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内容简单”课的教学思考

2017-07-24安徽省怀远第三中学邮编233400

中学数学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全集结论分类

安徽省怀远第三中学 (邮编:233400)

一节“内容简单”课的教学思考

安徽省怀远第三中学宋在馥(邮编:233400)

学校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委托笔者出题,我指定的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的最后一节《全集与补集》, 提前2个小时供题,无材料备课,我也作为评委参加听评课.

有位年青教师教材很熟,简单地看看课本,很快地完成教学设计.开始上课,他先是从生活中举一些例子,设置全集与补集的情境,又别出心裁地拿出一块方纸,说是全集U,从中撕下一块说是集合A,剩下的部分即为补集UA,生动地说明了全集U的子集A的补集的定义,以及集合表示UA={x|x∈U且x∉A},并轻松地得出结论A∪(UA)=U.

教材中的概念部分就是这些,下面是两道例题.

例3试用集合A、B的交集、并集、补集分别表示图1中I、II、III、IV四个部分所表示的集合,答案是:

Ⅰ部分:A∩B;

Ⅱ部分:A∩(UB);

Ⅲ部分:B∩(UA);

Ⅳ部分:U(A∪B)或(UB)∩(UA).

例4设全集为R,A={x|x<5},B={x|x>3}.求:

(1)A∩B; (2)A∪B;

老师采用取学生自己求解,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集体评议的方式,很快地把这两个例题干脆利索地解决了,同时还让学生探究发现了两组结论:

然后学生们总结,老师点评,最后做了几道练习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从对学生的检测结果上看,学生学得比较好,还剩有时间.老师又机智地安排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同位之间相互检查,最后分小组汇报结果.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下课铃声响起,同时响起的还有热烈的掌声,鼓掌的有学生更有老师.

随后是评课,老师们较为一致的评价是:这节课内容非常简单,不利于老师发挥,不过能上成这种效果,已经难能可贵了.从学生的检测结果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来看,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不要说是青年教师,就是资深教师也不过如此.大家讲完后,目光齐聚向我这个出题人,我便谈了如下的看法,实际上也是对如何用教材教的思考.

指定《全集·补集》作为课题,有点出乎预料,以往大致都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三角函数图象、等差等比数列、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等作为课题.而这节从教材上看确实简单,两个概念,内容叙述不足300字.两个例题,也较容易解答,确实是大家平时所讲的“没有什么好讲”的课.这节课如大家所评,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我们是否就到此为止,能不能再有深入的思考?如果还想提高课的质量,提升课的品位,就让我们回顾一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具体目标有六个部分,其中第六部分:“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们的每一节课,应该尽可能多的达成所列的目标.这节课所完成的仅仅是基本目标,或说初级目标,底线目标.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分析一下教材,看看还可以挖掘出哪些宝藏:

1 关于定义所得结论的哲学意义:

由补集定义不难得出:A∪(UA)=U,

A∩(UA)=∅

对结论②引发思考:我们以往知识中有类似的结论吗?这就进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容易想到,相反数的相反数是其本身,倒数的倒数是其本身,这也体现了辩论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由此启发学生认识到A∩(UA)=∅是“对立”,A∪(UA)=U是“统一”,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这既有了哲学思辨,又有了文化价值,还体会到审美意义.

同时,数学中的反证法和计算中的“正难则反”技巧,都有补集内容作理论基础.

2 关于例3的结论在分类方面的应用价值

对于例3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设A、B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那么可以将全集分成不重不漏的四个部分:A∩B,A∩(UB),B∩(UA),(UA)∩(UB).

这个结论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了全集U不重不漏的四块分割,确实对数学问题的分类讨论,有一种潜在的指导意义.比如:

某小组有6个人,选派3名去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要求甲乙不同时去,问有多少种选派方法.

此时这个结论的应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先将选派方法分类:甲去且乙去,甲去且乙不去,乙去且甲不去,甲不去且乙不去.恰好对应上述全集U的四个部分.而甲乙不同时去恰好包含后三类,可采用“正繁则反”的方法计算.

有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与此对应,但从分类的思维上却是相似的,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比如,做题中常涉及到的不等式成立问题,有以下结论f(x)、g(x)均存在最值:

∀x1∈M,∀x2∈N,使f(x1)≤g(x2)成立⟺f(x)max≤g(x)min;

∀x1∈M,∃x2∈N,使f(x1)≥g(x2)成立⟺f(x)min≥g(x)min;

∃x1∈M,∀x2∈N,使f(x1)≥g(x2)成立⟺f(x)min≥g(x2)max;

∃x1∈M,∃x2∈N,使f(x1)≤g(x2)成立⟺f(x)max≤g(x2)min.

如对函数按奇偶性分类,便有奇函数和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既非奇函数也非偶函数四类.

对两个命题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上厘清关系,可以分成“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四种.如要做|x|+|y|=1的图象,可按“x≥0且y≥0,x≥0且y<0,x<0且y≥0,x<0且y<0”等四种情况讨论.

再如企业对人才的分类:以“德”与“才”为标准可以将员工分成四类:有德有才的,有德无才的,有才无德的,无才无德的.这分类以后,就可以排等次,选择使用.

我们平时常讲,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在全集U不重不漏的四块分割启发下,迅速准确分类,就是数学意识增强的表现.

3 关于例4的两结论的理性精神

观察计算结果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计算结果的一种猜想,课本上的习题,要求用Venn图来分析说明.无论是对计算结果的猜想,还是用Venn图观察,都算不上严格的证明.实际上完全可以应用交集,并集与补集的定义来证明.

证明∀x∈U(A∩B),则x∉(A∩B),必有x∉A或x∉B,

那么x∈UA或x∈UB故x∈(UA)∪(UB).

所以U(A∩B)⊆(UA)∪(UB).

对∀x∈(UA)∪(UB),则x∈(UA)或x∈(UB)故x∉A或x∉B.

从而x∉(A∩B),故x∉∪(A∩B).

故(UA)∪(UB)⊆U(A∩B),

同理可证:

学生在解此题时,答案不外乎两种:{x|x≠-1或x≠3}或{x|x≠-1且x≠3},

我们多次纠正,总还会出答案是{x|x≠-1或x≠3}的错误,这是受了解方程x2-2x-3=0,x1≠-1或x=3的负迁移.如果不从根本上讲清,以后还会再犯这样错.运用上述公式,恰好可以清晰地说明错误的根源.记A={x|x≠-1},B={x|x=3},M={x|x2-2x-3=0}=A∪B,{x|x2-2x-3≠0}=RM=R(A∪B)=(RA)∩(RB)={x|x≠-1}∩{x|x≠3}={x|x≠-1且x≠3},联词是“或”还是“且”便真相大白,如此才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做出的判断才是理性的.

4 关于备课和上课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是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当然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当做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想让大家感到,不能仅仅从教材的形式上去判断内容的简单与复杂,浅显与深奥.教材仅仅是一个范本,需要我们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至少我们备课时要想到这些或更多.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启发学生,探及到这些,以期有更多更好的生成.因此在备课中,应该熟悉新课程标准中的十大基本理念和六大课程目标,于是有以下建议: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一点最受重视而常常又被忽视,因为现在有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因此教案上必有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常常又是大而空.课堂上看似有目标,实际是信马由僵.应根据课标中的六大课程目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立“具体、明晰、可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既能指导课堂教学,又利于检测达成度.

(2)充分地利用教材.教材是一个柠檬,需要老师把它做成柠檬水.过去对教材的分析,只在数形结合、转化、分类讨论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及方法层面.现在提倡的是“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将教材的效益最大化,因此要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去充分地挖掘教材.

(3)机智地调控课堂.课堂是可预设但不可预知的.通过过程,完成“知识与方法”的教与学,进一步地去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这是预设,当然可能会出现“意外”.比如学生在基础学习上出现障碍,那我们的目标可以削减,内容可以“裁军”.比如证明结论U(A∪B)=(UA)∩(UB),并不是预设的内容,而课堂上学生对此深感兴趣,那么我们不妨调整内容,与学生一块做一次“探索与发现”.比如,学生受例3中的U的子集A与B将U分成不重不漏的四个部分的启发,大家在寻找例子上乐此不疲,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可以放弃其他内容,让学生做一次“知识大搜寻”.课堂调控应坚持一个原则,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与意识的生成都是有价值的.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言: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03-26)

猜你喜欢

全集结论分类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分类算一算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结论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