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画面品质与个人语言的建构

2017-07-21陈定根

神州·上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建构材料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影像技术、新材料等等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许多新的可能。对于以材料为主体的艺术创作来说,随着材料的不断更新和增加,对画面品质的理解就更加迫切了。我们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在丰富多样的材料中进行把握,使材料品质有利于画面品质更好的体现,才能更好地促使个人语言的建构。

关键词:画面品质;个人语言;材料;建构

一、材料为主体的画面品质

艺术家是社会的人,艺术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而对于材料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发现。下面从我对中国敦煌壁画的亲身感受以及对西方圣像画的实践和认识来谈谈画面品质。

1、敦煌壁画画面品质的感受与实现

当我第一次走进洞窟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宗教的精神,而对于我来说敦煌壁画是为了宗教传播还是供养人派人绘制的,其实都不太重要。因为敦煌壁画流传到现在其最主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是佛教传播和民族大融合下的产生,它灌注了绘制者的虔诚,所以具有的宗教精神性,但是接着而来的是历史的气息和岁月的痕迹。在那暗淡轻凉的洞窟里三种感觉交织在一起。如(右图12)仔细看你还可以注意到的是脱落或者划痕微微露出那古朴的底子。麦草泥,那么普通和朴素的材料与画面的流畅的墨线或鲜艳的矿物颜色搭配在一起组成了如此美丽的画面。它透出的是一种亲切的感觉,不是华丽而逼人。也许是环境而促使这种感觉,也许是这最朴素的材料所散发出来。而对于考古或保存文物的人来说这颜色的脱落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在我看来,透出来的底虽然对原画面的整体性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截取一个部分作为一幅画来看,它无论是材料还是画所表达的思想会展现出新的意义。这是岁月赋于它的,削弱了它的宗教性,而给予了它更多艺术感。恰恰是这样才是它现在魅力的所在。看着这些画面,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人,想到了古代人在有限的材料和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绘制出来那么精彩的壁画。颜料的寻找、研磨、洞窟的开凿到绘制,虽然他们怀着的信念绝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是这份执着对于我们艺术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绘画发展到现在这极端多元的世界,无论材料还是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丰富,但是许多艺术家在创作的道路上却失去了方向。或有人说是选择多而使人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古代的人是没选择只能这样做,他们简单得多。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一种信念一种执着,使他们创造了那么精彩的艺术。

而对于有别于中国的西方来说,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与敦煌壁画相似的绘画,那就是圣像画虽然材质不一样但它们有着相似的品质,同样是宗教精神性的产物,在圣像画的画面中与敦煌壁画一样融入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可以说他们是用“心”去绘制圣像画的,如果我们想体会他们那份虔诚的心最直接的方式是对他们所绘制的画进行临摹,而相对于敦煌壁画来说圣像画的临摹能够更方便更直接地感受他们的那种精神,这与传统圣像画底子的制作和绘制过程的严谨有很大的关系。

2. 圣像画画面品质的感受与实现

由圣像画底的制作就是一个人磨练的开始,一张40CM×40CM的单芯木板,由熬胶,布的选择,裱布,刷十二层或以上的不同比例的底,以至后来的打磨和抛光,是一个对于艺术追求者对艺术执着的测试。底子制作整个过程的严谨性,这也是圣像画能够保存几百年的原因之一,时间的永恒性是与宗教精神相吻合的。

在圣像画的临摹过程中,因为可变的因素比较多,而很难达到自己想象的效果,如果过于参照原画会把画面画死或者过于工艺,有时局布出现了好效果再处理就不见了,一张整体效果无法预见的画,如果没有注入自己的精神进去是无法实现其品质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說临摹的圣像画已经去掉了宗教的信仰,所以它不能像那些虔诚的教徒一样给予画面的那种精神性,更何况我们临摹也不是为此,而是为了去感受古代人对宗教信仰的那种虔诚,那份纯粹,而用我们对艺术追求的虔诚,去经历他们的那份纯粹,只有用纯粹、执着的心去追求,我们才能在这过程中更加清楚自己的心,只有这样画面才能显现出独特的品质,也可以说是艺术家个人品质的体现,对不同的人来说,或许圣像画的临摹不能使自己得到我上面所说的自我的品质的实现,但经过圣像画临摹这样的磨练,我们至少得到的是对事物或者说是材料的不同角度的眼光,同时对艺术的追求的一种定位。

二、画面品质与个人语言建构

画面品质是个人品质的一大体现,个人语言的建构应该立足于画面品质的追求。材料是体现画面品质基本,一个人选择的材料、使用方式与个人嗜好和性情有很大关系,反过来体现了这个人的某些特性。个人语言的建构是一个认识的漫长过程。下面我从个人研究材料的过程中对材料、画面品质和个人语言建构的体会浅谈一下感受。

竹林系列作品(右图13)是我对个人语言研究的一次探索,我主要以装载信息、图片的纸为主要材料在画面中通过拼贴撕扯使它重新回到纯粹,而它是具有历史性的,曾经装满各种信息的纸,完成了它的功效回到空白的从前,在这里它或是叶或是竹杆,也可以说是一张重新装载内容的纸,这也是我对中国画中留白的一种挪用,所谓的留白,是在画面上的某部分不着笔墨,不作任何描绘,有意留下空白,因为空白的画面其本身可以形成某种空间,甚至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它可以很小,小到一支花、一片叶就可以把它布满,它可以很大,大到几根竹杆、一片天空,在中国画的画面上,这些没着墨的地方可以引起人无穷无尽的遐想;同时它还有利于材料质感的体现。竹在中国古代是许多文人画士常画的题材,有高风亮节的寓意,而对于我来说,竹更能勾起我思乡之情,想起儿时那种无忧无虑在竹林旁玩耍时,清风吹动著竹叶,敲打着竹枝的清脆声音时而送来一屡屡的阳光,它是生命的印证,我用仰望的视角,是

对象征生命之竹的敬意,曾满载信息的纸回到了从前的纯净,化成一片片似盘旋似向上的白用它内部最直接的质感展现在画面当中,具有最纯净的品质,可以说它与象征生命的竹的品质是相似。

金鱼这系列的作品(右图14)是我对另外一种材料在其它主题的另一个尝试,用西方传统的丹培拉与意象的金鱼相结合。古老的丹培拉绘画因其品质高贵和种种物性与中国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我在这系列作品中选用丹培拉的原因之一,金鱼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也是很常见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平常的景物。它有着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等吉祥的象征寓意,而在我的画面当中它们更多的是表现其自由自在行走在方圆之间、向天仰望的感觉,当丹培拉与金鱼这两种富有不同历史内涵的物,在画面中能产生怎样的共鸣呢?在这些研究和尝试中,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我相信坚持心中的那份信念和执著,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对个人语言的建构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艺术的道路是长远的,也许是一辈子的追求。人没有信念就很难执着地去做一件事;人没有信念也就没有了精神。而画面的品质也无从谈起。多元的世界就要求艺术家严谨性和知识的全面性,这样才能更清楚地做出选择,为材料和画面品质在个人语言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元 著《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阿瑟·C.丹托 著 王春辰 译 《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

[3]莫小新 著 《瞬间的永恒――走进绘画艺术世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

[4]李最雄 著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科学出版社 2005年

作者简介:陈定根(1981.10)广东深圳人,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获得硕士学位,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宝安区美术家协会会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构材料
焊接材料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最美材料人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