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幼儿教师的研究现状和职业优势
2017-07-20尹洪洁
尹洪洁
摘要近年来,男幼儿教师的缺失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就幼教专家学者们所持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从男幼儿教师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两方面指出其职业优势。
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研究现状 职业优势
据2014年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各级各类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比例依次为:普通高等学校47.73%、普通高中49.84%、普通初中51.70%、普通小学60.67%、学前教育98.00%。由此可见,与其他层级的学校教师队伍相比,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中女性占据了绝对主力,男幼儿教师缺失的问题己备受关注。
1有关男幼儿教师的研究现状
针对以上问题,幼教专家学者们通常持有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1支持
持支持观点的幼儿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中,儿童从出生到入幼儿园的整个学前教育阶段,身边女性居多,这对男幼儿的个性品质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进而使幼儿的行为生活习惯呈现出“女性化”的倾向,使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保守、单一、缺乏创造性。他们由此推论认为,幼儿太过女性化还将直接导致幼儿独立性差、脆弱敏感、缺乏冒险精神等。国内有学者指出男幼儿教师的出现是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同时认为幼儿虽然内向、安静、遵守各项规则,但却丧失掉了勇敢拼搏、进取冒险等优秀品质。
针对这种观点,幼儿园教师队伍中清一色的女性是否会导致幼儿性格呈现“女性化”呢?笔者认为答案是不确定的。原因有三:首先,关于幼儿教师女性化会导致幼儿性格女性化的实证研究鲜少,没有量化的大样本研究能够证明这一点;其次,未见判断幼儿性格“女性化”的客观标准,更多的集中于主观的感受和描述;再次,从“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中便是女性居多,但纵观国内外的幼儿教育历史,并未有直接表明幼儿教育时期的教师女性化会导致儿童性格的女性化。
1.2反对
有专家认为女幼儿教师天生的母性更有利于幼儿接受,她们采纳的柔性教育更能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她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同时,女幼儿教师的思维与幼儿的思维能够更好地契合,给予幼儿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另外,幼儿教师的职业属性要求从业者更为敏感、关注细节且具有较持久的耐力和丰富的情感,故更加适合于女性从事。
以上两种观点更多的是从男女的性格特质上进行的分析,但是任何一个职业都有着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就目前而言,男幼兒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他们和女教师一样经过专业的学习,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流程,能够用学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洞悉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胜任幼儿教师的这一职业。
2男幼儿教师的相对职业优势
近年来,陆续有省份出台相关招生政策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入学比例,以期培养更多的男幼儿教师。据媒体报道,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招收首批免费培养的幼儿园男教师,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原籍所在地的幼儿园工作,毕业包分配、岗位有编制,要求在岗服务不少于5年,以期一定程度上稳定男幼师队伍。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13年起实施“免费学前教育专业两年制男生培养计划”,每年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100名学前教育专业男免费师范生,学制两年(2016年学制改为三年)。福建省2015年以培养小学、幼儿园男教师为契机,着手开展小学幼儿师范男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工作。2016年起,四川、河南和湖南三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己针对性的启动了免费男师范生政策。
那么,男幼儿教师到底具备哪些特质使其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睐呢?
2.1男教师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积极作用
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但却与幼儿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对挫折的耐受力与意志力、宽阔的胸怀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偏向于运用抽象逻辑思维,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强,相较于细节,他们更为关注整体,不拘泥于琐碎的事务等。此外,有心理学家也指出男教师对于幼儿的性格塑造、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等也存在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知识面比女教师是更为开阔,在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上知识上优于女教师。
男教师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其在性别教育上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对幼儿的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专家认为,男幼儿教师的介入会使幼儿园教育更加趣味性和创新性。男性的性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倾向于选择健康领域中活动更具挑战性的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等。幼儿好动的天性促使他们更乐于参与这些游戏。和男教师在一起,不但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对其形成坚毅勇敢、刚强豁达的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的重要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八阶段理论中指出幼儿期是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幼儿阶段所形成的性别意识对他们之后的性别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异常重要影响。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会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习得一定的性别行为模式。
纵观国内的家庭教育,部分幼儿与母亲关系更为亲密,而其接受到的父亲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甚至有幼儿出现了“父爱缺乏症”。在幼儿园中,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成为儿童认同和模仿的对象,男女教师暂时代替了父母的性别角色。男教师参与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父亲的角色,承担起人格教育、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性别角色示范教育的任务,这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男教师可以成为幼儿全新的模仿对象和交流伙伴,尤其对于男幼儿而言,将更容易找到“模仿和认同”的榜样,进而使其在性别意识方面的模糊、迷惘状态得到改善,使其逐渐树立起鲜明的性别角色意识。
3结语
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表明,刚柔并济的教育才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男幼儿教师的缺失对幼儿人格全面发展的可能影响是无法完全否认的,甚至是对于女幼儿教师的工作效率的影响可能也是存在的,故笔者认为可适当增加男幼儿教师的比例,切勿盲目追求这一比例的平衡。比如,美国规定幼儿园男教师占10%,且每个幼儿班中至少有一名男教师;日本则规定每所幼儿园中必须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男教师。同时,不应夸大男幼儿教师对幼儿人格全面发展的影响,片面地将幼儿性格“女性化”归咎于男女幼儿教师比例失衡问题,进而忽视父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就当前而言,男幼儿教师己成为某种必需,他们不仅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形成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关于男幼儿教师的问题探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面对高离职率、岗位行政化等现实问题,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调整政策,做出更加全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