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素质教育认知的三重维度

2017-07-20熊秀兰邹宏秋

职教论坛 2017年15期

熊秀兰+邹宏秋

摘要:根据当代教育的新理念,高职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办学维度看,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内涵维度看,高职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发挥思想素质教育的先导作用、文化素质教育的润养作用、职业素质教育的中坚作用、身心素质教育的支撑作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超越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从价值维度看,只有当素质教育得到真正重视时,素质教育类课程才能够获得应有的地位,发挥素质教育作用。三个维度的分析表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以及素质类课程地位和作用的有效提升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三个维度的认知有助于高职院校深刻理解和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办学维度;内涵维度;价值维度

“照中國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耻业的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首先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同时也应当是素质教育。

一、办学维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切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后,我国很多学校随之开展了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明确方向。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强调教育的职业性、地方性和针对性。1991年、2002年、2005年国务院分别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规模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突出技术技能培养的职教特色也更加鲜明。高职教育在追寻自身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关注和反思素质教育问题,逐步认识到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教育,要始终把握教育的本质,实施素质教育。

第一,高职教育是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有共产主义信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必须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等,并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学生素质培养的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高职教育是培养素质和能力兼备的人的教育。人应当是素质和能力的结合体。作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要适应岗位需求,既要具有业务技能,也要具有必要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素质。依据许多人力资源调研机构、学校人才培养调研情况。也表明影响用人部门录用大学生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并非是技术和能力。反而是行为习惯、职业态度、敬业精神、交流沟通、文明礼貌等处于前列。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岗位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必须要从素质视角重视和培养人。基于此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高职人才培养与一般培训的本质区别。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重视人的技能训练,但它的本质是教育,不同于一般培训。一般而言,培训是短期的,具有某个特定目的和针对性。如岗前培训,主要解决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问题,岗中转训主要是为了岗位发展需要的某项具体知识和技能问题,转岗培训是为了解决新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问题:而教育是较长时间的、带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虽也有具体目标,但目的不一定非常直接和十分具体。它必然包括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包括了适岗适需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包含了做人和做事的统一。

第三,高职教育是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首先.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倾向依然较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需要加强素质教育,补上基础教育时期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同时,90后学生成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更习惯于虚拟世界的网络交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学习与合作等通识性问题的认知和处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学生将来从事具体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社会性工作会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根据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和录取方法。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录取的学生普遍考分偏低,所录取的学生大多存在着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再次,高职院校录取招生方面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得高职学生中贫困家庭孩子较多、农村孩子占比较大,这也成为高职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突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使得重视和强调素质教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内涵维度:高职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加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比较抽象又具有不同理解的概念。对于中小学而言,其素质教育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和克服单一的以考试科目、考试分数论英雄,而忽视和忽略全面发展,尤其是体、美、劳等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在清华大学等理工科大学兴起的素质教育,其主要是应对容易出现重理轻文、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性教育的偏颇倾向而言的,其概念相对清晰,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比较明确。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其内涵要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是多重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将素质的结构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文化素质等四个方面。高职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

(一)重视思想素质教育的先导作用

思想参与人的思维活动全过程.它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形成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主导力量”。面向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态度、道德修养、人生价值等多个层面内容,居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和首要地位,决定着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

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受实用化、工具化倾向的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虽然具有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但部分学生存在着缺乏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提升的状况,这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方面的被动、消极,容易带来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只是教会学生认识、适应和发展外部物质世界,仅仅拥有知识和技能这些生存本领,还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带领学生领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问题,塑造人的自由心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从更为现实的视角来看,各行业企业在人才招聘和员工职级晋升时,也并非仅仅重视其专业技能,对于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操守等也要进行测评和考量,思想过硬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

(二)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润养作用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情感、能力、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体现出来,具有内在性、精神性特点。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优秀的文化来塑造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教育,用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熏陶学生,来使学生获得内在精神和品质的丰富涵养,在知识、能力和文明礼仪上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杨叔子先生曾经将文化素质教育界定为“(其)锋芒是解决做人的问题”,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重建教育的整体性:它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激活思维、学会方法、掌握原则、提升精神境界,通过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而施行的。同时,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在内涵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致力于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等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要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做人”的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让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这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

(三)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中坚作用

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优化我国的教育结构尤其是高等教育结构,同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培植高职教育特色,凸现高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其次是高职学生适应岗位要求、融入企业文化的内在需求。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最能体现高职大学生的内在特征。高职大学生要胜任岗位资格、完成职业任务,需要具备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多方面素质,这些素质通常表现为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重点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不是被动地等待进入企业后接受企业对员工的再培养,而是在校学习期间就充分认知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企业文化,即企业成员普遍认可与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与思维模式。把个人追求自觉地融入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中。而且,这种内涵稳定的职业品质和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也使得个体即使在离开了熟悉的和专门的工作环境与问题、身处新的工作环境和变化了的问题的时候,仍然能够依托本然的职业品质和理解力,自主整合已有的知识、技能,积极适应新环境,努力解决新问题。

(四)发掘身心素质教育的支撑作用

任何素质都莫过于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使人增强对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和抗压性,保持身体健康状态,这既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也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就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岗位而言,劳动者因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的不同,在劳动性质和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有不同。如航海、航空职业岗位的平衡、协调、抗晕眩素质;前厅接待、营业员、空乘等服务类职业的情绪稳定、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排除干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腰背、下肢肌肉静力性耐力等。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撑点,在实施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具有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结合生产实践的不同职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和训练活动。

关于心理素质教育,这是高职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必须接受的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帮助他们塑造强健丰满的人格,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有同理心,热爱生活,客观理性,能够客观地面对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能够拥有更为宽广的人生道路。

(五)强化创新素质教育的超越作用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从无到有、从旧到新,有革新的意思,也有创造的意思。创新素质,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識基础上,在其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创造某种新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帮助学生能够在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注重创新教育,结合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潜能。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它以高新技术为特征、以新知识的创造为核心.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依赖于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行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现阶段,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的主攻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依据市场和行业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索、重组知识与学会思考、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智慧,培养学生拥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敢于创业和乐于创业的意识,和把握时机、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价值维度:素质类课程地位和作用的有效提升要求推进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只有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以人为本,德能并重,才能担负好育人职责,承担起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任务,使学生既有生存能力又有发展潜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为落实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必然要设置一些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也只有当素质教育得到真正重视时,素质教育类课程才能够获得应有的地位,较好地发挥素质教育作用;反之,当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成为一种空泛的口号时,素质教育类课程就必然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沦为高职院校课程中的“鸡肋”。

以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不同时期的相关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中都有明确界定。比如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7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1998年4月23日专门听取教育部党组的汇报,研究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和“两课”教学与改革问题。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中共中央主持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等等。然而,理想与现实、主张与行动之间总是有一段需要跨越的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办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是一个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存在而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现实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度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认识误区、长时期里未能够很好重视和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特色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领域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任何类型、任何层次的教育,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特色,这个教育特色,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中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及至二十世纪末,其办学特色并不鲜明,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入新世纪,2002年、2005年,国务院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调高职学生的岗位技能。这一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较好地彰显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教育特色。但随之,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产生了两大误区。第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的误区。部分高职学校片面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量地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他们认为“能力”就是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致使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二,在办学模式认知上出现了仅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制度建设的误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模式,对于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岗位技能的训练切实有效,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但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上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同时具有的综合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因而缺失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直接促进了高等学校对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加强。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从国家层面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重点,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决心。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明确指引下.我国教育界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认真反思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客观存在的片面倾向,深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就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由此,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日趋增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日趋重视。

伴随着全社会在素质教育观念上的逐步转变,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明确素质教育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举措,首先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随之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逐步获得了应有的重要地位。其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得到有效提升。素质教育类课程地位的提高和育人功能的增强,反过来也促进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并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素质教育类课程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折射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变迁史,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素质类课程的设置固然必要,端正对素质教育的认知更为必要,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