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行走在研究的路上
2017-07-21王燕李颖
王燕++李颖
摘要:五年前,镇江市全市21名小学品德教师为了自身的专业成长,自发地成立了“小学品德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此后的五年内,这21个成员们认真读书,历练自我,牵手名师,内化经验,依赖共同体的力量、共同体的文化,在品德教学研究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收获了满满的成果。
关键词:专业成长共同体;品德教师;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3-081-2
我曾记得英国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说:“‘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五年来,镇江市小学品德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21个成员们认同了这种“家”的理念,共同和自觉地维护、建设我们这个温暖的“家”。五年来,共同体的力量、共同体的文化、擎起了我们每一个成员,引领我们走上了品德教学研究这条路,从此,我们这一群人做着一件事,幸福一麦田!
一、建立运行机制,让教师发展从心动走向行动
1.自我设计,激发内需
首先,共同体每一位教师要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建立个人愿景,找准自己每一年的定位,确立未来的目标。其次,共同体对每一位成员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让大家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2.读书学习,历练修为
学习一种成长经历和一个积淀的过程,需要适切环境和良好的心境,为此,共同体营造了学习、实践并重的良好氛围,使新课标、教育杂志、教育专著都成为教师的精神食粮。每次参加活动,大家总是相互询问对方的阅读书目,力求让自己的思考走向丰盈、广阔和深邃,以便能从宏观上把握小学品德学科特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从表象走向深刻。
3.专项训练,丰厚底气
共同体通过即兴演讲、有效备课、模拟课堂、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实施、粉笔字等多种手段、多轮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如教材训练,我们共同体分成三组,对中年级教材进行了教材解读。从读懂教材,到理清教材逻辑,从看教材,到想设计,从融入教材,到跳出教材看教材,我们里里外外经历了教材解读的魔鬼训练。这样的解读,让我们从感性走向理性,更让我们的心变得沉静起来。
4.牵手名师,加速助跑
一个专业的教育共同体,必然少不了在教育的天空下仰望,在仰望中成长,在仰望中走远。为了给共同体教师打造一个成长的平台,让大家能够更专业更快速地成长,共同体成立以来,镇江市教研室便聘请了导师团,联系了名师工作室,让教师感受名师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汲取人生智慧。牵手导师、名师激活了共同体教师的热情,真切感受到专业发展的希望,充满了成长的期待。当我们牵手名师共同行走时,必定加速。
5.完善制度,规范运行
完善的制度也是共同体运作的一大亮点,我们建立了导师蹲点制、组长负责制请假制度、研讨制度、资料积累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当运作机制都如期运作时,共同体在借力中造力;当运作机制都指向共同体成员的发展时,共同体的成长将势不可挡。
二、开展实践探索,让教师发展从有形走向有效
课堂是我们研究的主阵地,我们积极践行走进课堂、感悟课堂、研究课堂的研究,倡导在课堂中寻求共性、张扬个性、突破自我。
1.自我实践重探索
共同体组成之初,开展了课堂教学交流。共同体成员走进课堂,展示自我。展示后,进行了感悟、思辨与研讨。就一节课的某个点、某个环节围绕专题感悟对课堂的理解,研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思辨课堂修正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一言堂为大家谈,大家在想说就说,说真话,说实话,在七嘴八舌之中也发展了教师的理性思考能力,出一些“原汁原味”的成果。自我实践也真正让教师在行动中学会行动,提高了执行课程的能力。
2.同课异构找差异
“同课”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同内容以及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是指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课堂教学。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教学中教有所获。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不同教师对理想课程的一种追求。如果把上研讨课比作是“画眉深浅入时否”的询问,那么“同课异构”便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较量。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选择和设计,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当然,同课异构离不开共同体成员的合作,需要互补和交流。平等交流的前提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产生了“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我们曾对《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大家通过对照、研讨、比较,将各自教学中的闪光点、感悟与缺憾记录下来形成研究轨迹,寻找教学差异,取长补短,从而丰富教学经验.。
3.课堂观察抓细节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学习的改善和教师自身的发展。课堂观察是共同体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改变行走方式的又一种尝试,有时是一个老师上课,其他成员观察;有时是上课老师对着课堂录像看自己上课。我们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问题的质量和活动的效益,用数据分析,用细节呈现,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堂,走出自我营造樊篱,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其中,共同打磨课堂的细节,用打造细节来培育教学的能力。
4.教学对话求反思
哪里有品德学科的活动,哪里就有共同体老师的身影。每次参加教研活动,成员们不是简单地做看客、当观众,而是边听边思,主動交流,积极互动。在“新秀杯”品德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共同组成员与参赛选手进行了面对面的答辩与研讨,我们看课,提问、反思、探讨,摆进自我,省察自我经验,挑战原有行为,关注师与生的共振、序与境的编织、引与探的互动、预设与生成的衔接,用研究的心态,以反思的襟怀努力寻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用心感受课程的魅力,并在在对话的基础上,用课堂综述的方式再次叩问课堂,反思教学,把研究推向持续与深入,努力彰显德育课程的美丽
三、倡导经验提升,让教师发展从实践走向智慧
1.研究故事,倾情讲述
研究故事是对我们一个阶段活动的回顾和感悟。共同体的活动触发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团队成长,课堂研究都值得我们用心珍藏。一学期后,共同体人人都用笔、用心记录下成长的历程,进行交流,研究故事以绵绵的情意,牵引着情意,用轻灵的思想叩击着思想,故事中有平实的教学案例,有自我的教育反思,有抒发的教育情怀,精彩纷呈的研究吸引着每一个共同体成员,大家倾听着,欣赏着,细细品味着别人的“感悟”,这就是最自然的吸纳,最和谐的分享,最具牵引的力量。
2.注重积累,内化经验
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建构。模块教学既是我们积累的过程,更是我们教学经验内化,形成的过程。《跟着唐僧去西游》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经过了六次的尝试和探索,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推翻、一次次重头再来,经历了争议、茫然、困惑,甚至是害怕、尴尬,对地理题模块的教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探索的过程,逐步习得“史地模块的品德教学≠史地教学,史地教学中的任一个知识点≠德育的点,知道了教什么≠知道了怎样教,可以这样教≠必须这样教”的教学经验,初步形成了教学要实现从“知识传递”到“心理体验”,从“面对客体”到“面向主体”的转换,使常识真正为学生的德性生长服务。
3.QQ平台,分享成果
对共同体成员来说,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什么?打开电脑,看QQ群,幸福的麦田里,每天都是热闹非凡!在那里,有活动的通知、问题的交流、经验的分享,也有生活的困惑。那里有成员们学习中的交流,有争论中的思考,有欣喜若狂的顿悟,也有寻求突破时焦急万分的阻塞……这是团队协作的演练,没有人会在乎今天是为谁而忙碌,因为你的成功就是我的幸福,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给你幸福!空中的电波传递着成员们的碰撞与合作,QQ群成了共同体交流信息、分享资源和探究学习的天地。共同体的学习、研讨早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研究实现了从实践到智慧的华丽转身。
成长是个人的独舞,更是集体的行走。共同体引领我们超越庸常生活,不断地强大起来。因为这是美好的聚合,有意义的集结,让我们朝着未来、朝着梦想,一起行走在研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