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政府干部脱贫攻坚政策执行力提升思路探讨

2017-07-20黄蓝

科教导刊 2017年15期

黄蓝

摘要 脱贫是十八大以来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扶贫脱贫要取得成效就要依托强有力的扶贫政策执行力,但是目前基层干部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政策执行力还普遍较低,本文基于广西c市为例,具体分析干部政策执行力趋弱的内外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政策执行力的优化策略,以期对脱贫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 政府干部 脱贫空间 政策执行力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提出了很多关于扶贫领域开发的政策和制度。然精准扶贫要确保“精准”对接和落实,县级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精准”执行是重要的保障因素。而政策的“精准”执行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县级政府干部政策的执行力如何,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因素。

2广西c市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

本文以广西c市为案例分析,c市处于广西东南部,往西与玉林市相连,往东与广东罗定市相邻,往北与梧州市相接,往南与广东信宜市相靠,属于广西贫困县级市。据统计,2015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9467元,同期c市水平为9294元,同期全国水平为10772元,可见,c市相较自治区和全国水平均处落后。

按照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根据自治区精准识别评分标准,2015年c市共识别出53个贫困村、12299户,累计共54056人处于贫困人口。2016年予以脱贫认定的14个贫困村、1555户贫困户,共7100名贫困人口全部为2015年末精准识别对象,贫困人口识别与退出准确率达100%。

3县级政府干部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以c市为例

c市虽然在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但扶贫政策执行力薄弱的问题依然凸显。因此,要从内外因综合分析造成政策执行力不强的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优化扶贫工作开展,才能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3.1内因方面

(1)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扶贫思想需转变。十八大以来,党和中央政府对脱贫攻坚日益重视,但在c市,仍有不少部分干部依然沿用过去“会议传达、材料验收”的办法抓扶贫,没有抓住和落实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在执行方面打折扣。但是,这种旧有的思想认识是有偏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深刻指出精准扶贫既要“物质扶贫”,更不能忽视“精神扶贫”。要从多方面去重塑和影响贫困户的“精神贫困”,精神上和思想上脱了贫,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脱贫。

(2)部分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对政策领悟不透。在c市,面对新的扶贫政策,部分干部思想没有新境界,工作没有新思路,凭旧有经验办事。少数驻村干部由于对新政策领悟不够,对基层工作也不够熟悉,导致在推进基层扶贫工作过程中方法与措施不当,效果不突出。主要表现在“重帮轻扶”,喜欢做一些表面文章。如在发展產业扶贫方面,重“送苗”,轻扶植。要发展种植业,就送点“果树苗”;要发展养殖业,就送点“鸡苗~猪苗”等等,但送了之后怎么办就基本没有下文了,种养的技术指导没有到位,种出来养出来的东西如何销售不清楚,更不懂用“互联网+”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这样帮扶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3)对工作有畏难情绪,缺乏“担当”精神。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把诸多工作落到实处,不允许搞表面文章。但c市有的单位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在开展帮扶工作中畏首畏尾,缺乏主动性,还有些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工作得过且过,既没有担当的勇气,也没有担当的本领。

3.2外因方面

(1)部分贫困户缺乏脱贫意识。在c市,“脱贫”既需要政府“帮扶”,但根本上说更需要贫困户“争气”。部分贫困村由于客观原因,比如条件恶劣、地区发展落后、教育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影响,少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等这些消极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奋斗拼搏精神,缺乏上进心,等国家低保、靠政府救济,对政府和干部的“精神帮扶”油盐不进,客观上导致了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如人意。

(2)部门间缺乏协作精神。事实上,扶贫攻坚工作涉及到多部门工作协同,但c市扶贫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各自为战、不协作现象。各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缺乏,严重浪费了扶贫公共资源。同时,对社会上的扶贫力量缺乏整合。表现在对社会扶贫力量组织和动员还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扶贫。

(3)脱贫产业项目比较单一。目前,根据政府政策,要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力度,利用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进行扶贫。但是,c市产业扶贫方式比较传统,主要依靠初级的发展种养业模式,而且发展水平尚处初级。总的来说项目还是比较单一,针对性不足,优势没有能够充分挖掘。还没有从c市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及近年来c市所获得的中国花岗岩之都、中国古典三黄鸡之乡、中国奇石之乡、中国玉桂之乡等一系列“国字号”名片中找到与扶贫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途径。

4优化县级政府干部脱贫攻坚政策执行力的思路探讨

4.1带感情开展帮扶工作,视贫困群众为父母,把困难群众当亲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资本”。把百姓看成父母,是要求,更是追求;是当然,更是必然;是态度,更是行动。没有七亿农民的小康,就无从谈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心系人民群众疾苦,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才能真正贯彻政策、落实工作。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时间长,要真正达到“精准扶贫”效果,需要在群众工作中坚持耐心,要对群众有感情,在工作中将心比心,充分考虑到困难群众的切身困难和切身感受,千方百计的为群众谋福利,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帮助困难群众“脱贫”。

4.2带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之心去帮扶,带领群众脱贫

俗话说得好:“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奔头”。好的领导干部,才能带出好队伍,特别是扶贫工作面临新的政策、新的挑战,只有好的基层领导干部,才可以带领做好扶贫攻坚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要发挥自己的领导职责,勇于担当扶贫工作重任,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心系困难群众、倾注情感,对群众工作亲力亲为,努力带领群众把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同时要明确部门和个人责任、落实个人责任制;还要健全责任激励,做到有权责明确,分工有序,让每一名干部都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扶贫攻坚的责任,义不容辞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4.3依托项目帮扶,推进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产业扶贫是一条可行的新路子,根据地区优势和特色资源,组织地区人力资源进行生产开发,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也有利于贫困群众增收,落到实处有双重效果,对贫困区的扶贫有重要意义。当然,产业扶贫依托的是产业的成功,归根到底要注重好优势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扶持。

一是要做好规划。产业扶贫,前提是要明确地区优势产业资源,做好开发规划。在规划中,也需要加强内部研究和协调,在加强项目资金投向和跟踪监管的基础上,探索小型扶贫项目和村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行“镇监村建”的办法推进,破除项目执行和推进困境,切实推进扶贫项目,达成预期效果,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产业扶贫的红利。

二是要找准切入点。发展产业不可以盲目,否则不仅达不到产业扶贫的效果,还会浪费公共资源,挫伤群众积极性和信任度。产业发展要从各乡镇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选准产业、找准模式,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法”的发展模式,结合贫困地区客观情况、精准定位、精准执行,把产业扶持作为群众脱贫的主要措施,充分挖掘、盘活贫困地区的各类资源,探索创新产业开发发展模式,培育和巩固贫困村的特色产业。

4.4融合各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树立脱贫工作“一盘棋”的思想

一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脱贫工作是系统工程,不是碎片化工程,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一盘棋”思想。特定情况下,要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觉悟,基层干部也要有为“扶贫”大业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准备。在扶贫工作中,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精准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做好领导和组织工作,鼓励和引导优秀青年干部到贫困村基层锻炼和贡献,组织和协助做好产业扶贫项目规划、项目开展落实、贫困户知识和技能培训、再就业等工作。

二是統筹行业职能部门。地区扶贫工作涉及众多部门,要充分统筹各部门工作,形成协同合力,发挥协同优势,保证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且效果显著。比如说,扶贫工作中,地区的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商务局、扶贫办等部门都有牵涉,各个部门要成立协调领导机构,统一规划协调,重视扶贫工作,勇于担当,结合贫困村优势资源和具体实情,加强项目引进,争取扶贫项目落户贫困村,履行好扶贫职责。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引进需要资金配套,因此要加强招商引资,引导农村产业化经营。恰当扩大规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技术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利润和效益。同时,注重宣传成功典型,促进成功经验分享,刺激群众自主创业激情,推进“物质帮扶”和“精神脱贫”工作落实。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扶贫开发政策执行力问题研究”(12CZZ04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