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争夺战背后的亲情危机
2017-07-21徐炯权
徐炯权
故 事 一独生子女的烦恼
骆勇业和妻子时蓉都是80后独生子女,2011年底,他们的儿子兵兵出生了。奶奶和外婆都很重视兵兵,都抢着带孩子。骆勇业和时蓉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没过多久,烦恼就来了—奶奶和外婆因为照顾兵兵的事较上了劲。
一次,兵兵感冒了,奶奶责怪外婆没照顾好兵兵,外婆反过来责怪奶奶给孩子洗澡洗慢了。最后,外婆把兵兵接到了自己家里,即使奶奶坚决不同意。
看着双方老人互不相让,骆勇业和时蓉夹在中间很为难,只好找了一个保姆帮忙带孩子。
说起孙子为什么应该由自己和老伴照顾,骆勇业的母亲说:“勇业是我们家独苗,现在他有了宝贝儿子,我不照顾谁照顾!”时蓉的母亲也毫不相让:“时蓉是我家独生女,凭什么不让我们带她的儿子!”
故 事 二孩子该由谁来带?
阿梅在婆家坐月子的时候,母亲每天过来照顾。在如何喂养孩子的问题上,母亲和婆婆发生分歧,都认为自己的方式对孩子是正确的。争执过后,又都在私下里向阿梅夫妇抱怨。
好不容易出月子,疲于应付的阿梅决定搬回自己家,避开矛盾。没想到,婆家娘家再次为谁来带孩子发生争执。阿梅和丈夫商定,两家老人轮流带孩子。此举虽然暂时缓和了矛盾,但两家老人显然较上了劲。这家给孩子买玩具、衣服,另一家肯定会买更好的;孩子身体稍有异样,一方必定抱怨另一方不会带孩子。
孩子两岁的时候,阿梅的父亲因病住院,母亲为了照顾父亲,不得不让亲家照顾孩子。然而两个月后,当阿梅的父亲康复,老两口提出继续轮流照顾外孙时,阿梅的公公婆婆怎么都不同意,并想出各种理由,百般阻挠阿梅将孩子带回娘家。
阿梅父母思孙心切,不得不找上门去。两家人因此发生口舌之争,继而大打出手。结果,阿梅的公公因伤人被派出所拘留处罚,阿梅的父亲也因受伤再次住进了医院。
故 事 三孩子到底该跟谁姓?
30出头的丁磊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老婆王玲不但长得漂亮,还拥有研究生学历。结婚两年后,他们生下一个女儿,王玲跟丁磊商量:“老公,我给女儿取好了名字,叫王嫣,好不好?”
丁磊一听,脸色马上变了:“孩子应该跟我姓。”王玲不依:“恋爱时你可是亲口答应让孩子跟我姓的。”丁磊说:“我那是哄你高兴,你也要考虑考虑我父母的感受。”小两口争论了一晚上也没争出个结果。
没想到过了几天,双方的父母也加入了这场“论战”。
“丁磊恋爱时口头答应的事,我们做父母的不晓得,这事不能算数。”丁磊的父亲对亲家如是说。王玲的父亲也不依不饶:“我们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还指望着外孙女继承呢。我们不挑女婿的相貌、收入和家境,只要求外孙女姓王一点也不过分,就连《婚姻法》都规定孩子可以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
双方吵吵闹闹,互不相让,孩子都快满月了,名字还没取好。
新 闻 观 察争夺孙子为哪般?
为什么双方家庭不能和睦相处,而是使出浑身解数争带孙子呢?记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虽然孩子随父或随母姓都可以,但做爷爷奶奶的认为,子女随父姓是古人流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说破就破。而做外公外婆的则认为,姓氏只是一个符号,跟女方姓,也不是个大不了的问题。
记者从网上搜索“孩子跟谁姓”一事,瞬间就有上万条信息出现,而且各大论坛对此问题的讨论也十分热烈。某新闻网站的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四成独生子女家庭曾因孩子姓氏发生过争执。
原因二:打发孤单寂寞的时光
蒋大爷家住长沙市蒋家垄小区,儿子儿媳一天到晚忙工作,孙子正在上小学一年级。于是,每天接送孙子的任务就落到了蒋大爷身上。“接送孙子让我天天有事做。”蒋大爷说,他这样天天围着孙子转,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有的老年人为此发挥自身的爱好与特长,参与社区各种文体活动,或看书看报、上网,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也有一些老人,由于缺乏业余兴趣爱好,每天除了看电视,力所能及地帮助做些家务事外,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日子过得寂寞无聊。于是,带孙子成了精神寄托。
原因三:缺少儿女亲情的慰藉
72岁的老李,尽管有儿子儿媳,但他们并没有住在一起。老李夫妇住老城区的旧房子,儿子儿媳住新城区的新房子,路程相隔二三十里。儿子儿媳每天起早贪黑上班,晚上累得不想动,礼拜天或在家辅导孩子的功课,或带着孩子上公园玩,很少回家看望父母。
得不到儿子儿媳的精神慰藉,老李夫妇感觉到未曾有过的孤单,几次跟儿子儿媳提出要把孙子带在身边,晚上辅导孙子的事情也由他们负责,但孩子的外公外婆不同意,说老李夫妇没文化,教育不好孙子。孩子的外公外婆是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文化知识比孩子的爷爷奶奶高,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老李与老伴听了很不高兴,两家关系因此闹得很僵。说起来,老李的儿子儿媳以及孩子的外公外婆,一点也没有考虑老李与老伴对于儿孙亲情的渴望。
“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但缺少儿女亲情。”老李说,为了打发寂寞的晚年时光,现在他们老两口每天拿着“老年优待证”乘坐公交车来回欣赏城市风景。
生活中,像老李老两口这样的“空巢”老人并不少,他们丰衣足食,却整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原因是缺少儿女亲情的慰藉。据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约有七成年轻人对父母缺少精神关怀,双休日也很少回家看望老人。
专 家 支 招亲情矛盾这样破解
如何破解孙子争夺战背后的亲情危机?为此,有关专家提出了3个破解办法。
办法一:打破传统,丰富晚年生活
首先,对“空巢”老人来说,要想走出孤獨寂寞的生活境地,最重要的是要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老年人要打破孙子是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不要过多地去计较孙子跟谁或是由谁带的问题。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事实上,无论孩子跟父亲姓还是跟母亲姓、由爷爷奶奶带还是由外公外婆带,都是两家人的血脉。在儿女需要时,老人可以帮儿女照看孙子,但切忌把精神寄托全放在带孙子上面。否则,等孙子长大读书了,还是会觉得寂寞。每位老人都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排解寂寞,比如打腰鼓、跳舞、打麻将、走亲戚,等等,生活还是可以过得丰富多彩些。
其次,做儿女的应主动担负起带养孩子的责任与义务。老人带孩子虽然能填补老年人的空虚,增进祖孙之间的情感,但孩子的父母才是养育、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把责任全推给老人。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对亲子关系的建立十分有利。所以,不管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请保姆带孩子,都不应代替或取代孩子的父母,而只能是一种帮忙、辅助带孩子的角色。就算因为工作等原因没时间带孩子,需要长辈帮忙,也应综合考虑各方的情况,孩子由谁带不是关键,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居住条件、教育方法、文化程度等,都應该是考虑的因素。年轻爸爸妈妈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老人多交流,把科学、现代的育儿观念慢慢渗透给老人。
办法二:共同协商,照顾双方的感情
做儿女的在主动担负带养孩子的责任的同时,也要考虑双方父母含饴弄孙的心理,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在选择让哪一方父母带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只考虑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夫妻要统一认识,为孩子设置一个固定的抚养时间段,如周一到周五由两家老人轮流照看,周末则自己照看。也可以采取“交班”式,即宝宝出生后将外公外婆接来家中帮忙照看孩子,孩子半岁时,又将爷爷奶奶请来“接班”。这样,就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做儿女的一定要以坚定的语气告诉老人,关于轮流照看孙子的规划决定,并说明这个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至于双方老人在孙子辈姓氏上的冲突,根源还在于思想观念。如果思想观念上转变不了,这个问题就成了难解的疙瘩。折中的办法是,孩子的名字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这样既符合规定,也能照顾到双方老人的心理和情感。
办法三:齐心合力,关注老人精神生活
独生子女养育孩子后,会出现孩子跟爷爷奶奶还是跟外公外婆生活的问题,始终会有一方孤单过日子。
政府应将此列入议事日程,思考老人们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比如,让“空巢”老人入住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或者是由政府买单让他们享受居家养老的方便,从而让老人得到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安抚,不再孤独,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社会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活动场所,让他们老有所乐。比如上老年大学学习,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等,这样,精神有了寄托才不会感到寂寞,才能把注意力从孙子身上转移到别的事情上。
做儿女的要多抽时间陪伴父母,和父母说说话。因工作原因居住远离父母,也应该时常和父母通电话,交流情感。老人有了儿女的情感慰藉,才不会因“夺孙战”而引发家庭情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