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2017-07-21毛其明
毛其明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培养人的创造个性和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标,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摈弃传统,建立新型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发展个性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实现学生学习的根本改革。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能自己说和能自己归纳总结的,教师绝对不要说;学生能自己发现答案的,教师绝对不要提醒;学生能自己创新的,教师绝对不要包办。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应从容的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耐心期待都能转换成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及久而久之产生的创造力。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流利、思维正确时,教师可发动全班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他,当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测或疑问时,教师可用“你的问题真有趣儿”、“想的不错,继续往下思考,说不定,你会成为一名社会学家呢”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语,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创新思维。
二、有效的情境,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探究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帮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会有进一步的发现,才会有进一步的创新、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的探究情境,学生将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如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时,我由鲁迅先生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来导入本课,借此设置问题情境。鲁迅先生所说的火药、罗盘针都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什么时候发明的?它们的发明对于我国乃至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鲁迅所说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把问题假设为 “宝藏”,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探索者”和“发现者”的位置,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娓娓动听的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造成悬念,学生急于知道答案,为讲解新知识铺平了道路。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造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件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自己的创见。如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宋代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有学生说“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城市生活等方面。”我又引导“宋代的衣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的?”有学生回答“根据职业需要、社会制度制约、性别差异、衣料的变化等”。我又设计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有学生说“纺织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等。这样,“引”与“导”贯穿,“扶”与“放”结合,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与反思,在讨论中倾听与吸收。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与发现,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历史现象加以想象、分析、交流和整理,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又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学生想象力的诸多因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想象力,促进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三、激发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的思考问题,多角度进行思考,多方位进行联想。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题多问的习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如复习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我会要求学生围绕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活动,通过与西方国家近代化的历程进行对比、讨论,从多方面举例,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与曲折,认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与中国国情不像符合的史实。以此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阵地。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育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主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如在讲授七年级上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造纸术的改进一目的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制作PPT动画,为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示,把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及其制作流程直观、鲜明地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五、竞争合作,丰富个性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在教學过程中,我较多的要求学生进行竞争合作。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也要帮助同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它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为“组内成员竞争与合作”、“组与组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把师生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走向讲台,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储备,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再以“小老师”主持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反馈旧知识。由此,我发现,知识“动”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动”起来了。
这种竞争合作贯串整个课堂,学生带着互赏的心情,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逐渐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了正确的看待别人,丰满了自己的个性。
总之,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最终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不仅完整的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在创新体验过程中使得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