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2017-07-21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和安徽九华山,合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四山供四菩萨:普陀观音、峨嵋普贤、九华地藏、五台文殊。五台山以其建寺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以及国内外知名度高而居于佛教圣山之首。
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地跨晋、冀两省。顾名思义,五台山由五座顶如平台,屹立环抱的山峰组成。五台山以台定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外称台外,五台内叫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从南台往北看,前面环列着东台、北台、中台和西台。五台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我们是从太原乘车由南门进入台怀镇的。南台距台怀镇不远,每年春天,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南台却是春色盎然,繁花似锦,故名锦绣峰。
台怀镇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带,这里高山环绕,泉水清冽,绿树成荫,花香鸟语,除一些自然村落外,都是寺院,是五台山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是印度佛经中唯一有记载的名山。其影响遍及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许多国家,在国外颇具知名度。
五台山传播佛教始自东汉,至清朝最为隆盛。五台山邻近蒙古,清皇朝自康熙起对五台山情有独钟。康熙五次、乾隆六度登临五台山,其行为是礼佛,而深藏不露的目的是以身体力行来鼓励蒙古佛教徒到五台山礼佛,以加强民族团结,把蒙古族同汉族扭在一起,加强蒙古同中央政权的联系,这种政策史称“以黄教绥柔蒙古”。尊崇菩萨顶是其行为的注脚。有喇嘛宫之称的菩萨顶是黄庙的代表寺。黄教是西藏宗喀巴创立的宗教,因戴黄帽而称黄教。五台山寺院分为两种:住和尚的称为青庙,住喇嘛的叫黄庙。
菩萨顶是满语的意译,意指文殊菩萨居住在灵鹫峰的山顶上。
“文殊”在满、藏、蒙语中同清皇朝原来的国名“满洲”读语相同,因而受到了清皇朝的殊遇。
在大雄宝殿里,文殊专司“智慧”,与右边司“理”的普贤菩萨立于释迦牟尼两旁。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意译是妙德、妙吉祥。文殊的雕像,多骑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手提如意钩,表示智慧锐利。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雄伟壮观的喇嘛寺院。从山下仰望,菩萨顶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极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喇嘛教是蒙藏两族所尊奉的宗教。在汉地佛教圣山上构置喇嘛庙。在佛的感召下,各族人民在此礼佛和睦相处。这同承德狩猎会见蒙古王公大臣有异曲同工之妙。承德狩猎是安抚蒙古上层王公大臣,而五台山礼佛是和睦蒙古平民百姓。为江山永固,康熙皇帝确是用心良苦。
秦筑长城,历代完善。万里长城,挡不住蒙古忽必烈的元兵,也阻止不了清代多尔衮的铁骑。“城防”不如“心防”,统治者有了共识。元世祖忽必烈封藏族的胆巴为帝师,命他住在五台山的寿空寺,五台山喇嘛教自此兴起。清圣祖康熙则说,修筑长城,实属无益。以“心防”推崇蒙藏喇嘛教。菩萨顶因而显赫。
菩萨顶有殿堂楼阁100多间。山门外的石阶上雕刻着九龙吸水。在九龙吸水下面用石砌成108级石阶。走完石阶便见四柱三门七檐的大彩绘木楼,上有康熙所书“灵峰胜境”四个大字。牌楼鲜艳夺目,彩绘龙凤栩栩如生,造型优美,牢固精致,堪称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前院有东西禅院。西禅院也叫行宫院,是因康熙五次登临五台山四次住在这里,乾隆六次到五台山也有两次住行宫而得名。
到五台山有大朝台与小朝台之分:大朝台就是五个台的文殊菩萨都参拜;小朝台则到黛螺顶参拜五位文殊菩萨。我们说去五台山,其实就是去寺院林立的台怀镇。
黛螺是一座山峰,寺院建在山顶上故名黛螺顶。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要到五个台顶拜文殊菩萨,都为风雪所阻。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乾隆召黛螺顶青云和尚到行宫,问他怎样才能走上五台。青云和尚禀告乾隆:五台山虽由五峰组成,但其中东、北、中、西四台为起伏相连的一道山峰,南台为另一山峰。五台山环基500里,每年除夏季,很少有人能登台顶。因台顶地势高,冰封雪盖。一年中除夏季5、6、7三个月外,有9个月降雪。就是夏天登北台,也要带足衣服。开始穿单衣;爬几里路就觉凉爽,增穿绒衣;到半山腰,要穿棉衣;到达目的地时,须披大衣。到山顶便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五台都登,真难!
其实乾隆多次到五台山,也知道五台山气候变化多端,难圆大朝台之梦,但他在既要朝拜五台文殊又气候恶劣的两难选择中给青云和尚出了一难题:五年后来五台,既不登顶又能朝拜五台文殊。皇命不敢违,青云和尚虽满口答应却一筹莫展。挨到第五个年头,这道难题还是解不开,欺君之罪非轻呀!事有凑巧,寺院里有个叫拴柱的小和尚偷吃供品被抓住。小和尚犯了偷盗之戒,应受惩罚。但青云和尚没有按寺院的戒律治拴柱,而是限他三天内解答“不登五个台顶能朝拜五台菩萨”的难题。
下下人有上上智。拴柱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是在黛螺顶上模仿五个台顶的五尊文殊、合塑于正殿。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五方文殊殿。从南到北的顺序是: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这样,登黛螺顶就是上了五个台顶,进五方文殊殿就朝拜了五个台顶的文殊。
五年后乾隆践约而来,龙颜大悦,到黛螺顶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这首诗现刻在黛螺顶碑记上,落款日期是乾隆丙午年春月。距上次登五台刚好五年。
秋风萧瑟,阴雨绵绵。我们坐缆车上黛螺顶,幸得带绒衣方不挨冻。游览了五方文殊殿,也算是小朝台吧!
站在黛螺顶,俯视台怀镇:台怀尽是青黄寺,隐约显现烟雨中。
下山走了1080级石阶的“大智路”。路名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拾级而下,感触良多:菩萨顶建喇嘛黄庙,“心防”绥蒙藏;黛螺顶塑五方文殊,一峰替五台。菩萨顶是大皇帝之“智”,黛螺顶为小僧人之“智”。“双顶”、“两智”,比聪明文殊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