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雄安新区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2017-07-21王晓霞
文//王晓霞
把雄安新区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文//王晓霞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的具体功能定位中,排在前列的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成为生态标杆。这为雄安新区建设明确了原则,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表明绿色发展不仅是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根本要求,也是雄安新区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雄安新区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把雄安新区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顺应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根本理念的必然选择。国际上极具竞争力的首都经济圈,在注重产业互动、经济融合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生态共建,共建绿色生态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瞄准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这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
雄安新区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就要求城市建设不能重复传统城市建设的老路,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宜人、生活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新城,成为生态标杆、宜居典范。
雄安新区具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基础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良好基础。
其一,发展空间充裕。雄安新区规划范围内的三县面积为1576.6平方公里,人口103万,生产总值仅为200多亿元。其中,雄县总面积52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8万,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101.14亿元,全部财政收入6.56亿元;安新县面积700平方公里,人口39万,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0亿元,财政收入为5.4亿元;容城县总面积314平方公里,人口26万,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9.4亿元。三县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开发强度不高,对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建设,是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其二,绿色资源能源丰富。雄安新区紧邻白洋淀,有“华北之肾”美称,水资源丰富,对于雄安新区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形成极好的生态基底。雄县、安新地热资源丰富,新区周边的固安、永清等地也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其中,雄县地热田面积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具有埋藏浅、储量大、水温高、水质优的特点,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安新县拥有白洋淀85%的水面,水利资源丰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基地。
其三,生态管制严格。雄安新区周边制定了严格的区域大气治理措施,传统污染型企业陆续搬迁。近年来,河北省坚持不懈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6643”工程,保定、廊坊和石家庄等空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城市都在加快治理,大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保定市主要围绕流域治理、违规项目整顿和淀区生态建设三条战线,多措并举,强力攻坚,大力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些都为雄安新区科技、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新城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周围区域,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而带动京津冀区域整体环境质量的较大跃升。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路径和举措
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科技、生态、宜居、智能”发展方向,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建成国际一流、国内典范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留足生态空间。雄安新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合理规划人口空间布局,严格控制人口过度膨胀,使人口布局与产业布局相适应,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敏感地区,紧邻“华北之肾”白洋淀,新区开发建设必须注重完善生态功能,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严格规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确保新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绿色发展新支撑。充分利用北京一流的科研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企业总部资源等,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导向,集聚优质创新要素,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严格新区生态环境标准,依法开展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绿色承接、高端承接、精准承接、升级承接的原则,有序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避免污染企业异地转移。注重双向发力,一方面铁腕治污、重拳治污、从严治霾、科技治霾,努力把绿水青山保护好;另一方面,发挥淀美水乡特色优势,发展温泉疗养、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产业,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努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为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破好题、立标杆。
推进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加大对白洋淀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支持力度,通过引水调水、污染综合治理、淀区空间布局优化、入淀河流整治、提高环境治理标准等措施,扎实做好管水、绿化、治污、疏浚、清淤等工作,确保一泓清水安全秀美,充分发挥白洋淀在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和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广利用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建设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示范区。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突出“科技、生态、宜居、智能”发展方向,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活空间集约高效,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广泛应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建造绿色建筑和城市管廊,建设绿色城市、海绵城市。不能建成高楼林立的城市,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立足国内领先,瞄准世界一流,遵循先进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理念,结合中华元素、区域文化、历史传承、时代要求,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建筑,精雕细琢打造精品道路、精品建筑、精致街区、精美公园,塑造自然人文相衔接、传统现代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品位。
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积极培养和提升居民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居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积极探索党政机关、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机构或场所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倡导绿色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推进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居民素质提升工程,树立雄安生态文明居民新形象、新标杆。
(责编/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