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7-07-20凌毅华
凌毅华
【摘 要】习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它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撑,如认知水平、语言积累、表达需要等等,单单靠寥寥几节习作课的指导是无法教好习作的,习作的功夫在习作外。那么,教师要如何在习作外下功夫,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呢?首先要重视阅读的基础性作用,巧用閱读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其次要改变评价的方式,提供展示的平台,使学生的习作生机盎然;最后要遵循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要让学生爱上习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一、厚积能薄发——巧阅读,引得源头活水
学生写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提炼以及必要的语言修养,而阅读恰恰能在这些方面提供丰富的滋养。习作教学实际上从阅读开始。
(一)阅读的缺失及原因
尽管越来越多教师对阅读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重新审视阅读,逐渐重视阅读,可是当前学生的阅读状态仍不尽人意。
1. 阅读教学的缺失
从教学内容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的语文观,以为学语文就是学语文课本,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课文进行“肢解”。从教学方式来看,阅读教学一直沿用学习生字、解释词语、分析意义、体味思想等方式。课上,教师把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学习课文的主要手段。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自我思考,更缺乏适当的语文实践,因此,难以真正形成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2. 题海占据了阅读时间
由于课外阅读并不能立竿见影,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们几乎不会布置课外阅读的作业,都是些抄写的练习、题海的训练。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几乎被这些机械的作业占据,想捧起一本书谈何容易。
3. 看书等同于阅读
谈到阅读,很多教师都会把它和看书等同起来,认为阅读就是看书。我们的课程设有读书课,但很大一部分老师用来学习课文,也有些教师能够让学生自由读书,但是从选书到阅读的过程都不作任何的指导。阅读不等同看书,阅读要质疑、要思考,甚至要猜测,然后才能有感悟、体验,这样的效果仅仅靠“看书”是达不到的。
(二)用阅读促进习作能力发展
1. 以课文为径,学会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要两手抓,一手抓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手抓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抓表达能力的培养呢?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外,还需要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听说的训练、读写的训练。其中,以课文为参照进行仿说、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从低段—中段—高段,由词—句—段—篇,潜移默化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仿写练习,从练习中懂得表达的技巧,积累习作经验,才有可能在习作中厚积薄发。
2. 以读物为辅,吸收思想滋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三分在课堂,七分在课外。但是在学生课业比较重的今天,要处理好课外阅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教师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给学生推荐读物,可以是同学间互相推荐,也可以是老师直接推荐。推荐的内容很广,可以根据课文推荐相应的读物,也可以推荐课标列举的读物。市面上的书目繁多,教师应以经典作品为主,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阅读能力的差异推荐读物。再次,教师要重视读后的交流,但交流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要促进学生深入有效地阅读,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通过问题探究来引导阅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读书课进行读物推荐和读书交流汇报,把学生制作的阅读卡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以此促进阅读,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此外,课外阅读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还得寻求家长的配合。
二、真情可达意——表真情,去却了无生趣
习作教学中,很大一部分老师习惯用成人的眼光和用语习惯来衡量学生的习作。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就会绕过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撇开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去选择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题材,抒发一些大人们认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样的习作是不愉快的,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习作失去兴趣、热情和信心,更会导致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现象泛滥。习作教学的弊端早已引起专家们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那么,作为学生习作引导者的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改变教师的评价
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真情,首先要改变教师评价习作的观念和做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写真话、表真情对学生习作的意义。写作的激情来源于表达的愿望,没有人愿意为说假话去写作。如果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表达的都是自己并不存在的“思想感情”,他们就会迷惘,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习作就会变成一件为完成任务而凑字数的苦差事,毫无趣味可言。即使拼凑起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也是一尊空洞的灵魂,读起来总是缺少灵动、缺少韵味。
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学生的习作。教师往往是学生习作的第一位读者,要走进学生的世界,理解学生的感情,认同学生稚嫩但童真的语言。在习作过程中与评价习作时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鼓励学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自由地写,诚实地写。
(二)提供展示的平台
要培养学生写真话、表真情的勇气,养成学生写真话、表真情的习惯,教师除了要改变习作评价的观念和做法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可以自由表达的平台。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墙报,设立“每天一句心里话”“今天的新鲜事”等专栏,让学生自由张贴表达自己心里话的纸条和讲述自己见闻的文章。还利用小组日记本,四人一个小组,轮流使用日记本写日记。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利用网络,创设班级电子报,建立班级交流平台,定期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粘贴上去,互相阅读评价。
评价的方式改变了,习作的门槛就降低了;展示的方式多样化了,习作就变得生趣盎然了。
三、拔苗难助长——循规律,喝止望而却步
在现实中,学生怕作文,不喜欢写作文。这种现状可以说是我们的习作教学方式直接导致的。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写话的阶段,老师就要求他成段;该学习写段的时候,老师就要求他成篇。学生学习作文永远处于一种够不着、摘不到桃子的状态,自然而然,他很快就会对习作心生畏惧,望而却步。习作教学急功近利不得,要让学生不怕习作,爱上习作,就要遵循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拔苗助长的做法。
(一)从写话到谋篇
教师要有大的作文观,明确课标规定的各个阶段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训练好各个阶段的训练点。一、二年级重在写话,就要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学会把话写通顺、写具体。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以直观思维为主,写话的形式常常以看图的方式出现,老师就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以及调动各种感官来展开想象的方法。学生运用的感官想象越多,他写的句子越具体。而到了中年段,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写好段——围绕着一个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段话写具体。到了高年级才以训练学生学习构段成篇为主。当然,有些程度好的学生在低段就能成段,在中段就能成篇,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来说,没有经过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习作只能是空中楼阁,看起来美,但终究不持久。
(二)从乐于表达到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强调了学生习作情感由“乐于表达”到“个性表达”的发展过程。
要使学生乐于表达,写日记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是中低年段更应该以写日记为主要的习作训练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很多:能促使学生每天写一点,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能分散习作难点,教师可以及时指导,把单元作文训练的难点分散到每篇日记里;还能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最佳途径。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和足够的写作素材,“个性表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阻碍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内存匮乏、动力不足、心生畏惧。只有通过阅读、写日记丰富内存;通过表真情和适当的激励唤起写作的动力;通过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去除内心的畏惧,这样,学生才会乐写作文,才能写好作文。