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起源新探——基于骨刻文发掘研究工作
2017-07-22吴再亮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为产生文字记录的档案提供了重要条件。随着骨刻文发掘研究工作进行,我国文字起源可追溯到骨刻文。随之,中国档案起源也应有所变更。在本文中,笔者首先阐释了陶器符号与甲骨文之间断层现象,再次介绍了骨刻文发掘工作以及带来的影响。最后,对骨刻文档案性质进行界定,提出中国档案起源应为骨刻文档案,以此希冀引起档案届关注,为档案研究贡献意见。
关键词:古代文字;档案起源;骨刻文
Explorations on Chinese files new origin
Abstract:Chinese ancient text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files provide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files . With carved bone excavation research work, our word origins traced back bone inscriptions. China files can also be traced back to the bone inscriptions fil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fault phenomena between oracle and pottery symbols.,then introduces carved bone excavations. Finally, I define the nature of carved bone inscriptions file and propose that chinese file origins carved bone file.Hoping to arouse concern in archival research field.
Keywords: Ancient Text file origin Carved bone
档案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祥和进步程度密切相关,考察我国档案的起源,“对于我們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识和研究档案,科学地管理档案,了解人类的文明史以及我国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而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产生文字记录的档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009 年,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2]将某种早期文字定名为“骨刻文”。[3]随之,引起学界轰动,我国文字起源追溯到骨刻文。随着骨刻文发掘研究工作进行,我国档案届人事也开始介入中国档案起源再研究。目前,基于骨刻文的中国档案起源研究稀少,笔者将借助刘凤君教授研究成果与档案理论结合,探秘中国档案新起源,以期引起学界关注。
1 陶器符号与甲骨文出现断层
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了甲骨文,经历多次发掘,获得了15万余片甲骨文,据考证属于前1300—1100年的遗物,该时期甲骨文已系统、严密,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但是如此成熟的文字必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年,此发现只能追溯三千年历史,“再往前的夏代,乃至“三皇五帝”时期,中华祖先们使用的是怎样的文字?轩辕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所造的字,难道只存在于神话之中?3300年前的安阳商殷甲骨文已是六书具备的成熟文字,它的发展演变起码经过了1000多年,那么它的源头又是什么?如何衔接仓颉造字时代到甲骨文字时期一千多年间的历史空白?......一连串的疑问始终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4]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的展开,在出土文物中不断提供了关于古文字起源的新资料,专家学者对此给予了关注,并前后三次对相关古文字的新的考古资料展开了讨论。“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一些彩陶钵上刻着符号,共有22种不同的样式。第二次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出土的陶器上,刻有象形的符号。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良渚文化和龙山时期丁公遗址、龙虬庄遗址的多字陶文的发现,当时引起了古文字学和书法史学的学者的关注和讨论。”[5]裘锡圭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他明晰地指出:“就汉字形成的历史来说,在大汶口文化原始文字和商代文字之间还存在一些重要的缺失环节。并且已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原始文字只是用作族名的一些单字,因此我们对当时的原始文字的全貌还是不清楚的。就是在已发现的商代前期文字里,也还找不到明确的记录连贯的语言资料。这些情况都给研究汉字形成问题造成了困难”[6]。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大汶口陶尊上的刻划已经是字[7]。但目前这种符号还发现较少,和双墩陶刻符号一样,是一器一字,只是起到一定的标志作用,不足以说明是一种记事现象的文字。
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符号不足以称为文字,那么衔接陶器符号与骨刻文的文字是什么呢?
2 骨刻文——传承陶器符号,衔接甲骨文
2005年春,刘凤君教授在济南看到一块上面刻着花纹的小骨头,当时他经过认真研析后肯定地作出判断:“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刘教授的发现和认定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2007年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骨刻文,当时他进一步认定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500—40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它和安阳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没有占卜痕迹,是一批记事文字。”
骨刻文继承了陶器符号。我们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系统:第一大系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陶器符号;第二个大系统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淮河流域的双墩文化以及辽河流域的小河沿文化陶器符号。第一大系统对骨刻文影响较小,直至第二大系统的大汶口文化和双墩文化陶符号,符号造型复杂多变,用笔随形取姿,直笔弧线皆用,多是对物象直观的描绘和组合指事,所以应属图画符号。从总的艺术风格分析,骨刻文应该是继承了这一系列陶符的传统,特别是象形和指事创作指导思想,骨刻文全面继承并很快发展为主要的造字规律。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因为在关中地区也发现可骨刻文。[8]
甲骨文继承了骨刻文。甲骨文主要是继承了骨刻文的造字规律和物质媒介以及雕刻技法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象形和指事两书对甲骨文的影响更大,甲骨文很多字直接继承了骨刻文的特点和风格,刘凤君教授与其他教授[9]还利用甲骨文和金文成功解读了骨刻文。
骨刻文发现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实证明了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其次,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时间,正是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时期。骨刻文的发现,把这段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再就是,骨刻文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但前两种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纪前就消失了。而中国文字自骨刻文演变起,与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脉相承,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的一份历史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3 骨刻文档案——中国档案新起源
首先从档案定义看骨刻文档案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定义的表述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冯惠玲、张辑哲主编的《档案学概论》的定义为:“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由诸多档案的概念有四大要点:一是社会性;二是历史性;三是确定性;四是历史记录性。[10]
骨刻文记录内容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刘凤君教授在山东地区发现的骨刻文,“多刻于人骨、兽骨、牛骨肩胛之上,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结构布局有章可循,有些偏旁也多次出现”[11]。骨刻文与自然界自然形成的记录不同,具有社会性。
历史性是指档案是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或者尚未形成的东西。骨刻文所记录事物必然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在此不做过多阐述。档案的确定性是指档案内容信息具有清晰性和确定性。经过不断研究,刘凤君教授初步认为解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五种: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型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和彝文比较解读法。通过五种解读方法结合运用,阅读骨刻文成为可能,所以骨刻文所记内容具有确定性。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性质。我们可以通过骨刻文与甲骨文的继承关系,考察骨刻文记述内容的原始记录性。骨刻文与甲骨文两者都主要以骨头为载体,甲骨文发展为成熟文字,载体只用龟底甲板和牛肩胛骨。同时,骨刻文发展到后期,几十字成行的布局大量出现,为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奠定了基础。后期用于宗教祭祀的骨刻文逐渐增多,也出现了在肩胛骨上钻凿、烧灼占卜和刻字记事现象,这种做法和目的直接为甲骨文所继承。甲骨卜辞是我国殷商时期王家卜官在占卜活动中形成的,是对当时这一社会活动的直接记录。商周时代,人们对占卜非常认真、严肃,整个过程有一套规定。殷商占卜的准备阶段,分为取材、整治,即削锯、刮磨、骨板的钻凿等三个部分。龟骨的取材通过杀龟解决。可以说甲骨卜辞是当时国家管理形成的文件,因此它具备了档案定义所规定的强调其直接形成的必要条件。那么作为甲骨文的源头,骨刻文也具备此种性质。
综上所述,“骨刻文档案”符合档案定义。
其次,从档案产生条件来看,文字是产生档案的必要条件,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就开始用文字记录社会活动,并将记录保存下来,成为档案。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可以书写的语言符号,它可以表达意念,交流思想,记录经验,并将人们的思想和经验传向远方,留给后代。显然,只有这种记录历史的手段产生,才有作为“历史记录”的档案的形成。也可以说,文字的形成是出现档案的根本条件。骨刻文作为我国文字的新起源[12],必然是我国档案新起源。
笔者认为,我国档案线索应为“骨刻文档案——甲骨文档案——金文档案......”
结语:研究档案起源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丰富人们对档案现象的思维认識,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同时,档案起源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本源意义上研究档案现象的产生、发展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我们也应认识到档案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如研究档案起源工作更多的需要借助历史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档案人多多关注借鉴其他学科,更新档案研究成果。骨刻文作为现阶段认可的中国最古老文字,也使骨刻文档案成为档案新起源。
注释
1 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2 刘凤君,男,字龙朋,号神通居士,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山东大学任教。主要从事考古学、美术史和古文字教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研究。刘凤君教授现任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骨刻文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博士点通讯评委、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
3 参见刘凤君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第1—18页。
4 姚榕华、赵鹏、成岩等:《穿越甲骨文衔接文明史的空白--刘凤君发现与解码骨刻文纪实》,《商场现代化》,2013第22期,第30-37页.
5 张朋川:《中国古文字起源探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24期5版,第28—37页。
6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第23页。
7 参见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8 刘凤君:《昌乐骨刻文关中地区有“姊妹文”》,《齐鲁晚报》2009年7月24日;刘凤君:《骨刻文外省又有姊妹文》,《齐鲁晚报》2010年7月15日。
9 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到目前为止,丁再献在其兄丁再斌的帮助下从刘教授已收集到的200多件骨刻中破译了350多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骨刻文演变。为使读者更加直观,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
10 参考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6页。
11 于怀峰、李齐:《踏骨刻文破译履迹寻中国文字源头》,《文化月刊》,2011年第11期,第90-93页.
12 参见刘凤君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1),第1—18页。刘凤君教授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他的主要根据是:一、这批刻划的字符很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二、这些刻划多数象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图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三、这些刻划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寻,有些偏旁多次出现;四、有许多骨刻文成行刻字,有的几个字,有的十几个字,也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个字,已经出现辞章;五、近些年在山东省的邹平、桓台等县市,以及江苏高邮龙虬庄和西安花楼子等地都已发现过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字,只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怀峰,李齐. 踏骨刻文破译履跡 寻中国文字源头[J]. 文化月刊,2011,08:90-93.
[2]刘凤君. 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的释读方法[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20-124.
[3]姚榕华,赵鹏,成岩. 穿越甲骨文衔接文明史的空白——刘凤君发现与解码骨刻文纪实[J]. 商场现代化,2013,22:30-37+1.
[4]余光仁,尼松义. 再访“骨刻文的发现者”刘凤君教授[J]. 东方收藏,2011,10:10-11.
[5]刘宝森. 走近骨刻文发现者刘凤君教授[J]. 东方收藏,2012,06:88+95.
[6]刘凤君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 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1-30A07.
[7]刘凤君. 山东地区骨刻文分布与分期[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6:63-66.
[8]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1—18.
[9]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
作者简介
吴再亮(1985-),男,山东省枣庄市,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