情》)

例(21)是有标式语用否定,“似乎”句之后出现表转折的副词“其实”,意在强调“似乎是时髦”,其实“并不时髦”。例(22)是无标式语用否定,强调“他就是有过那么一段销魂的时光”。

据笔者统计CCL语料库,500条例句中②语料范围为“当代文学”,涉及32位作者的多部作品。,表否定的例句达122条③语用否定用法占“似乎”句总数的24.4%。即“似乎”的肯定性用法和否定性用法的比例约为3∶1。,其中有标式否定用法仅36例,占否定用法的29.51%,无标式否定用法有86例,占70.49%。可见,无标式是“似乎”否定用法的典型形式,非常值得研究。迄今为止,“似乎”的有标式否定用法已经研究得相当充分,但无标式否定用法却成果不多。宗守云(2002)认为,如果“似乎VP”句的言外之意包含着否定的意思,即使没有照应词,也是否定义的“似乎VP”句。李小军(2015)认为,没有转折词语,也能构成预设否定。这是因为,如果理解为肯定表达,则会违反一般的常理和常识。两位学者均对“似乎”的无标式否定用法做出了准确的概括,但可惜并没有再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本小节重点讨论“似乎”的无标式否定用法。

4.1非现实性特征

Comrie(1985)认为,现实指的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情境,非现实则是现实以外的所有情境。“似乎”可用于真实情况的推测,也可以用于非现实情景的推测。当说话人将推测的言域扩展到非现实情景时,通常理解为否定义。在非现实情景中,“似乎VP”句是说话人主观上认定的事实,具有主观真实性。但是非现实事件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因而从客观角度来讲,揣测的内容并不存在,属于否定信息。例如:

(23)我再也控制不住,一把抓住志桐的手,夺下纸花,似乎他会马上从我眼前消失。“倩,把花给我!”他生气地甩开我的手。(李斌奎《天山深处的“大兵”》)

(24)女子在里屋问他:“你将去何处?”那声音虽只是一墙之隔,却显得十分遥远。声音唤起了母亲自焚时茅屋燃烧的情景,以及他踏上大道后感受到的凉风。那一日清晨的风,似乎正吹着此刻这间深夜的茅屋。(余华《鲜血梅花》)

例(23),志桐就在眼前,我只是担心他会消失,是在大脑中通过想象构建出来的一种情境。例(24),过去某一天清晨的风是不可能吹着现在的茅屋的。说话人只是主观上认定了该事实的发生。也就是说,在非现实性语境中,“似乎”同时传递出言者的主观上的肯定与客观上的否定。通过这样的矛盾表达,从而起到强化和修辞的效果。

Mithun(1999)认为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别在于,现实可以通过直接的感知来了解,而非现实描述的情景纯属思维领域,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因而,无标式否定用法的“似乎”常用在表比拟和想象的非现实性的情形中。例如:

(25)慧芳在小树林边的凉亭内坐下,看着夏顺开一次又一次地飞跑着从她面前经过,越跑越带劲儿,似乎汆不疲倦,似乎脚上安装了弹簧。(王朔《刘慧芳》)

(26)虽然屋里的光线不能使他看清楚照片上的面容,但是瑞珏的面貌早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上,丰满的面庞,亲切的微笑,灵活的大眼睛,颊上两个浅浅的酒窝,似乎都在照片上现出来了。(巴金《家》)

例(2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例(26)则是作者的想象。从客观来看,比拟和想象的情形都不具备客观真实性,但是却传递了言者的主观认识,是言者的主观化表达。此外,“似乎”的无标式否定用法,多见于超常规以及夸张的情形。例如:

(27)县里开会也好,上边来人他汇报工作也好,口气都很大,似乎他要几天之内使县里变个样。(刘震云《官场》)

(28)轻风拂面,他像被咒语迷惑住了不能停止,而我也像被咒语镇住,不能停止听他说,似乎可以这样子坐上7天7夜,直至灿烂涅磐,于是我对他矮得令人失望的外表视而不见,直接扑向他那博学、雄辩的心灵。(卫慧《上海宝贝》)

几天之内让县里变个样,这样的事情是与常理相违背的。按常识来看,人是不能坐上7天7夜一直听某个人说话的。例(27)~(28)带有夸张的色彩,如果理解为肯定则会明显违背常理,属于“似乎”的无标式否定用法。

4.2量性特征

沈家煊(1995)提出了“有界”和“无界”的概念,无界的事物具有同质性、伸缩性和可重复性。有界的事物具有异质性、不可伸缩性和不可重复性。“似乎”是表揣测的评注性副词,用于估测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程度等方面的内容,而能被估测的事物必须具备无界量的特征。否则,一个固定、无变异可能性的有界量,是难以被估测的。所以,当“似乎”限定固定量、有界量时,通常表否定义。例如:

(29)“呵呵,大家来得真早!”潘寒轻松地打招呼,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刘慈欣《三体》)

(30)似乎刚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似乎是她刚从床上坐起来,从旁边的凳子上拿过外衣。(余华《世事如烟》)

以上两例“似乎”都用在全量句中。全量属于有界量,没有伸缩性、无法进行揣度和估测,极易引导听话人做出否定性推理,意在突显强调的语气。通常而言,“似乎”句的有界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表全量(例29~30),二是表极量。例如:

(31)十多年间的曲折已经化为烟尘消去,柳生再度伫立绣楼之下,似乎是首次经历这良辰美景。(余华《古典爱情》)

(32)王学德久久地伫立在街头,他似乎第一次认真地端详这座美丽的城市。(1993年《人民日报》)

(33)他望着这两人,似乎第一次认识了珠穆朗玛。(CCL《读者》)

(34)眼前的一切始料不及,似乎是瞬间来到。(余华《古典爱情》)

“首次经历”“第一次”等都是有界量,是序数系列中的一个固定值,因而不可能被估测。例(34)“瞬间来到”指时间极短,属于极小量,不具备量幅特征,属量范畴中的量点,故也不能被估测。以上四例均为“似乎”的无标式否定用法。

5.结语

“似乎”是表或然性的揣测类评注性副词。“似乎”在句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在句中或句首出现。与连词、副词配合使用时,总是位于连词之后,副词之前。常与“像、好像、仿佛、恰似”等词语共现配合。“似乎”具有表主观揣测、委婉肯定和语用否定三种功能。主观揣测和委婉肯定是“似乎”的肯定性用法。从说话人编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主观揣测”还是“委婉肯定”,说话人对事件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确定性。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前者是说话人判断未定,属于真性揣测。后者是说话人判断已定,只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而将确认程度高的事实退回到不确认,属于假性揣测。“似乎”的语用否定功能属否定性用法,可分为有标式语用否定和无标式语用否定。“似乎”无标式否定用法在事态类型和量性特征等方面表现为:指称事件具有非现实性、估测事物属于有界量。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Lü Shuxiang1982Essentials of Chinese Grammar[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Lü Shuxiang(ed.)1999Eight Hundred Words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李小军2015相似、比拟、推测、否定——“好像”“似乎”“仿佛”的多维分析[J].汉语学习(2).//Li Xiaojun 2015 Resemble,simile,speculate and negative——A study of“haoxiang”“sihu”and“fangfu”[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2).

罗耀华,刘 云2008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J].语言研究(3).//Luo Yaohua&Liu Yun 2008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of conjectural modality adverbs[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3).

齐沪扬2002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Qi Huyang2002Modal Words and Mood System[M].Hefei:AnhuiEducationPublishing House.

史金生2003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1).//Shi Jinsheng2003The range,category and order of modal adverbs[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5).// Shen Jiaxuan1995“Boundedness”and“Unboundedness”[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5).

王冬梅,赵志强2007副词“似乎”的语义、语法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Wang Dongmei &Zhao Zhiqiang2007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analysis on the adverb“sihu(as if)”[J].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2).

王 芳201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组语气副词的对比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Wang Fang2012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One Group of Modal Adverbs Fac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D].M.A.Thesis,Hunan Normal University.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2008现代汉语常用词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Research Group of Comm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2008Comm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杨荣祥2005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Yang Rongxiang2005Studies on Adverbs of Modern Chines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叶 双2014双音词“X乎”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Ye Shuang 2014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X hu”[D].M.A.Thesis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宗守云2002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J].中国语文(1).//Zong Shouyun2002On the“Sihu+ VP”sentences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yle[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

张谊生2000/2014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Zhang Yisheng2000/2014Studies on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Comrie,B.1985Ten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9-40.

Mithun,M.1999The Languages of Native North Americ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73.

Key words:sihu(seemingly);commentary adverb;affirmation;negation

Abstract:As a commentary adverb expressing probability and speculation,“sihu(seemingly)”has three expressive functions including subjective speculation,euphemistic affirmation and pragmatic negation.The functions of subjective speculation and euphemistic affirmation of“sihu(seemingly)”are regarded as its affirmative usage,while the function of pragmatic negation of“sihu(seemingly)”is regarded as its negative usage,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marked and unmarked pragmatic negation.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its unmarked pragmatic negation in two aspects:event types and quantitative features.

【责任编辑 张耀文】

The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s of the Commentary Adverb“Sihu(Seemingly)”

Ba Dan
(1.Institute of Linguistic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2.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of Nationality,Baise,Guangxi 533000,China)

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17)02-0089-07

2017-03-08

巴丹(1977-),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研究。电子邮箱:badan126@126.com。

①论文写作得到张谊生教授、宗守云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的匿名评审专家及编辑提出的宝贵建议!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句首连词现代汉语
你会用连词吗?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论句首“正是”的篇章功能
until和t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