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校史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2017-07-23马广胜
马广胜
(卫国尧纪念小学 广东广州 510315)
摘 要:红色校史作为一所学校的文化背景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然而在新时期却显得“过时”、“虚假”、“空洞”,只有通过创新形式将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存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才能真正使它鲜活生动并产生新的价值。本文围绕广州市海珠区卫国尧纪念小学利用红色校史构建特色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育人策略的经验,探讨红色校史资源在新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利用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红色校史 卫国尧精神 明志教育
红色校史,是指由我国共产党亲自创办的、服从革命需要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历史,它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先进知识分子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紅色校史具有内涵丰富、价值巨大的鲜活教材,然而,教育学认为越是离受教育者心理距离近的东西越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红色校史年代的久远性,导致其与当今的教育教学实际存在一定距离。怎样让受教育者感觉他们“并不过时”?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通过有效的转化,由教育者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影响。[1]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广州市海珠区卫国尧纪念小学,坐落于广州市老解放区,有着70年的红色校史,无疑多了一份弘扬爱国主义的责任。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整理红色校史的价值,开展对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存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逐渐构建出较为系统的特色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育人策略,实现革命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德育教育及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2]
一、利用红色校史 奠定办学思想
我校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沥滘村,抗日战争期间,沥滘村便是农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据点之一,并于1950年被广州市委、市政府定为老解放区(全市仅有两个),我校正是由本村抗日英烈卫国尧于1942年所创办。卫国尧,出生于1913年,自小就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卫国尧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派遣返回已沦陷的家乡沥滘建立秘密据点,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为方便安插地下组织的人员和开展地下活动,他巧妙地寻找机遇创办了沥滘小学(即今天的卫国尧纪念小学)。他机智地与敌人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卫国尧烈士给我校烙印上鲜明的革命精神色彩,孕育了我校的内在精神并铸就了我校的外在风骨,奠定了我校办学历史文化的根基。依托这一红色校史,我校深人挖掘卫国尧的精神内涵,凝炼 “卫国尧精神”的核心为责任意识和锐志精神。责任是义务,是诚信,是自我约束。责任蕴含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与理想实现之中,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锐志就是坚决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锐志是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是对认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的执着,不惧风雨的坚忍,不图名利的忠诚。
卫国尧精神与学校的办学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基于此,我校立足实际,提炼出“明志教育”特色办学思想。明志教育高度凝练了革命先烈卫国尧的核心精神:坚毅、勤奋、担当、孝道、爱国、锐志,以爱国英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锐志精神感染师生,强化师生的责任心和意志力,培养师生坚毅、勤奋的品质,让师生以矢志不渝的意志和行动力践行对自我、对他人、对父母和对国家的责任。
二、延拓红色校史 提炼办学理念
“明志教育”是我校开发红色校史过程中形成的最符合我校校情的办学思想,我校以此为基础结合特色办学实际,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特色办学理念,指导学校整个系统工作。
明志教育为实施特色文化凝练理念。我校确定“明责明志、见心见行”的办学理念。“明责明志、见心见行”意指清楚地了解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一心一意地为志向而努力,并体现在真心和行动上。“明责”即明白责任,是爱国、担当、孝敬的思想根基,“明志”即明确志向,是爱国、担当、孝敬的精神保障。“明责明志”是育人目标,“见心见行”是育人手段,借此让师生以勤奋执着的意志、奋发进取的志向付诸真心和行动,成为爱国、仁孝、志高、坚毅的人。
明志教育为实施特色文化明确目标。我校确定了“育卫国心、践卫国行”的育人目标,“卫国心”目标包括“孝心”、“爱心”和“忠心”。对家庭而言,培养孩子一颗诚挚的孝心;对社会而言,培养孩子一颗宽厚的爱心;对国家而言,培养孩子一颗赤诚的忠心。“卫国行”目标包括“践行”、“笃行”和“厉行”。践行,即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和完成诺言;笃行,即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努力;厉行,即砥砺操行、严格执行。[3]
明志教育为实施特色文化营造氛围。我校提出“爱国于心、笃志于行”的校训,并形成了“文明善美、忠心厉行”的校风、“开明善教、真心践行”的教风和“聪明善学、恒心笃行”的学风。“一训三风”凸显了革命先烈卫国尧的人物特质和精神,还将“明志教育”强调的责任意识和锐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开发红色校史 融入教育教学
红色校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及其物质载体,要成为教育教学资源为广大受教育者接受,起到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作用,就必须要通过一定形式加以转化。如何转化?这也是我校开发运用红色校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校从德育、管理、环境、教学、课程五个维度构建一个立体的教育平台,将明志教育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从无形化为有形,从“假空”变为实用。
1.贤明·感恩德育 发扬传统美德
依托红色校史这一资源,我校的德育教育有着先天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校提出德育教育的理念是“贤明·感恩德育”,即通达明理、德行美好,学校注重以真善美为基准,以感恩为载体,希望学生能端正身心、贤达知礼。
我校积极开展与感恩有关的主题实践活动,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功能,使学生生发出爱国家、爱社会、爱父母之心以及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和行动力为培养学生孝心,学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长期开展“我帮父母做家务”活动;为培养学生爱心,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帮扶活动,为社区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同龄人提供服务与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学校每年9月30日和清明节开展烈士纪念日活动和扫墓活动,为烈士敬献花圈,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通过感恩国家与英雄培养学生的忠心。
2.廉明·当责管理 严守责任纪律
“明志教育”下我校管理以“廉明·当责管理”为核心,强调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管理中公正廉明、刚直不阿,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将责任心的柔性指标和责任力的硬性指标融为一体,重点考察各成员的责任心和责任力。
我校实行分块梯级管理为主,分条分线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中层、年级、班级的工作积极性,力求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每件事都有可追究的明确责任人。我校还实行领导岗位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分工责任到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
3.文明·善美校园 营造特色环境
为建设“文明·善美”校园并体现红色校史,我校将特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承革命精神内化成一种理念,外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我校设有卫国尧纪念馆,主要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和卫国尧的英雄事迹,校内还设有“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还围绕“明志教育”特色文化来命名建筑物、路径和广场,如教学楼命名为“锐志楼”,校道命名为“笃行路”,学校广场命名为“卫国天地”等,自觉把弘扬红色校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4.开明·锐志教学 激励为学态度
学校尤其重视教科研水平,以此作为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围绕“明志教育”特色文化,提出“开明·锐志教学”理念,倡导教师以开明的、民主的态度,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将革命先烈卫国尧奋发进取、矢志不移的精神,落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内外教学重在激励学生奋发的志向,将锐志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整合各种励志因素,课外教学借助各类特色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和勤勉的为学态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在“明志教育”特色文化感染下富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有敢于开拓创新的坚强意志,强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开展课堂质量提升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科研课题《英烈精神的传承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科研教改的能力,总结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5.聪明·精智课程 培养精忠学子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指出“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依此,编纂红色校史教材和开发红色校史課件即是我校“明志教育”的“最近发展区”。我校建立与创建了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聪明·精智 ”课程体系,重在培养精忠而足智的师生,将爱国精神、担当精神、孝道精神灌注到课程体系中,并据此开发出具有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建构起较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
(1)开发红色精神校本教材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成了一个新亮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材。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立足于沥滘村和卫国尧纪念小学的红色校史资源,我校组织专任教师开展挖掘红色校史的校本教材研究。比如以卫国尧的精神内涵为主题,把其中的事迹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把传承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资料与要求,编写出《红色精神》校本教材;巩固已有学校德育的成果,总结收集成果,形成德育校本教材,还编写了文明礼仪教材和适合实际操作安全救生等多本校本教材。
(2)融入红色校史开展活动
学校重视特色项目建设,打造体艺和科技教育全速发展的特色项目重点工程,并把红色校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明志教育”深入学生心中,形成我校特色办学的鲜明旗帜。
围绕“明志教育”中的育人目标,我校开设了篮球、游泳、美术和科技等特色项目。篮球运动以“合作约束,团结共进”为口号,是卫国尧精神中责任意识的体现;游泳运动以“执着坚忍、坚强不息”为口号,是毅力与坚持的体现;科技教育以“勤奋创新、争夺荣誉”为口号,是集体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体现。
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校红色校史并认同“明志教育”办学思想,我校倡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以论文、随笔等各种形式,总结对卫国尧烈士及“明志教育”办学思想的理解,并以科组或年级为单位展开研讨。
我校还利用红色校史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讲红色故事系列讲座”,聘请党史部专家来学校作红色报告,回顾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学校定期开展“讲红色故事比赛”,引导学生体验红色精神,感悟革命家的精神。
此外,我校组建具有红色校史特征的社团组织,组织学生进入革命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传承革命精神,回报老革命区人民。以庆祝建国、建党纪念日为契机,深入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电影展播和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广大师生重温革命烈士的光辉历程,加深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认识。
关于红色校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探讨,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理论发展尚不成熟。但是我校用实践证明,红色校史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要进行有效挖掘和开发,就能发挥链接历史并启示今天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树立爱国思想,激发当下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有情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水弟. 红色文化与传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06)
[2]朱小理,杨宇光,胡松.关于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必然性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09(11)
[3]陆慧芬.红色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四个有机结合.才智期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