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马球兴盛和衰亡原因探究

2017-07-24宋先中徐呈祥

运动 2017年2期
关键词:尚武兴盛马球

宋先中,徐呈祥

(1.铜陵第二十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2.创新驱动教育科技研究院,北京 100055)

我国古代马球兴盛和衰亡原因探究

宋先中1,徐呈祥2

(1.铜陵第二十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2.创新驱动教育科技研究院,北京 100055)

马球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传承和流行了1 000多年,在唐代最为兴盛,至清代中叶衰亡。本文就马球运动在唐代兴盛和清代衰亡的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养马政令”是马球兴盛和衰亡之基础;“皇帝爱好”是马球兴盛和衰亡之关键;“文武之风”是马球兴盛和衰亡之根本;马球自身的“传承演变”是其兴盛和衰亡的内因。

马球;兴盛;衰亡;原因

马球源于何地、何时,众说纷纭,目前尚无法确考。但马球盛行于唐代,在清代衰亡已成共识。唐、清两代都曾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分别开创了“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但马球运动却在这两个朝代,遭遇了迥然不同的命运。对此,几乎没有人进行过比较认真的探讨。鉴于此,笔者就我国马球在唐代兴盛和清代衰亡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几点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1 养马政令——马球兴盛和衰亡之基础

1.1 唐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养马,为马球兴盛奠定了基础

唐代初年,魏元忠曾上疏唐高宗:“师行必籍马力,不数十万不足与虏争,臣请天下自王公及齐人挂籍之口,人税百钱。又驰天下马禁,使民得乘大马,不为数限,官籍其凡,勿使得隐。不三年,人间畜马可五十万,即诏州县以税口钱市之,若王师大举,一朝可用。”(《新唐书·魏元忠传》)建议政府鼓励私人养马,得到了唐高宗皇帝的高度重视,自始唐代农民普遍养私马。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为进一步发展民间私人养马业,政府颁布了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贴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资。”(《全唐文》卷28唐玄宗《禁差民马诏》)“若要须供拟,任临时率户出钱市买。”(《新唐书·兵志》)民间私人养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众多皇亲贵族、官僚也大办私人牧场,民间富人更是踊跃养私马,甚至“将校亦备私马”。一时间,马匹数量骤增,优良马种层出,马匹交易火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虽历经战乱,但仅在关辅地区(关中及陕西中部地区)政府一次性就购得马匹三万多。由此可见,唐代民间私人养马业是何等的兴旺发达。唐代鼓励民间私人养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开创了“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的繁荣局面,为马球在唐代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宛驹冀俊”等良马的引进和培育,更为唐代“打球骏马”的需求提供了保证。以此,马球逐渐成为唐代一项影响最广、声势最大的运动项目。

1.2 清代官方严禁民间养马,使马球彻底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巩固政权,压制民间(汉族)反抗力量,自顺治五年(1648年)始禁止民间饲养马匹,严禁马匹交易买卖,规定既多且严,史无前例。《东华录》就记载了顺治五年的禁令:“今各处土贼,偷制器械,私买马匹,毒害良民,作为叛乱。今特为禁约:任事及文武官员及战士外,若闲散官、富民之家,不许畜养马匹……。有不遵禁令,是怀叛逆作贼之心,若经搜获,本人处斩,家产妻拏入官,邻右十家长杖流。”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再次颁布规定:“照顺治五年定例,凡私自养马者处斩、籍没,邻佑及十家长杖流。”“旗人如有外出私贩马匹情事,该佐领骁骑校罚俸一年,领催鞭五十;如私贩者为家奴,则主人为官者罚俸一年,平民鞭打一百,该管佐领须于贩子名下追银十两给拿首之人。”(《清圣祖实录》)如此严厉的“养马禁令”,让人如何还敢养马?没有马又怎能开展马球运动?清代“养马禁令”的颁布和执行,彻底地动摇了开展马球运动的基础,致使在我国流行了上千年的马球运动开始走向衰落,至清代中叶彻底消亡。

2 皇帝喜好——马球兴盛和衰亡之关键

2.1 唐代马球兴盛的关键,是皇帝热衷于“打球”

喜好马球运动的中国古代皇帝中,以唐代最多。据记载,唐代20余位皇帝中,有18位热衷于马球运动,《资治通鉴·唐纪》就有:“上(唐中宗)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的记载。李濬在《松窗杂录》中描述,唐玄宗“好马,击球,内厩所饲者,意犹未甚适。”唐代最痴迷于马球的皇帝莫过于穆宗李恒,其终因“打球”致伤而亡。唐敬宗李湛更是“善击毬”。唐宣宗李忱的球技可谓超群,据《唐语林》记载:“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街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唐僖宗李儇被称为“打球皇帝”,曾豪言“朕若去应考‘打球进士’,准能获头名状元。”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马球就以皇帝带头参与和大力提倡,而带动宫廷,再由宫廷延伸至贵族,贵族再影响到民间的方式传播和流行,以致国民皆“以此为乐”,视之为“国球”。由此,而开创了一代“马球盛世”。

2.2 马球在清代衰亡的关键,是皇帝只爱好满族传统体育,根本不“打球”

清代皇帝皆为满族,因此只爱好和提倡满族传统体育,其中尤以冰嬉、骑射、狩猎、摔跤为重。冰嬉是清代对冰上运动的称谓,被视为“国俗”,作为典制载入《大清会典》。清代皇帝皆以“冰嬉为国制所重”,每年冬至到“三九”时必在皇宫西苑冰场举行冰嬉。清代皇帝不仅善于滑冰,而且也酷爱骑射、狩猎。并把“围猎以讲武事,必不可废,亦不可无。”(《清圣祖实录》)作为祖训,制定了严格的行围制度。清代皇帝中尤以康熙、乾隆最痴迷骑射、狩猎,康熙年逾60岁还骑马射猎;乾隆80多岁还到木兰围场狩猎。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在58岁时回忆说,“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据研究,乾隆曾47次到围场打猎,猎虎53只、熊8只、豹3只,其他猎物若干。摔跤是清代皇帝在筵宴举行的“四事”之一。清代皇帝中不乏摔跤高手,尤以康熙、同治更胜。康熙曾在年幼时就培养少壮摔跤手制服了权臣鳌拜,随后大建“善扑营”,大兴摔跤。上行下效,冰嬉等满族传统体育,因为清代皇帝的“钟情和垂爱”,而大兴于国,成为当时社会的运动时尚。马球则作为汉俗,被清代皇帝彻底地“抛弃和遗忘”,而备受世人冷落。由此,马球日渐式微,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3 文武之风——马球兴盛和衰亡之根本

3.1 唐代尚武之风盛行,是马球兴盛的根本原因

尚武,是唐代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正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燕歌行》)唐代早期府兵制的实行,孕育了全民尚武之国风。唐代女皇武则天开创的武举制,则进一步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使尚武之风渐炽,习武之俗形成。唐玄宗时募兵制的实施,边倕藩镇的设立,以及“天子又锐志武事”,空前激发了民众的习武热情,将唐代尚武习俗推至鼎盛。以至,唐政府募兵时“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都邑。”甚至出现了“有不予征名,自愿以私人装从军,动以千计”。(《资治通鉴》卷197)一时间,“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尚武之风,成为时代精神。马球比赛因争夺性、对抗性、冲击性都很强,宜于练武。为唐代“朝野上下竞向趋之”,甚至连书生也爱至若狂,每年科举考试后,在庆祝“新科进士及第”的活动中,都要举行“月灯阁马球赛”。唐代军队更是把“打球”等同于“提高官兵骑马作战技能”,正如,唐人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中所言:“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唐玄宗在天宝六年(747年)还正式颁诏,把马球确定为军队必须练习科目。由此,马球运动不仅在唐代宫廷、民间兴盛和普及,也在军队中盛极一时。

3.2 清代文弱之风大兴,是马球衰亡的根本原因。

自北宋以后,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兴起,推动和加剧了社会重文抑武的风气,其主张“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存天理、去人欲”(《朱子语类辑略》),即主张以静养心,反对外在的运动和个人欲望的追逐。其重要代表人物朱熹就曾将打马球、习武等视为“无益之事”,与赌博、纨绔等同,并订立学规,禁止学生参加。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和传承,这一观念在清代更为兴盛,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除传统观念外,武功进取风气的弱化,也进一步加剧了清代“文弱之风”的盛行。清代在立国之初,就把“文治”作为基本国策,官场形成了强烈的重文轻武之气,武科举只是用来笼络汉族好勇斗狠之徒,武科举出身的只是“杂途”,升迁不如“正途”。武职出身的官员甚至以能转为文职而倍感荣耀。“禁武令”的颁布,更是将清代社会“文弱之风”推到了极致。顺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严令禁止百姓私制器械,亦不许收藏器械。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发布了全面“禁武令”,禁止民众佩刀剑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间擂台较技,违者依律重处,擂台死伤按杀人论罪。此令后民间“武风”尽失,民风更趋纤弱。马球作为尚武之举,几人愿打?谁人敢打?清代社会极度的“重文抑武”,极大地阻碍和破坏了马球运动的传承和发展。“禁武令”的颁布和实施,无疑给了马球运动最后致命一击,使其在清代彻底的绝迹了。

4 传承演变——马球兴盛和衰亡之内因

4.1 马球之所以在唐代兴盛,源于其是全民参与的“竞技”运动

唐代马球赛设双球门,即在长方形的球场两边各设1个球门。比赛用球是一种拳头大小的硬木质球。据《马球图》所示,球呈红色,圆形,大小如拳。马球选手分2队,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比赛服,双方各有1名守门员。马球场周围有裁判,另有2人负责记录比赛成绩,每击入1球,就在胜方插入1面绣旗,以最后得旗多寡,来计算胜负。双球门的马球比赛是一种对抗直接、争夺激烈的竞技运动,危险性极大。其紧张、刺激、惊险、壮美的场面令“尚武”唐人皆热衷于“打球”。据文献记载,唐代不仅帝王贵族与官员及骑马打仗的武人们喜欢马球,就连文人、妇女都兢于“打球”。王健在《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诗》中就描述了唐代女子打球的情景,“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在唐代,马球不仅流行于两京,就连各郡邑道府、藩镇驻地,亦蔚然成风,甚至偏远敦煌也非常盛行。马球在唐代军队更是必修课目,全军皆习此技。即使在对外交流中,马球也不可或缺。据文献记载,当时的邻国渤海、高丽、日本等都曾与唐王朝进行过马球竞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便桥会盟图》(辽陈及之绘制),就描绘了唐太宗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可汗颉利,在长安城西渭水便桥会盟,并共同观看两国马球比赛的场景。画中,两国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可谓热烈、壮观。

4.2 马球之所以在清代衰亡,因其传至清代已成“游戏”表演,群众基础尽失

马球传至明末清初则由双球门变成了单球门,球门设置在球场中间,高约丈余。比赛用球也由木质硬球变成了皮缝的“软球子”;球杖也比唐代的长。打法也与唐代不尽相同,选手用长杖拖球或用杖弹打,使其不落地,然后纵马驰至球门,击球入门。单球门的马球比赛,是在一个门前争夺“软球”射门,危险性和竞技性变小,对抗性减弱,表演性增强,对参赛选手体力和意志力的训练作用,都大大降低了。马球所具有的强身健体的“竞技”功能逐渐消褪,“打球”规则的改变,使得会“打球”者也越来越少。但自北宋以后,马球以纯粹娱乐的“击球游戏”于端午、重九进行表演的节日传统礼制,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十年(1671年)之后,随着清王室的统治逐步稳固,只作为娱乐表演的马球曾偶有出现。清代剧作家孔尚任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北京西郊白云观庙会上,就曾看到过“马上探丸花里笑”(孔尚任《燕九竹枝词》)的马球表演。但这无疑是最后的绝唱,由于“游戏”表演者都长于演技,虽然增强了马球的观赏性,但却使许多高超的“球技”,只掌握在少数艺人的手里,而百姓只能“纵观”。这就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马球的参与,进而失去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马球在清代衰弱并渐渐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结 论

5.1 马是马球运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装备

唐清两代“养马政令”的截然相反,是马球在唐代兴盛和清代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养马”,由此开创了“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的繁荣,为马球在唐代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清代官方则“严禁民间养马”,致使民间养马业凋零。没有了马,马球运动就无法开展,进而衰亡。

5.2 皇帝是否喜好“打球”,是马球在唐代兴盛和清代衰亡的关键

唐代由于皇帝酷爱和痴迷马球,致使全民皆“以此为乐”,由此而开创了一代“马球盛世”。清代皇帝则“钟情”于满族传统体育,结果“冰嬉”等满族传统体育大兴于国。马球则作为汉俗,而遭清帝彻底的抛弃。上行下效,马球日渐式微,直至消亡。

5.3 社会风气不同,是马球在唐代兴盛和清代衰亡的根本原因

唐代“尚武之风”盛行,马球则随之兴盛和普及。清代“文弱之风”大兴,马球则作为尚武之举,而遭摈弃,最终衰亡。

5.4 马球在传承过程中的自身演变,是马球在唐代兴盛和清代衰亡的内因

唐代马球是一种对抗直接、争夺激烈的竞技运动。其社会普及度极高,全民、全军皆习此技,甚至在国家对外交往中都不可或缺。马球传至明末清初已成为单球门的“游戏”表演,“球技”只有少数艺人掌握,丧失了群众基础,致使马球衰弱并渐渐失传。

[1]徐嫩棠.唐朝前期马牧业发达的原因[J].人文,1994(6):48-51.

[2]朱利民,张宪民.唐代马政[J].唐都学刊,1994(2):7-9.

[3]中国马球“击鞠”的故事.[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908/20/ 1726366-52208146.shtml,2010-09-08.

[4] 牛贯杰.清代马政初探[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7-63.

[5]崔乐泉.唐代皇帝与打马球[J].中国体育,2003(1):112-114.

[6]向武云.清代宫廷体育活动史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7(1):94-96,98.

G849.9

A

1674-151X(2017)01-154-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2.079

投稿日期:2016-12-18

宋先中,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徐呈祥。

猜你喜欢

尚武兴盛马球
美国蓝鳃太阳鱼在增城地区的养殖兴盛
崇德尚武 弘扬国粹本刊总编与释德扬法师走访湛江少林学校
知否,知否,马球运动的前世今生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论古今尚武精神发展的重要性①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新疆发现中国最早马球实物
走出尚武村
王室成员掀起马球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