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本之道
2017-07-21孙林芳
孙林芳
對于班级里的孩子,我们数学老师总有一些针对个别学生的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但我们是否曾静下心来,细想那些让你愤恨的学生,他们仅仅只是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我们想想,自己在课堂教学当中,是否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孩子是否乐于接受?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不是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我们的互动方式,是不是孩子喜欢参与的……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都看看,或许这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提高课堂效率的症结之处。
一、从学以致用出发。将知识用于实用之中
数学的价值,对于学者而言,对于学生而言,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但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学者的价值,直接转嫁到小学生身上,我们要求这么小的孩子,要有学者的研究精神、奉献精神、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这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都是不太现实的,何况小学生?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价值?就我理解,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以致用是他们兴趣得以长久的动力,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之初,首先要确定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何在。再从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出发,落实知识的使用和深入层次,以学习即会使用的角度,重新整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中的数量关系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感觉到简单的乘除加减、数量分析都能与自己的身边事物相关联,起码学生回到家里。能说上一句:“我今天学的,可以帮妈妈你买菜了!”这就是我们小学数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降低教学花式。将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事例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教学。教分给了教师,学指定给了学生,但教学这是一个词语,不是两个孤立的字。他们之间不能断裂式去理解。教师的教,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加乐于、更加易于去接受。即,我们教师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去进行的服务性教学。如果孩子不愿意接受,那只能说明教师的服务不够到位。因此,哪些课堂上花样繁杂、不伦不类的花式教学,请尽快停下吧,效果既没有落实在孩子的学上,还将孩子的兴趣点全部转移到了花式之上,于教有何益处可言?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教学手段,主次不要混乱不堪,选择的教学事例,尽量以孩子自己的生活为主。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们通常是让孩子记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切身体会从来没有。如果我们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以孩子早上进学校为例,那就大有不同。
老师:“小刚,你今天早上好像差点迟到啊?”
小刚:“刚进班坐下就打铃了,老师。”
老师:“我看你急匆匆地直冲着班里跑过来了?”
小刚:“是啊,再不跑就迟了。”
老师:“那为什么不先跑向花坛边上,再转到班级走廊路上,这条路可是很好走的。”
小刚:“那远啊,我直着就跑过来了。如果按老师说的,绕一下,估计还没进班就打铃了。”
这样一则简短的生活事例对话,清晰地解答了三角形的这个知识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接受,也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放下拘束。
三、回放自己的教学课堂。寻找纰漏
无论我们教学之前设计得如何完美,应对方案多么周全,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教师课后或许意识到这一点疏漏,但没有细想。抱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的心态。殊不知,这样的心态,就是让我们固步自封的锁链。当一节课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点,我们疏漏了,当一学期之后,我们就已经记不清到底疏漏了多少次。这些点本来都是我们课堂效率的提升点,如果每当我们对这个点进行思量改进,可能当时看不到效果,但一学期之后,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教学习惯,来年再教这个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完整地踏出了一大步。不但在教学效果上会有显著提升,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也会形成下意识的自我完善,这也是我们自身提升的主动方式。这也是每一位特级教师得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范式所在,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升。
当然,如何提升和改进自己,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论参考,这里我想说的仅是我们形成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被动的习惯养成,到自己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希望对同仁能有所借鉴。
最后,课堂效率的提升,努力在于老师,但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既然不能选择学生的类型、能力、知识层次等。那么只能反过来去完善自己,寻找自己教学的疏漏,形成反思的意识,养成这种良性的教学补漏习惯,最终达到一种下意识的自我完善。这才是我们课堂效率的真正所出,也是求本之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