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提升说明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017-07-20孔小君
孔小君
【摘 要】在中年级的课文中,开始出现常识性的说明文体,说明文旨在介绍一种事物或认识一种现象,故并没有生动的情节发展,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比较枯燥。小学语文课应该是充满趣味性的学科,如何在教学中也让说明文有趣起来呢?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一、激发兴趣,充分质疑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有效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急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上自主和创造。
如《太阳》一课,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为促使学生对新课主动地思考,笔者创设了研究太阳的情境。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幻灯的光源对准同学们,模拟一个小太阳,使画面富有真实感,“初升的太阳”发出万丈光芒,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这样的新玩意使学生兴奋极了,让他们感到太阳就近在咫尺。学生对此感到好奇。老师趁着这个时候在黑板上出示一个“?”:现在你们面对太阳,想知道什么?安静的课堂突然热闹起来,一个个“为什么”便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为什么太阳会发光?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太阳跟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没有太阳会怎样呢?……对于学生的问题,笔者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表扬他们爱动脑筋,把答案留给他们去探索。鼓励他们当一当小小科学家,开一个研究会,一同去研究太阳,揭开太阳的奥秘。学生兴致更高了,迫不及待地要打开书本学习课文。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是的,面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体,换一种有趣味性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兴趣盎然,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那么,说明文学起来就水到渠成了。笔者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让学生猜谜:“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你对地球有哪些了解?你想探索地球的哪些秘密?因为孩子的积极性在猜谜语的时候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很快,一双双小手刷刷地举了起来,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这时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的材料,然后让儿童去解决问题。”愛问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形成了,并能主动地寻找答案,提高了孩子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动手操作,实践解疑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科学真知对人的吸引力。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会大大增强。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低年级叙事性说明文,介绍了果园机器人的用途,在果园里帮助果农们采摘水果,装运水果,省时省力。机器人是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高科技产品,在他们眼中,机器人既神秘又有趣,既能成为他们的玩伴又能为他们做事。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果园机器人还饶有兴趣,笔者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设计一款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机器人,其服务范围尽可能是各个领域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纷纷动手在画纸上创作起来,时而低头作画,时而轻声讨论,很快,“家庭小管家”“防盗小警察”“救火铠甲勇士”等一系列机器人被孩子们异想天开地设计出来了,还现场举行了一次“新品机器人发布会”。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有些说明文,单靠文字描述一现象,确实让学生难以理解。如《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学生对于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为什么能传到耳朵里感到难懂,为什么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为了解开这个疑团,让学生动手做做小实验是最能说服问题的。于是,在教学这一现象时,笔者让学生每人准备一碗水,一块小石头。同时教师也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缸,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它放在投影机上,屏幕上能清楚地投影出缸水的变化。把一小石头投进水中,随即,缸水产生波纹并向外扩散,这时,让学生留心观察,当波纹碰到缸壁后会有什么现象。待水平静后,笔者又把一块小石头投进水中,学生仔细观察,看到了当波纹碰到壁后会反射回来。这跟我们要学习的超声波是同一道理。学生觉得这一实验确实有趣,都各自拿起小石头去做实验,通过这么一试,道理全明白了。
通过实践去证明,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深刻的,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巧设趣题,乐中求知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介绍人类古今中外的发明和创新成果。如何让学生把这些创新成果正确地用在生活上呢?教师可巧设趣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如《新型玻璃》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如果让学生填写表格,学生恐怕容易遗忘。在课堂练习中,笔者出示了一幢模型小楼房(见下图):
请学生当一回设计师,为这几层建筑物装上合适的玻璃。学生对这幢楼房极感兴趣,都在激烈地讨论着该用哪种玻璃最合适。不但让学生更深刻地清楚每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更激发了他们从小树立爱学习,敢于探索和创新,将来为人类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巧设情境,引疑激趣,说明课文也能上得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