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2017-07-23林桂清
林桂清
推动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林桂清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独立学院蓬勃发展10余年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其必然面对就业率的挑战。所以,不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独立学院自身的角度来说,以职业指导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该文结合帕森斯和霍兰德等人的理论,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状况和职业指导现状,以期能有效推进独立学院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职业指导 独立学院 大学生就业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65万,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占100多万。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也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向市场化的自主择业阶段。就业的多元化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了毕业即失业的境况。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就业市场上具有文凭号召力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受到动手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的挑战,在这两方面压力的双重夹击下,使得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处在一种尴尬的局面。在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完全往应用技能型培养的现实状况下,推动独立学院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这也是职业指导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2 开展独立学院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2.1 职业指导的几个重要理论
职业指导作为一个概念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最初起源于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他在1908年出版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首次系统阐述“特质—因素论”,即“人职匹配理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每一种职业也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个体需要寻找符合自身人格特质的职业,这样效率会更高,人生也会更幸福。另一位著名的职业指导里程碑人物——约翰·霍兰德,他的“人格—职业类型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等,这就是他的“六边形理论”。霍兰德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格要跟不同类型的工作环境相适应,在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得到乐趣和满足。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和霍兰德的“人格—职业类型理论”作为重要的职业指导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预防性职业指导,即在大学四年内全程做好规划,规避就业风险,不断强化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能够缴纳高额的学费,其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但也存在部分相对贫困的家庭。针对不同学生,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资源评估测试也具有重要意义。就业资源评估测试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量:
(1)遗传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生理特征、个人风格等子项。
(2)主观因素,包括观念、信念、就业期望、就业动机等子项。
(3)习惯行为因素,包括所学专业、受教育程度、一技之长、经验、准备程度等子项。
(4)社会背景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影响力、家庭背景、一般经济状况、个人可利用资源、婚姻状况、可流动性等子项。
(5)信息因素,包括信息对称度子项。
2.2 职业指导对于独立学院本身、学生的意义
按照国家“招生计划与生源和就业率挂钩”的硬性要求,生源数量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需要因素,就业率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也是生死存亡的高压线,做好职业指导首先对独立学院而言关系自身发展。
独立学院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往往只有在低年级的时候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年级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并不能贯穿大学始终,缺少了连贯性和针对性,也没有相对应的职业指导咨询师进行精细化的指导,许多学生面对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时,无法找到有效的帮助途径。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本科最后一个批次,这个群体的学生学习成绩平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个人兴趣较为广泛,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事务,因此也相对普通本科学生交往能力更强。如果用约翰·霍兰德“人格—职业类型理论”分析,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属于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等,就业资源评估的结果为就业观念强,就业期望高、人际关系影响力和家庭背景的得分都会比较高,这个类型的学生更适合进行演艺类、自主创业等类型工作。
但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劣势也非常明显。首先他们不具备高职学生强有力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没有普通本科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个人素质。其次,独立学院教育模式还仍然是传统本科教育模式,无法跟社会实践密切接轨。第三,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认可度低。独立学院师资培养不足,教学投入有限,导致独立学院不能有效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第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期望高。独立学院学费高,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在求职过程中相对理想化,就业期望高,存在较多考虑当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的职业规划等问题。
3 推进职业指导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的建议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总体特征推进职业指导会更加有的放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独立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
3.1 在学生培养上,强化全程化职业指导理念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更加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一般相对较为社会化,也是相对较有竞争性的专业,大多数独立学院也提供给学院二次选择专业的权利,因此大多数同学都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独立学院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一般是大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三阶段的就业指导,缺乏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兴趣具有长期性,职业发展也具有连续性, 因而职业指导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职业指导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要随着专业教学的逐渐深入,针对每一个专业都开展有关职业指导的精细化讲座和课程,进行专业细分,有效解决专业和职业的匹配度问题,特别要拓展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发展性职业指导理论认为, 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 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大学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职业指导侧重点,大一阶段应侧重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大二阶段应重视培养专业和预期职业的匹配,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把握职业的要求,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大三阶段应重视细分职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习、社会实践和培训机会,并开设一些有关职业选择或综合素质拓展等课程;大四阶段应注重就业指导,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心理辅导,比如应聘、面试、因家庭条件优越而产生的择业心理调适等。
3.2 加强职业指导专家化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学生脑子活、社会活动能力强,但是不少独立学院囿于自身能力限制,职业指导队伍一般是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任老师,职业指导专家化建设一直提不上议事日程,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流于形式。只有实现职业指导队伍专家化建设,才能精细化、科学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教育部规定,应按不少于学生人数1∶500配备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指导队伍专家化,一是要从体制上加强建设,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部门,并下设专门的职业指导咨询师队伍,针对独立学院内部以专业为单位加强职业指导服务;二是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开展座谈会,合作开展具有开拓性的理论调研等工作;三是要到同类院校加强交流,不断拓展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3 加强学生的分类职业指导
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维度,应对不同的人群分类加强职业指导。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好,脑子活,社会活动能力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都很强,职业路径清晰,独立学院应加强对这一部分同学的创业支持,不论是创业资金支持,还是指导老师指派,要不定期询问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独立学院也存在一部分家庭困难、本身能力有限的就业困难群体。他们一方面缴纳了高额的学费,另一方面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家族和父母的期望这种无形压力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很大。针对这一群体,他们首要解决的是建立就业自信,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这一部分群体往往存在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茫然无措状态,对此,应做好就业信息搜集,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告知家庭困难学生,使其顺利就业。
4 结语
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独立学院除了要做好招生和教学外,还应大力、持续、全面地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培养出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毕业生,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本科人才。
[1] 弗兰克·帕森斯.选择一个职业[M].1908.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 黄跃鹏,陈炜,等.就业力提升——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