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17-07-24谢卫
谢 卫
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谢 卫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资料法对制约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分析,从满足都市居民多元化休闲体育旅游需求角度提出了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的实现路径及对策,对构建互为依存的绿色化环都市体育旅游圈层格局,提升都市居民健康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体育旅游;休闲体育
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历经十余载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环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所导致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还存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利用不够以及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低端单一化等问题,以至于难以满足都市居民对休闲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1 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的政策导向及契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迅猛发展,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全年共接待乡村游客9 519.1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1]。基于目前中国三大产业即体育、旅游、农业都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期,近期中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有关体育、旅游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务院于2016年初颁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2]。 2016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发展冰雪运动旅游、山地户外旅游、水上运动旅游、汽车摩托车旅游、航空运动旅游、健身气功养生旅游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加强体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农业、水利、林业、通用航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3]因此,成都环都市乡村经济的发展应与旅游、观光、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凭借农家田园、历史古镇、乡村山区、森林植被、山地、湖泊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构建出具有养生康体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发挥“乡村旅游+体育”的休闲健身功能,升级打造多元化、时尚性与创新性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从而实现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多元升级发展。
2 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保障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从成都环都市城乡结合部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来看,其主打产品主要是以农家田园风光、成片花圃及果园等为依托的观赏型产品。例如:龙泉花果山、三圣乡田园农家乐、温江绿道、郫县农科村等乡村旅游区,其能向都市居民可提供参与的主要休闲旅游活动为赏花采果、品茶、垂钓、棋牌、麻将、骑游等产品,目前在该乡村旅游区能向都市居民供给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大都仅局限于骑游等少许项目。
从成都环都市近远郊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来看,其主体产品主要以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资源为依托的观光型产品。如青城山、鹤鸣山、丹景山、金堂栖贤梨、彭祖山、龙池森林公园、虹口、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天台山、九峰山及朝阳湖等乡村生态旅游区,其衍生的主要体育旅游活动为登山、漂流、划船等产品,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对场地设备及参与者的体能要求较高,中老年都市居民就只能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棋牌、麻将、登山及骑游等活动成为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较高的产品,这样定然会削弱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导致乡村体育旅游同质化恶性竞争,收益下降,更难以保障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2.2 资源开发深度与融合度不够,阻碍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升级提档
从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所分布的区域而言,其主要集中区域为近远郊区,近远郊区地域差异形成了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但是,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区域开发盲目模仿其它地域的项目,未突显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性差异及地域特色优势。
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有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也有乡村村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生态山水资源。这些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纵深开发利用不够,特别是乡村生态、山水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度不够;体现为观赏性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力度不够,参与性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出现低水平重复性现象,差异化和特色化明显不足。成都环都市乡村节庆活动少且形式单调,乡村民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不够,这些乡村民俗活动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欠缺。这势必会抑制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升级提档。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需要资源深度融合式的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开发能带给都市居民康体养生的特色产品。
2.3 产品组合未形成体系,难以满足都市居民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多元化需求
通过对成都1 500名居民乡村休闲体育旅游需求动机问卷调查,35岁以下年龄段68%的居民以健身、康体动机为主,选择健身性较强的体育旅游项目;36-45岁年龄段58%的居民以康体、体验动机为主,选择康体性较强的体育旅游项目;46-55岁年龄段60%的居民以养生、康体动机为主,选择以康体性较强的体育旅游项目;56岁以上年龄段88%的居民以养生、文化动机为主,选择以轻松的养生体育旅游项目(见表1)。
由上所述,成都居民体育旅游项目需求动机项选择的结果与他们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相吻合,青少年居民喜好运动量大刺激性强的健身康体性项目(如山地车、攀岩、滑雪等) ,中老年居民偏好运动量适中的养生康体项目(如徒步、垂钓、民族传统体育等) 。
目前,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与成都居民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相比,在规模数量与内涵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突出的问题是产品未组合形成体系,如都江堰白沙河虹口仅有单一的漂流体育旅游项目,完全还可以开发溯溪、露营、户外拓展、森林探险等系列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所以,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亟待调整提升。因而,依托成都都市区位辐射优势、丰富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和都市居民的多元化休闲体育需求,打造多元升级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这对推动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纵深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促进都市与乡村经济的共生发展不失为有效之举。
3 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实施路径与对策
3.1 合理构建体育旅游点、带、圈,推动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1972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旅游系德盖恩教授将圈层理论应用于都市旅游地域系统,提出了著名的“都市旅游环带模式”,[4]都市旅游圈层的带状功能区位可分为市区旅游带、郊区旅游带以及远郊旅游带。根据这些研究成果 ,成都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城市旅游带(距市中心半径 R≤10km)、城乡结合部旅游带 (10km 表1 成都居民乡村休闲体育旅游需求动机调查 目前,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在各乡村旅游圈层的类型特征明显,成都环都市乡村体育旅游资源配置逐渐形成以都市为中心与生长轴的发展时序,其发展趋势由中心圈层向外圈层转移扩散。所以,发挥成都城乡结合部、近远郊体育旅游圈层所属乡村区位体育旅游资源的多元优势,合理构建布局成都环都市休闲体育旅游点、带、圈。在城乡结合部体育旅游游憩带重点打造、扶植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示范点、镇、村等,提升该区域的体育旅游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一村一品”。近远郊体育旅游圈层以“求新求异”的观念来构建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旅游游憩带,即以依托远郊成都环都市乡村丰富林盘、生态山水和温泉资源以及田园风光,打破传统的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养生康体与体育旅游,推出运动生态农庄、运动养生山吧、田园垂钓渔村、乡野温泉风苑、节庆体育赛事,推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化发展转变,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环都市田园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圈。以此,形成环都市体育旅游圈层的相互呼应与有机结合,借助“以点带面、以轴连片”的思路,构建紧密联系的空间积聚体,实现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各体育旅游圈层可构建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空间分布(见表2)。 表2 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圈层空间分布 3.2 利用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塑造养生康体体育旅游产品品牌,助推体育旅游产品高端特色化发展 随着成都都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康体养生已成为各年龄阶层都市居民的时尚理念。在此背景下,发展康体养生特色主题旅游应与养生文化和运动养生相结合。利用养生文化+古镇+养生康体体育的模式,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依托,引入传统太极养生运动理念,在青城山镇、鹤鸣山等打造高端道教养生文化体育旅游产品,形成环都市乡村养生文化体育旅游品牌。 成都环都市拥有乡村特色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养生资源优势,以自然生态养生资源+养生康体体育模式,构建具有特色的环都市乡村康体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以龙门山山地资源以及龙泉山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为以依托,开发山地养生康体体育旅游度假产品,重点发展登山、山地车、漂流、滑雪、温泉旅游等养生康体项目。成都环都市还有乡村农家乐及田园农业生态资源,凭借乡村农家乐田园农业生态资源+康体体育模式,在乡村生态田园环境中骑游、乘坐农家木筏湖中游、徒步游等体育旅游形式来实现康体健身。 乡村康体养生体育旅游作为未来乡村旅游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不仅把养生、休闲及康体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还有助于推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高端特色化发展。 3.3 构建立体化与多层级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品质 以成都环都市生态户外体育旅游为突破口,打造“水、陆、空”立体化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形成空中有航空体育运动、陆地有汽车、自行车越野运动、水上有游艇、皮划艇等运动的水陆空三维立体式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格局,由此构建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挥其集群效应,从而形成立体、系列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如利用温江金马河水体资源布局打造航空运动基地、环湖自行车、水上运动等系列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由此提升温江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 伴随都市居民体育旅游多层次与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房车和自驾车体育旅游的升温,将会推动露营户外旅游在环都市乡村的发展。目前,国家积极鼓励发展自驾车旅游,并加大力度支持汽车旅馆、自驾车房车营地等体育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因而,成都环都市乡村应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体育旅游模式,加快建设规模化、多样化的运动休闲度假营地,从而吸引不同层次与需求的都市居民前来感受体育旅游的真正乐趣。根据都市居民的差异化需求,目前主要要完善建设的户外营地为:汽车营地、木屋营地、帐篷营地、情趣营地、户外拓展等营地,并结合营地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资源开展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登山、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多形式的户外休闲体育旅游活动,这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品质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4 整合旅游资源,推进体育赛事与乡村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升级发展 乡村旅游要吸引都市消费者来观光体验,可以有效地整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打造丰富的体育赛事产业集群区。利用体育+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旅游模式,通过举办山地自行车赛事、越野跑赛事、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定向越野赛事等丰富的体育比赛,使都市居民既能深入体验乡村生活又感受到观赏体育赛事带来的乐趣,从而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形成长期性旅游出行目的地。因此,通过乡村举办丰富多彩有特色的体育赛事不仅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将会成为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升级发展的新标向。 乡村不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风民俗,而且还拥有浓郁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将传统民俗、传统农事体验和时尚的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用独特生产方式、特有的生产工具、劳动创造物、民俗文化传承,带来与健身房运动完全不一样的锻炼方式,形成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体育旅游。[6]这势必对都市游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满足都市居民求新、求异、求知、健身、体验、参与的心理需求。 成都环都市乡村民俗体育项目产生、发展、传承至今,都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形成的崇拜与信仰息息相关,以体育+乡村民俗风情资源模式不仅能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也还能满足都市居民的身心需要。端午节新津赛龙舟会是当地村民的传统习俗之一,新津南河的赛龙舟民俗可以打造为成都都市居民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民俗体验产品。利用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身体互动康体活动,一方面能增加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文化体验性,另一方面也还能提升其文化内涵。 3.5 融合创新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引领时尚性体育旅游产品发展 将休闲体育旅游产品进行融合创新,突出其开放性、新颖性,引领乡村潮流,建立一种全新的旅游资源与体育项目的组合产品,一方面通过对民间体育项目的整合升级,诸如将荡秋千、跳绳、抖空竹等民间传统的休闲项目结合乡村丰富的资源条件进行创新,设计出多种形式的乡村休闲体育项目,丰富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应用新理念对已有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方式、手段以及使用的器械进行创新,这样可以带给都市居民视觉的新奇、感觉的灵动,从而吸引都市居民前来消费,提升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竞争力。 个性时尚化是休闲体育的主要特征,时尚运动项目与常态化运动项目是有区别的,时尚运动项目能让参与者有新鲜感、刺激感和体验感。因此,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乡村特定的地势地貌资源来策划打造时尚性的体育旅游产品,给都市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成都环都市乡村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引入时尚休闲运动,积极规划建设成都温江金马河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使之成为该体育旅游圈层的一大亮点。 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打破现有制约成都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的瓶颈,在合理构建体育旅游点、带、圈的基础上,利用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塑造养生康体体育旅游产品品牌,推进体育赛事与乡村民俗体育产品的发展,形成特色化、多元化及创新时尚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使之达到既能促进环都市乡村经济的发展,也能满足不同阶层的都市居民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 [1] 成都旅游政务网.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EB/OL].http://www.cdta.gov.cn/show-35-26456-1.html.2016-1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2016-02/29/content_5045927.htm.2015-12-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2016-02/29/content_5045927.htm.2015-12-31. [4] 吴承忠,韩光辉.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研究[J].城市问题,2003(6):69. [5] 马治鸾.成都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与升级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207):206. [6] 张满林,朱新杰.辽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7):87. [7] 谢卫.休闲体育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177-183. [8]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1-53. [9] 柳伯力.体育旅游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104-105. [10] [美]维德[英]布尔,著,戴光金,朱竑,译.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2-93. [11] 刘青,覃文林,杨雪清,等.成都市都市体育圈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35):2. [12] 马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27).338-339. (编辑 任丹) Study on Diversification Upgrad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Surrounding Cities——A Case Study of Chengdu XIE Wei Study of questionnaires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surrounding cities is of great value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residents' diversified leisure sports tour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ity-surrounding rural leisure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is not proper, i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sports tourism.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of diversification upgrad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and measures.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city-surrounding sports tourism circle patter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ealthy life of urban residents. city-surrounding;ruralleisure;sportstourismproducts;diversificationupgradingdevelopment;sportstourism;recreationalsports G80-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7)04-0046-05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休闲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养生康体理念下成都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多元化发展研究”(XXTYCY2015B07)。 谢卫,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体育与体育旅游,E-mail:1642789326@qq.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Sichuan 611137 2017-02-15 2017-05-10 G80-052 A 1001-9154(2017)04-0046-05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