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假期“懒散”生活现象引起的思考
2017-07-20唐楚柠
唐楚柠
摘要 大学生职业规划理念与实践能力情况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成为“网友”普遍关注的话题,反思大学生假期生活现象发生的缘由及其“合理性”,让大家认识到大学生行为认识与能力提高是渐进的过程需要来自包括家庭、学校、教育管理机构的关注与引导。其中,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我实践意识培养及职业生涯发展观念的树立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假期生活 社会实践 思考
1有感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假期生活表现的描述
网络上有“大学生暑期‘宅家现象急煞父母”等文章,数据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对假期没有明确想法与规划,仅有12.95%的大学生在假期有详细计划并能够坚持执行,文章描述了大学生假期中的生活表现,并倡导这样的数据应该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适当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意识,这不仅对学生个人成长,对家庭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假期“宅”家境况:在大学生们临近假期家长们都较早为孩子整理好房间,准备好平时喜欢的食物,为即将假期归来的学生营造温暖的气氛。学生刚到家,全家上下满心欢喜问长问短,但这样的氛围维持不了多久,他们的晚睡晚起,饮食无规律,手机与电脑游戏占用他们几乎全部的时间。这样,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开始皱眉头,又不好多说,时间久了引起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忧虑,现在生活就没有规划以后大学毕业了生活能自理吗?能处理好工作问题吗?父母以及学生的长辈们由此会私下形成多种假定设想与焦虑。而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并不在意身边父母态度的变化,即使父母有所干涉往往也是意见各持主张。大学生假期的表现在网络上也成为流行话题。大学生假期懒散在家里仍然过着基础教育阶段的“待遇”,大学生假期应当怎样规划,应当由谁来规划?大学生的假期应当怎样度过?
2沉思大学生假期生活现象发生的缘由及其“合理性”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特殊人群,他们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还未成年,从知识结构、能力认识等多方面不能与大学生相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也一直生活在父母或长辈身边,在家人的照看下非常“乖顺”地完成学业。而大学生一般学校在外地远离家乡城市,每月生活有父母经济的资助,有了一定的经济支配自由,基础教育阶段用手机,或是过多与同学交流就要受到限制,大学阶段完全冲出基础教育阶段的种种“禁锢”游弋在自由的海洋中。父母也感受到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太辛苦了,也希望他们能轻松一些,但上大学以后几个假期都是无生活规划,这也逐渐引起了父母的担心。为什么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经过12年的培养都一直很听话,上大学仅仅1、2年时间表现的反差就这么大呢?这确实需要深入思考,我们回顾一下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恢复高考到2000年问是应试教育分数定终身的时代,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固定工作有了“铁饭碗”。现代90后大学生的父母都是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走出来,在内心仍然留有深刻的应试教育印记。这样很多家长只抓孩子的基礎教育阶段文化课教育,忽略人生观与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种培训班填鸭式的学习经历也使大学生想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假期。
伴随互联网发展与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社会信息交流的全新面貌,信息技术发展表现出快捷性、隐秘性,这恰恰适合大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阶段,这样学生们对手机爱不释手,手机与电脑的游戏软件虚拟空间也成为大学生意识与虚拟行为抒发与表现的主要场所。
3重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理念的培养作用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中,家庭是学生第一生存认识的启蒙环境,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人生观念也在不断成熟这需要来自家庭的不断关注与鼓励。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缜密观察与细心引导也只有家庭可以做到。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家庭的父母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往往忽略或没有时间观察与过问孩子的成长问题,等到问题出现又过于急躁,不利于问题解决。如: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的逆反现象,实际是家长没有跟上孩子认识思维的发展,没有及时引导人生观念引起的。一些家长认为学生思想问题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宁愿在物质方面做最大的投入,也不愿在思想问题上有所思考,不断的实践证明,家长的物质付出与精神回报不成正比。
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升入大学,从面对的社会环境来看,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外界正负意识形态与现象不断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他们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表现的更多不确定因素及社会发展竞争的激烈现实,是勇敢面对还是逃避?也许手机游戏的虚拟空间是大学生们逃避现实的最好方式,如何克服与减弱学生对未来发展的畏难情绪?这需要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观念指导以解决他们盲从的认识,作为现代家庭的父母首先要承担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学阶段职业生涯理念培养与小学不同,大学阶段学生自主感受与能动性更强,没有正确的认识引导会使学生在困难面前走向消极的一面。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即受到父母与长辈们给予的无微不至物质关怀,面对现实生活他们往往缺乏勇气面对。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思想上的沟通,抽出时间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微小变化,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实践开始;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往往有利于孩子发展引导,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父母可能在社会某一领域有资深学识与经历,但不能替代孩子在成长阶段他们面对现实所做出的判断,他们未来也不一定要走父母所从事的职业。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与视野认识社会发展,帮助他们不是替代他们也不是跨越他们要走过的路。
从欧洲与美国学生实践培养的历程来看,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目标与发展规划越来越清晰。大学生的教育仅依靠大学或教育机构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家庭也要与教育机构互动,跟上大学生的认识与发展变化,如:了解学生在校每学期的学业成绩,出现哪些困难,下阶段有哪些想法等。这样,为大学生相对封闭的自我意识状态向社会实践的生活状态转换做出有效的铺垫。
4结语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校园生活中更多的是面对虚拟的认识与思考,通过大量实践证明走出校园通过社会生活与实践大学生可以获得对专业发展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人际交流知识,对人生未来发展逐渐明确贴近实际的想法。这样,有益的社会与生活实践应当是大学生最好的假期内容。
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不是仅在大学阶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实践对人的思维与认识改变是一个渐进过程,通过生活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与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不同学生在实践中对自身评价与实践本质领悟也有所不同。在社会实践的渐进过程中,特别是包括家庭与社区生活实践,这需要不仅是家庭成员也包括媒体引导的普遍关注,学生在参加各类实践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专业学习与实践内容的衔接,处理好学业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参加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也应当有独立的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格与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