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蛋糕店》后殖民主义视角再解读
2017-07-22曾思
曾思
《幸福蛋糕店》是作者嘉丽帕金以大屠杀过后的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为背景,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安琪和她经营的那间小蛋糕店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并以此来揭示卢旺达大屠杀的残暴,反映大屠杀后卢旺达人民的生活和心灵重建。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幸福蛋糕店》进行再解读,深挖作品内部的西方殖民带来的危害。
一、概述
该作品围绕安琪和她的蛋糕店展开情景。安琪为各种各样的客人制作精美蛋糕,每一个蛋糕的背后都有一个以大屠杀为背景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个个蛋糕的故事,揭示了无情的卢旺达屠杀历史。这本书从安琪的故事开始,一路慢慢地烘焙出整个卢旺达以及坦桑尼亚等邻国的非洲民族故事。1994年4月到7月,卢旺达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在约100天的时间里,有约80万人被杀害,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后殖民主义主要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的问题”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它指的是殖民地独立之后,西方通过文化霸权,妄图在精神文化上控制新国家,使得这些国家不仅仅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殖民主义的宰治,更是在文化上受到西方的控制,失去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幸福蛋糕店》的后殖民主义分析
(一)民族身份认同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主义的关注点之一,身份认同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以及如何和为什么要追问是谁。殖民机构对自身话语的不断宣传,实现了西方话语的霸权地位。在《幸福蛋糕店》第一章——银婚纪念日中,大使夫人万伊卡太太便是一个被西方殖民文化侵蚀的妇女。文中讲到万伊卡太太到安琪的蛋糕店中,希望安琪能为她的银婚纪念日订做一个蛋糕,而这个蛋糕必须和结婚蛋糕一模一样。但是,安琪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传统的结婚蛋糕。蛋糕全部是白色的,这是白人的传统。在安琪看到过的许多蛋糕中,这个结婚蛋糕是最令人失望的。安琪心里想到,“当然,万伊卡夫妇结婚的时候,多数人还是以为白人的品味是最具有代表性,但是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大家应该都已经看清,早期多数人的想法其实是盲目崇拜,白人哪里能够代表所有人的时尚和品味呢,更谈不上权威吧?”虽然万伊卡太太是坦桑尼亚人,但是受到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她完完全全是白人思维,盲目地崇尚白人的审美,认为白人文化是高尚的。这体现了殖民主义文化侵略导致殖民地人民难以认识自己的民族身份,反映殖民机构对被殖民地的文化侵略。
(二)民族语言的消亡
西方的殖民行为使得殖民地的民族语言逐渐消亡。民族语言不仅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认同。西方殖民者推崇英语,将英语变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这导致很多殖民地的语言“失语”与混杂现象。作品中,安琪表示想慢慢学习卢旺达语言时,贾沙纳说:“你知道科技学院有夜间部的课程吗?也有教英语的课程。我们校长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双语能力。”安琪也意识到了贾沙纳的话,双语代表的是会说两种语言的人,卢旺达人民至少会两种语言:卢旺达语和法语或者卢旺达语和斯瓦希里语,但是安琪知道,當校长提到双语时,他想到的只是英语和法语,这些都是白人的语言。安琪不禁说:“难道校长认为我们自己的非洲母语不算语言吗?”(第九章——欢送会)从作品这些小细节可以看出,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英语已经渗透到卢旺达人民的生活中,而且卢旺达人民被迫学习新语言,放弃自己本民族的卢旺达语。卢旺达人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文化,随着西方的殖民入侵,即使他们在肤色长相上是卢旺达人,但是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最终也会变成只有西方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如果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的话,失去民族语言,那么这个民族也就面临失去民族文化的危机。
(三)族群的冲突和重建
西方殖民者强行将卢旺达人民分为了图西和胡图两个族群,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西方殖民统治及其意识形态构建和固化了图西族和胡图族的边界,使两个族群对彼此和自身族群的身份认定深受西方殖民统治及其种族文化意识的影响。在《幸福蛋糕店》一书中,多处体现了族群之间大屠杀过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冲突和重建。书中第六章——久别的重逢里,狄多奈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讲到了图西族的人被赶出其父亲执教的卢万达国立大学时,马上停下来对安琪道歉。现在,人们已经不讲图西族和胡图族了,大家都是帮亚尔旺达(卢旺达人,Banyarwanda)。卢旺达人民在经历族群的冲突之后,决心重建族群,抛开过去的区别,成为自由平等的卢旺达人。
三、结语
《幸福蛋糕店》一书最震撼人心的就是通过蛋糕背后的一个个伤心故事,揭示了卢旺达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惨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剖析,揭示了作品中反映的殖民主义带来的族群灾难后所经历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语言消亡、族群冲突与重建的危机。这种后殖民主义角度的分析使读者更深入地体会到西方殖民主义给卢旺达所带来的伤害。
(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