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群众语”不可“跑偏”
2017-07-24文丨姚村社
文丨 姚村社
多用“群众语”不可“跑偏”
文丨 姚村社
近日,中央媒体报道称,一些省份规定,行政机关出台红头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让百姓清楚明白,这是个好主意。但遗憾的是,有些解读跑偏了。比如一些专家的“专业解读”,竟比文件本身还专业;还有的解读变成开会宣讲,照着稿子念,甚至干脆用文件语言解释文件。老百姓云里雾里,才会有“你不说我还懂一点,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调侃。
群众语言中的口头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将抽象事务具体化,具体事务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更易于“装进”听众的大脑,更易于“切入”听众的心灵。“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对当时一些八股文的形象比喻,也是使用“群众语”的范例之一。此外,“对牛弹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小脚女人”等,更是信手拈来,透出民间泥土的气息和生动活泼的韵味。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而且是非凡的语言大师。他的许多幽默含蓄、意趣横生、魅力无穷的警语佳句之所以流传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与他能够广泛地多层面地恰如其分地使用“群众语”应该有很大关系。
如今,一些地方倡导行政机关出台红头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解读,为什么会“跑偏”,出现“专业解读”和用文件语言解释文件等现象,原因无外乎这几点。一为缺乏“生活”。你不到群众中去,或者去得比较少,或者去了后走马观花,就失去了必要的源泉和必要的积累。既然“没有从群众中来”,那也就无法“到群众中去”,换句话说,群众也就不好认可你这个文件。二为不善于使用“群众语”。
长期以来,习惯于用某种相对固定的“行政语言”去起草文件,已经形成了某种套路,猛然间要注入本可以给文件增色的“群众语”,多少还有些生疏和“羞涩”。三为使用“群众语”的悟性还没出来。使用“群众语”可以说是种艺术,对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来说,实际上也是一门功课,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大功告成的事情,你得去钻研、去揣摩,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了解和掌握恰当使用“群众语”的基本方法和要点。毫无疑问,这样的功课做得越足,悟性就会越高。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毛泽东同志出神入化的语言风格得益于他自八岁被父亲送进私塾就开始的积累,为他后来“通古博今”,理解中国劳苦大众并从中汲取营养打下坚实基础。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学会并善于使用“群众语”,除了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外,也要注意从报章书籍中汲取使用“群众语”的养分和精华。只是这样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从而获得较深的认知,使“群众语”用得越来越恰当、贴切、巧妙。
当然,从大的方面讲,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要真正学会并熟练使用“群众语”,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在改进工作作风中不断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从思想深处使自己的“群众观点”扎下根来。如此,不愁红头文件不通俗易懂,不愁不被群众认可和接受,“跑偏”现象也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