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7-22陈显春

卷宗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经费农家书屋图书管理

陈显春

摘 要:甘肃省作为首个进行农家书屋建设的示范点,2005年至今,农家书屋工程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但因人为、社会、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力图从经费保障、藏书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对策,实现农家书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管理;经费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村文化需求,由政府在行政村组织筹建的、村民自己管理的、能够为群众提供书报刊和音像产品视听阅读条件的 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使命,是农民获取知识、资讯的重要媒介之一。

1 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的背景

甘肃省是全国首先进行农家书屋建设的省份。2005年12月17日在榆中县15个行政村挂牌后,甘肃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被列入国家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之一。每个书屋投资按3万元设计,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为每个农家书屋配置2万元的图书、报刊及音响制品等,市州、县、乡镇负责解决书屋的书柜、桌椅、办公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原则上要求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文化需求,而农家书屋图书管理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必然。

2 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家书屋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且问题突出,尤其表现在图书管理方面。

(一)藏书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藏书更新较少。甘肃省农家书屋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家书屋,藏书总量基本维持了初建时期的水平,且藏书年代久远,鲜有更新,甚至部分书屋藏书总量略有下降,藏书质量远远滞后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滞后于农民的知识文化需要的更新速度,滞后于农民对社会文化的期许,已然影响到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满足。

2.藏书质量欠佳。农家书屋建设初期,藏书或来自于政府采买,或来自于社会捐赠,没有切实根据农村发展的需求和差异性来决定书刊读物的类型,从根本上远离了群众的需求;由于采买书刊等产品的资金有限,配备的图书总量有限,捐赠图书基本内容陈旧、质量难以保证,能够指导农村发展实际的图书较少,有针对性的能够指导农民致富的图书较少,能够满足不同农民群众需求的图书极少,甚至于部分图书是为了“凑数”,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家书屋的发展,甚至不少农民对农家书屋有所“非议”,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图书管理方式落后

农家书屋采取的是“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农民自主管理”的工作方法,基本按照“免费阅读、自我管理”的原则在书屋“管理者”的管理下运行。在书屋初建的时代,这些管理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随着现代传媒的异军突起,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智能产品的作用尤其明显。

1.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白银市景泰县的统计数据显示,95%以上的图书管理人员由村干部且多数是文书代理,100%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长期的图书管理业务学习;另外,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身兼多职,更多时候被村务缠身,而管理员又是公益性岗位没有工资,导致农家书屋图书管理混乱,甚至有书籍流失、监守自盗的不良事件发生。

2.图书管理工作没有与时俱进

2.1图书管理管理登记制度落实不够。景泰县喜泉镇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7.6%的村子台账齐全,借还登记清楚,其余各村或登记混乱,或直接没有台账,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

2.2图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农家书屋图书管理没有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基本没有配备电子计算机、没有普遍的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终端,不能调动群众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白银市景泰县的调研数据显示,100%的农家书屋仍然采用传统的借阅、管理方法,没有创新“扫码”服务等现代服务手段。

(三)图书管理经费不足

甘肃省农家书屋是公益性的,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后期运转经费尚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直接影响到了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转,基本图书修补、增置、上架、管护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更是奢论,因此,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前期建设轰轰烈烈而后续补给“断顿”,成为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的硬伤。

3 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的对策

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不仅要实现对现有图书资源的盘活利用,而且要大力地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开发,促进村镇文化娱乐阵地建设,形成合理共享文化资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多渠道统筹管理经费

图书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耗资较大的工作,针对农家书屋的公益性质,图书管理经费应进行多渠道筹措。

1.政府投入保障基础运转。各级政府应将农家书屋图书管理经费列入预算,基本保证图书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运转。

2.社会筹措保障有序发展。借助“四议两公开”制度,将图书管理与“一事一议”深度融合,通过筹劳的方式,将村内喜欢图书管理并愿意为公益事业付出的人員“选调”到农家书屋,从事图书管理工作,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解决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不善管理的问题。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可适当将部分资金用于图书选购、管理,为村民提供较为优越的文化娱乐环境。灵活应用社会捐赠,通过社会团体、个人等的力量,丰富图书规模,提高管理水平。

3.开展活动获取资金支持。借助农家书屋这一平台,村级为主,政府协调,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如,春节期间在农家书屋开展写“春联”活动等,在丰富农家书屋的文化内涵的同时,适当收取一定活动经费,用于图书采购等,盘活农家书屋场馆资源和图书资源。

(二)创新图书管理模式

1.整合资源优势。随着“空心村”的实现,部分村组青壮年流失严重,图书资源闲置,创新“中心-投放点”运行模式,以中心带动投放点,发挥“聚”效应。即将部分距离较近的书屋整合为一个乡村图书中心,被整合的村组根据村民的实际读书要求,设立投放点,投放点的书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及时与图书中心协调调整,便于图书资源的优质化,便于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也能够适时解决村民的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利民、便民。

2.社会化运营模式。图书管理是农家书屋正常运行的生命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化运行尤其是政府购买服务型农家书屋图书管理模式是解决农家书屋图书管理的合理选择。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服务,中标机构根据自身图书管理能力提供优质图书资源、管理及服务的模式,采取“农家书屋+企业”的方式,由企业根据农户不同需求统筹管理图书、优化配置图书,形成合理的图书管理运转结构,便于村民在农家书屋工程中最大限度获取文化权利,享受文化生活。

(三)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

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也要及时跟进。图书管理信息化首先需转变理念,解放思想、将图书管理信息化纳入农家书屋图书管理的发展规划,摒弃传统的封闭的管理思路。农家书屋的信息化要借助文化下乡活动,将省级、高校图书馆、市级、县级图书馆优质的图书资源通过大数据或电子图书的形式对接到农家书屋,形成电子图书资源管理库,为群众提供“扫码”服务,吸引信息化时代下村民的眼球,形成“随手览尽世界图书”的图书管理格局。

参考文献

[1]李艳.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研究 [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霍晓勇.关于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图书档案,2015(15).

[3]邓文婷.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猜你喜欢

经费农家书屋图书管理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访工作的思考
关于技工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建设研究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图书管理
谈数据挖掘为图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