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学校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2017-07-21才华
才华
摘要: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为例,通过对专家教师的访谈,从学习者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学习动机、师生地位、教学方法、教学信息与技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关键词:国际学校;中文教学;发展变化
据《2016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共有661所国际学校,其中包括外籍国际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公立学校的国际部或国际班。其中,北京就有80所知名国际学校,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为例,通过对四位对外汉语专家教师进行访谈,浅析北京国际学校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期对国际学校的中文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一、国际学校中文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学习动机差异化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内部动机方面,专家教师在访谈中指出以前的学习者大多以掌握第二语言为学习目的,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而相较于早期的留学生,现阶段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则呈两级分化的态势,一部分学习者表示以后会去国外读大学,中文成绩的好坏对其发展并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对中文学习动力不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他们认为学好汉语会对其未来就业有所帮助,未来甚至很可能会选择去中国的大学继续深造,所以为了个人的发展,这些学生更容易在高年级阶段坚持下去,有比较强的内部动机。
在外部动机方面,随着中外贸易交往日益密切,很多外国人由于工作原因举家迁往中国生活,因而近年来国际学校学生生源更易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更容易受父母更换工作、同龄人转学等外部因素的制约。
(二)师生地位的变化
办学初期,汉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较少开展课堂活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近年来教学主张以“教师讲解示范,师生互动理解,生生互动练习,个体独立完成”的教学理念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其中教师的“讲解示范”环节只占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更加利于贯彻执行对外汉语教学“精讲多练”的原则。此外,教师作为指导者,也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出建议,这不仅包括对课堂知识的讲解,还包括对课后自学材料的推荐、对中国大学的申请建议、中国旅游路线的介绍、HSK报考指南等综合性的、涉及语言文化各方面的指导。因此在国际学校中,学生已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指导范围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直以来,汉语课堂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法,即“由上而下”的、追求具体化、规范化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能动性(刘淼,2005)。随着课堂上师生地位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同时,教师也建立了更适应具体教学场景、立足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比如,访谈中有的教师谈到课文《谁来买单》,该课文内容是中外消费观的比较,教师通过开展辩论赛、戏剧表演、复述课文、看视频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语言和文化内容,而不再拘泥于任務教学法、交际法等具体的教学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活动形式的刺激,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为生动、立体的认识。
(四)移动学习发展迅速
在信息技术深入各个领域的社会环境下,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应该将新技术与成功的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相结合,不断开创汉语教学的新局面(张会、李玉顺,2011)。参与访谈的每位专家教师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但其中一位汉语教师几乎不使用课件,其他教师都会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他们会根据每个学期学生的特点、国别、汉语水平来调整课件,专家教师指出多媒体课件既可以重复使用,又可以满足灵活多变的教学需求,即使不使用也可以为教学提供思路。其次,移动设备的学习软件、学习网站、光盘等学习工具使汉语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而移动学习凭借其灵活性、情境性、趣味性、移动性等特点受到了留学生和汉语教师的青睐。
(五)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变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刘珣,2000)。国际学校的中文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渗透在语言教学之中,一般不会单独开设文化课程。随着国际学校多元的文化氛围日益突出,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所在学校也专门开设了中国文化体验课程,每次课程包括语言学习、文化体验、成果展示三个环节,低年级阶段的中国文化体验内容以“物质文化”为主,如体验中国饭馆点菜、制作传统风筝等,而高年级阶段则会涉及许多与“精神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参观皮影戏博物馆,了解皮影文化并体验皮影制作等。
二、发展趋势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国际学校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给汉语国际推广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问题。既需要移动学习的材料能够适应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国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又需要汉语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辅助教学。第二,关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选择问题。文化教学的内容应依据学习者国别、汉语水平、学习周期和当地文化体验资源进行选择和设计,而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的形式来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第三,关于基础研究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针对于海外国际学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多,而对国内的国际学校汉语教学系统性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国际学校的基础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大研究空间。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国际学校汉语教学变化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分析了国际学校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希望可以引发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2016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http://www.sohu.com/a/120759254_380485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会、李玉顺, 移动学习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20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