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价值观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2017-07-20王彦芹陈胜慧子

科教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价值观

王彦芹 陈胜慧子

摘要 学习倦怠作为心理学范畴,对学生学习行为及学校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起学校和家长的关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并分析了造成学生陷入学习倦怠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帮助学生缩短并度过学习倦怠期的策略。

关键词 价值观 学习倦怠 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

倦怠(burnout)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最早是由Bradly提出,并与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佛顿伯格(Her-Bert J.Freudenberge)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首次将倦怠引入了心理健康领域。之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个行业压力加剧,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的情绪和疲劳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学生倦怠(student burnout)的概念是在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后才提出的,是指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由于压力、疲劳等引起的学习低效现象。起初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倦怠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引起的,因此他们将长期过度的学习压力作为学生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产生的原因。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概念仅局限于中小学生,而不能用来分析大学生的倦怠现象。由于大学生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有了自己的专业,具有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不单纯地来自学习压力。

因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对自己所读学校、所读专业、学习动机、职业规划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可能原因,并希望能提出初步的考察指标及排解措施。

1调查设计

1.1调查目的

一是了解大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的认识、对自己所读专业的了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分析导致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为调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积极的人生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了解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尤其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三是借助国家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契机,加快服务地方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1.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某地方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93份,占总问卷数的86.62%(表1)。

1.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倦怠等内容。

2调查结果分析

2.1学生价值观对学习自主性的影响

由于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地理位置和学生的期望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入校后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主要表现学生入校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对学校的活动表现出冷漠、无所谓、逃离的一种低效的学习心理。通过对本次问卷结果分析,所考察学生对学校很满意的占9.30%,满意的占40.31%,一般的占48.06%,不满意的为2.33%;对自己专业很满意的占11.63%,满意的占35.66%,一般的占47.29%,不满意的为5.43;这个调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也和我们所开课程的考试分析相符。即卷面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为17%左右,5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在10%左右,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分布在55-80分之间。可见,学生学习效率和对学校的满意度、对专业的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

2.2学习动机和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性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下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效率及学习计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行为的原形,行为又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可见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次问卷调查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设置主要有奖学金的获得、荣誉的获得、是否打算考研、毕业后是否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是否有学习倦怠经历等。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52.0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奖学金从而减轻家庭负担,20.35%的学生认为获得荣誉对他们将来找到好的用人单位有帮助,有19.33的学生确定考研,23.02%的学生确定不考研,其余57.65%的學生不确定,有学习倦怠经历的学生占53.01。8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如果有好的用人单位能接收,跨专业也可以接受。本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还是荣誉,或者将来考研究生,只要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有可能通过自我调节缩短并度过学习倦怠期。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关心学生,尽早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学习倦怠期,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尽快度过学习倦怠期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次调查除了问卷调查外,还通过与学生访谈、走进学生宿舍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倦怠的认知。在访谈中发现大一新生中出现学习倦怠的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学教育压力过大,学习强度很高,经过高考后再度过长达近3个月无所事事的假期,再受一些中学老师及年长的亲朋邻里“上大学很轻松”等的言论,加之一些同学对大学的期望和实际之间的差距,使得他们入学后有所放松;加之大学授课速度快,学生还没适应一些课程在一学期甚至半学期就结束了;另外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可能使学生脱离正常的学习轨迹,陷入学习倦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教师能积极加以引导和帮助,或者学生能积极主动和家长、学长沟通交流,都有可能帮助学生缩短并度过学习倦怠时期。反之,如果没有抓住最佳时机进行引导,这部分学生将经历较长时期的学习倦怠,进而出现挂科、厌学、留级甚至退学的现象。

作为心理学范畴的学习倦怠和职业倦怠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经历。作为老师,要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短学习倦怠时间,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

★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JG1613)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价值观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